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制度动态发展理论既是马克思制度经济学也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对二者在经济制度动态发展理论的研究目的、制度发展的动因、制度变革方式以及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制度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经济制度动态发展理论既存在差异,也有相互融通之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二者科学地结合起来并加以完善,对于我国目前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崔义中  马建军 《经济问题》2007,332(4):3-5,10
新制度经济学是对古典制度经济学的复归,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则是古典制度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从古典制度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体现了经济学演进历史的内在逻辑性.但是,马克思制度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存在着根本分歧:前者以揭示经济制度的本质为目的;后者以为市场经济运行服务为目的.这种根本分歧的存在,决定了我们不应将二者的理论基点和研究方法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和加尔布雷思都从制度的视角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及这一经济制度下的就业问题,但通过对二者就业理论的内容体系加以比较,我们发现由于二者形成的背景和采用的价值判断不同,最终形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及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视角在制度演进中探讨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而加尔布雷思采用的是现世性价值判断,以既定制度为前提研究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4.
曹阳 《经济评论》2007,148(6):12-16,24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商品,而西方新旧制度学派制度分析的逻辑起点则是交易。这种逻辑分析起点的差异是导致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制度经济学一些根本性歧异的重要源泉。同时,商品与交易作为不同层次的理论抽象,二者也可以相互借鉴与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5.
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然涉及、并从本质上剖析作为生产关系固定化和规范化表现形态的一个社会的各种经济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的制度体系。经济制度本身因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并形成了一个宏大的制度分析的理论体系。因此,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为一种制度经济学,或一种关于社会制度分析的理论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资本论》就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结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经典分析范例。  相似文献   

6.
斯密、凯恩斯和马克思这三大经济学家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同角度可以分别用长期、短期和超长期来表示。凯恩斯的短期分析与斯密的长期分析的共同点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既定前提,分歧仅在于资本主义经济是否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马克思的超长期分析与斯密的长期分析和凯恩斯的短期分析最根本分歧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否必将走向灭亡。在二者之间存在根本分歧的前提下,从马克思经济学的视角看,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分析和短期分析并非毫无意义,而且是必要的;从西方经济学的视角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超长期分析也有重要借鉴意义,并对其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经济学的共享发展思想缘于对贫苦农民民生困境的关切,正是由于对农民民生利益的关注,马克思开启了对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研究,最终创建了马克思经济学体系;马克思经济学揭示了共享发展的关键是在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中打破劳动者的民生铁律;马克思经济学指明了共享发展的途径在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经济学共享发展的愿景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制度是与共享发展背道而驰的,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共享发展实现的唯一途径,为此,必须坚定共产主义共享发展的理想信念,深入落实共享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资本与资本之间的竞争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维度之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竞争理论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在马克思之后,围绕竞争与垄断的相互关系以及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理论界展开了进一步的探索和争论。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竞争的研究中,SSA学派和调节学派自觉地引入了制度分析方法,大大推进了对竞争与制度关系的研究,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克罗蒂则着重分析了新自由主义制度下的破坏性竞争问题。知识产权垄断和产业链竞争的问题,将是马克思主义竞争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9.
古典经济学派一贯强调资本市场经济制度实现真正的资源配置效率。但是,由于古典理论的基础假设与资本主义现实的基本因素相差甚远,因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普遍性的“市场失效”。因而资本主义政府也在进行制度修正。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供求理论,揭示了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本质,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分配以及由之决定的社会产品分配,是一种对抗性的分配,由于这种对抗性分配制度的存在,决定了劳动者的消费需求只能局限于狭小的界限之内。这些具体的经济制度及其矛盾运动又源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社会经济制度以及由之决定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这正是爆发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论制度变迁理论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制度变迁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 :以凡勃伦为创始人的开创性历史时期 ,制度的概念得以创立并用“累积因果论”来解释制度的变迁。第二个时期是以约·莫·克拉克为代表对制度变迁理论继承和发展的时期 ,涉及到对资本主义企业的分析 ,制度与技术相互作用等问题。第三个历史时期是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和以科斯、诺思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蓬勃发展时期 ,研究成果卓著。当然还应包括马克思、博弈论者、混沌经济学对制度变迁理论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资本家--工人"模型中企业家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是伟大的经济学家,他用名的“资本家——工人”模型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市场制度内在规律性。抛开马克思经济学中“阶级成分”,可以看出资本家追求利润时的企业家特征,马克思对这种特征的描述反映了现代企业家理论的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金融危机的论述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做过极为深刻的论述。资本的贪婪使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会周期性地陷入绕过生产过程而赚钱的狂热阶段。在生息资本的形式上,产生了脱离实体经济追求货币自行增殖的资本拜物教妄想。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创造出拿他人的、社会的财产进行冒险赚钱的赌博欺诈制度。虚拟化的信贷、金融证券过度膨胀,必然会造成货币危机。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为银行资本服务,加速了危机的爆发。重温马克思的论述可以认识到,美欧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危机在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危机。《资本论》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经济学工作者应当在全面、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经济学分析范式的转换经历了多次更迭与交替。与居于现代主流经济学地位、以强调技术关系分析为核心的新古典范式不同,马克思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基于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竞争的博弈规则,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即在于获取按货币价值计算的利润或货币增殖;通过对现实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剖析,马克思和凯恩斯强调了资本主义货币经济的本质,并表明了有效需求问题的根源。相反,建立在生产函数基础上的新古典理论完全脱离了资本主义竞争的分析框架,其异质品模型的加总悖论直至20世纪50-60年代的“剑桥资本争论”公布于众。从范式意义上讲,马克思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都是对主流理论的一次思维范式的革命,它们各自确立的经济学体系都通过对新古典理论的扬弃建立了一种新的经济学范式基础、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这正是其经济学革命之共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制度主义分析范式是经济发展理论两大分析范式之一。古典政治经济学十分重视制度结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制度主义分析范式;马克思经济学正确阐释了经济发展中制度结构与制度变革问题,确立了科学的制度主义分析范式;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利用制度分析工具,提出了结构刚性和制度刚性;激进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将制度分析与阶级分析结合起来;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将制度分析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为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制度分析框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继承马克思经济学的制度主义分析范式的基本硬核,吸收其他制度主义分析范式的积极成果,努力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制度主义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16.
孙凤仪 《财经科学》2006,(12):59-64
作为制度经济学的两种范式,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功能、意识形态的根源与变迁、意识形态与制度变迁的关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分歧.整体来看,马克思的分析框架迄今仍是最有说服力的.这些分歧的根源是方法论: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制度个体主义和建构理性主义,马克思的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制度整体主义与制度个体主义的统一、演进理性主义与建构理性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囊括了比较经济学的主要内容的西方比较经济制度学,是以不同经济制度的比较做为研究对象的。它产生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庇古于三十年代末出版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一书,被认为是最早进行比较经济制度分析的著作。稍后,美国经济学家洛克和霍特的《比较经济制度》一书,则被看做是这一新兴经济学的代表作。 比较经济制度学从一产生就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它声称要通过“公正、无私”的比较  相似文献   

18.
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分析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句话是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的经典表述。我们可以将马克思这一经典表述解读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形成的生产力基础的生产组织或劳动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研究,发现了这种经济形态的特殊运动规律。这就是说,《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在《资本论》的宏大的理论体系的展开过程中,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个根本的方法论原则,具体化为经济学分析的一系列规范:(1)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经济制度变迁;(2)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3)在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分析人的经济行为;(4)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政治和法律的制度以及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9.
论经济制度的内在均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晓维 《经济学家》2002,26(5):56-61
在一个分工的社会生产体系中,人们之间发生的交易关系实际上具有两类性质:一是整合不同的个别活动,使社会成员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实现社会生产的协作;二是实现个别社会成员获取生产成果的分配性效果。相应地,存在规范、协调这两种不同交易关系的生产制度和分配制度。已有的制度变迁理论,并未有意识地展开分析经济制度的这两种不同的,功能因而不能说明两者的互动关系以及它们在经济制度的均衡和变迁中的作用。在马克思和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基础上,本文试图通过对交易关系和经济制度的上述细分,说明制度均衡与失衡,不仅依存于决定制度的其他外部条件,还决定于经济制度内部生产制度与分配制度的相互关系。只有生产制度和分配制度相互兼容,经济制度的均衡才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宏观失业理论继承了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和产业后备军理论,着重从生产技术结构演进和资本主义制度局限性上来探寻资本主义失业原因;而西方主流文献对失业问题的考察仅停留在流通领域,回避了对资本主义制度局限性的揭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微观失业理论的劳动压榨模型从微观个体行为出发,运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分析工具来阐释马克思的失业理论。这些理论与主流文献的区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微观失业理论强调了阶级冲突对劳动就业的决定作用,认为只要存在劳动雇佣关系、存在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资本主义的失业就不可避免。可见这一理论体现出一定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