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 前言从1985年起连续几年的粮食生产的徘徊,改变了前几年对我国农业过分乐观的看法,使更多的人耽心农业能否同我国人口的增长和整个社会事业的发展相适应。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部门的实际工作者们和关心农业的学者(包括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经济学工作者,其中也包括技术经济的研究工作者)讨论如何发展我国农业问题的会议和写作的论文明显地多起来了。这些会议和文章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感到在对农业问题的探讨中有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那就是对如何加速我国畜牧业现代化问题重视得不够,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在深度上广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处于波动性紧平衡状态。本文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约束、粮食结构矛盾及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并就应对我国现阶段粮食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稳定粮食耕种面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稳定国内粮食供给,开展多元化国际粮食贸易;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减少粮食消费基数;利用非粮食物资源,分化粮食消费需求;完善粮食加工体系,提升粮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3.
<正> 毛泽东同志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国的国民经济,不是以本国的农业为基础,就是以外国的农业为基础。象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只能以本国农业为基础。目前我国人口10亿,本世纪末计划控制在12亿。目前人均占有粮食650斤,今后每年要增长70多亿斤,才能维持现有的人均占有水平。如考虑到改变食物构成所需粮食、社会用粮、种子和耕畜用粮、储备用粮,则所需数量更大。  相似文献   

4.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吃饭问题历来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有13亿人口,粮食问题始终是我国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近几年来,尽管粮食供求相对较为安全,但粮食生产又出现了波动,粮食安全面临挑战。文章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及未来对粮食的需求,分析了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目前,根据我国"三农"问题发展现状,我国农业财政支出政策应该根据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实际,配套相关农业政策,促进我国农业财政支出得到有效的投入,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发展农业经济,提供农民收入水平。首先,农业财政支出应该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大国,我国的食品需求量巨大,重视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特别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政策目标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为中心,突出粮食安全,政策目标逐渐转向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长效性的农业生产能力为主,兼顾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6.
一、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连续大幅度增长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粮食是这个基础的基础。“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亿多人口的大国,吃饭是个大问题。粮食生产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国以后,我国粮食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到1979年,总产量比1949年增长了1.93倍。然而,在艰巨复杂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尤其需要关注,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现刚性增长,而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中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因此,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的影响,不仅能提高预测农业生产力的能力,还可以为制定国家政策的科学行动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中国粮食生产和人口增长简况的分析,本文探讨了中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揭示了中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的两大趋势,一是主要粮食产区北移,并在空间上趋向集中;二是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空间距离拉大,实现粮食安全对粮食流通特别是物流体系的需求明显增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中长期增进粮食安全的潜力,提出中国实现中长期粮食安全面临五大挑战,即: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日益难以为继;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发展争夺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粮食生产比较利益低下、成本和机会成本上升的问题迅速凸显;粮食增产很容易面临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能力和投入意愿不足的困扰;支持粮食增产的改革和制度创新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人地关系和人地比例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判断人地关系紧张与否的具体标准为满足人均占有粮食数量764斤.用此标准判断我国西汉至建国前的人地关系状况发现:西汉至清代前期是不紧张的;清代中期以来逐渐紧张;鸦片战争后,尤其是建国前紧张加剧.分析原因是:清代中期以来抑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因素被消除后人口迅速增加,而农业生产并没有大的提高;鸦片战争后人口继续增长,但社会持续动荡造成农业生产大幅度倒退.  相似文献   

10.
<正> 长期以来,人口的增长,可耕地面积的相对狭小,使粮食一直被人们看作是我国最短缺的“战略物资”。即使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超常增长,粮食生产连创历史新纪录,人们也一直认为我国粮食供求仍处在紧张的状态之中,当前出现的“卖粮难”也被看作是仓容不足和结构性不平衡。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尽全面的。虽然从发展趋势上看,我国粮食供需形势仍未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国际粮食供给减少,而需求明显上升,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在严峻的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下,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显得尤其重要,而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从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两个方面入手,研究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中国作为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从今后发展趋势看,我国粮食的供需关系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问题。建立比较完善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是稳定粮食生产的根本措施,是维护农民利益的法宝,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试论欠发达地区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发展王文义我国农村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一系列改革,为农村经济注入了强大活力,农业生产力获得了解放,扭转了农业生产长期低速增长的局面。14年来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基本上解决了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14.
粮食危机与粮食安全问题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粮食危机与粮食安全问题呈现出来的特征不同,理论研究的侧重也就不同。概而言之,集中探讨粮食危机与粮食安全问题的理论表现为四个方面:马尔萨斯基于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基于增长的的极限与可持续发展的粮食安全理论、基于农业生产特征的粮食危机理论与保证粮食安全的政府行为理论。本文对这些主要的理论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人口增长、资源减少,人地失调和粮食总量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已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扬州市近年来人口、耕地、粮食的变化情况做一简要分析,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对策和措施.一、人口、耕地、粮食的现状分析(见表一)(1)人口变化:1984—1994年,全市人口增长速度虽有波动,但人口总数呈逐年上升趋势.1984年人口增长率仅为2.1‰,至1989年人口增长率高达10.3‰.进入90年代,人口增长速度虽有所减缓,但仍保持在3‰左右,1994年全市总人口达936.96万人,与1984年相比,11年间全市增加人口53.1万人,年递增5.9‰.农村人口的比重较大,达80%以上,且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  相似文献   

16.
一、粮多与粮少 谈及调整种植业结构,人们总是围绕着粮食的多与少而争议。我国有11亿多人口,吃饭是第一件大事,多少年来政府都在忙着解决人民的吃穿问题,所以指导农业生产一直是把增加产量放在首位,这是对的,今后仍然不能放松粮食生产。但是,在我们河间这类平原产粮市(县),销不动、粮价低是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7.
完成人口转型的发达国家中,土地、劳动力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已不再是农业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实际上人口转型已成为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文章基于1980-2000年14个已完成人口转型的发达国家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通过农业技术与农业增长、人口转型与技术进步两个模型的检验结果,验证了发达国家农业人口数量的减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技术进步具有正向影响,通过对发达国家农业可持续增长的经验分析,得出中国农业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为重视农村教育、加快农业人口转型以及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同时给出中国农业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利用教育投资的外溢效应促进农业人口转型,借助科技投入步入高效益农业可持续增长轨道。  相似文献   

18.
<正> 赵紫阳同志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今后,我们考虑一切经济问题,必须把根本出发点放在提高经济效益上,使我国经济更好地持续发展。”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的报告中也提出:“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一定要加强农业技术经济研究,走提高经济效果的路子,这是我国三十多年来经济建设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教训,也是今后经济决策中带有根本性的一个问题。要克服农业生产建设中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之真正沿着提高经济效果的道路前进,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加强农业技术经济的研究,发挥农业技术经济学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这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贸易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粮食产量增长缓慢的大背景下,粮食需求却呈刚性增长。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贸易在世界粮食贸易中占据很大的比例。作为关乎民生的战略资源,研究粮食贸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十一五时期我国粮食贸易的状况为基础,分析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粮食贸易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十二五时期的贸易战略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九五"期间和21世纪初的10年,要把吉林省建设成为粮食大省、畜牧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大省,实现农村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反映了全省农民的共同愿望。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能够很好地解决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就有关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一、建设农村经济强省的必要性首先,它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的需要。增加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是到本世纪末农村经济的两大战略任务。有效供给中的重要问题是粮食问题:"民以食为天"、"无粮不稳",粮食是人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发展一切生产的先决条件;粮食在人口多、耕地少的中国,过去、现在以至将来都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键,是今后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早在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九十年代中国如果出问题,可能出在农业上","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江泽民同志也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