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阎大颖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5):59-66
1978年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过程中,在经济自由度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不同地区收入水平的差距呈不断加大趋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了近10年来中国市场化进程与地区收入水平的内在联系。为实证考察市场化对地区分配的影响机制,本文构建了一套针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市场化创新度量指数,并以此揭示出各地区市场化进程差异与收入分配失衡的相关性特征。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归纳了若干缓解这一制度转型过程中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使用1997~2009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数据,基于面板协整模型,对财产性收入增长、市场化进程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有利于缩小中国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则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从交互影响看,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增强财产性收入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效应.对不同地区而言,上述影响从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3.
新疆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实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新疆15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0-2004年各地州市旅游经济的变化特征调查,发现新疆区域旅游经济存在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缓慢下降的总体趋势。并进一步揭示出各地州市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上的差异规律。最后运用累计循环论,解释了新疆旅游经济差异存在的原因.提出缩小区域差异,合作发挥各地州市旅游优势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人均GDP为分析指标,采用标准差、离差系数、偏态系数来描述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间特征,各市人均GDP与全省人均GDP的离差、比率、相对发展率等来描述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然后根据标准差与GDP增长率的散点图,经过曲线拟合,求出省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并对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进行分析,进而对缩小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差异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选取40家城市商业银行2008—2014年度数据建立非平衡面板进行OLS回归检验,研究了存款利率市场化与银行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效应,并从股权结构和区域差异视角分析了存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研究表明:(1)存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存款利率市场化能够对银行的金融创新行为形成"倒逼机制";(2)在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国有控股城商行的创新能力高于民营控股的城商行,同时存在境外投资者持股的城商行创新能力高于没有外资持股的城商行;(3)较东部地区来说,存款利率市场化对城商行创新能力的"倒逼"激励作用在中西部地区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通过泰尔指数分解方法对我国保险业的区域发展差异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对于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并最终提出了推动我国保险业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金成龙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29-31
家电连锁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断扩大门店数量以抢占更多市场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从不同区域的差异出发,采用实证方法对苏宁云商2009~2012年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着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即规模的不断扩大,效益提升的速度明显降低;同时,发现不同的区域在规模经济方面的表现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企业在扩张规模时应持谨慎态度,同时也要注意不同区域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9.
湖南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1990年以来湖南省各个县市的人均GDP统计计算,发现全省区域差异在周期性波动中有所扩大,湘东地区的差异缓慢缩小,湘西和湘东地区的差异有所扩大,区域问的差异迅速拉大,且在全省差异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最后对未来湖南区域经济差异变动趋势进行预测,并根据湖南区域差异的变化特点,提出协调湖南区域经济的发展重点应该放在协调湘东、湘中和湘西的经济发展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晓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14(4):40-45
本文利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对中国小城镇公共服务区域差异进行测算,发现中国小城镇公共服务公平性总体较好,东部发达地区公共服务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利用地理联系率分析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的匹配性,将小城镇分为公共服务与经济水平匹配型(双强型和双弱型)、公共服务先于经济水平型、经济水平先于公共服务型四种类型。进一步提出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加强东部发达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分类对待公共服务与经济水平匹配度差异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崔一王指数对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区域经济极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区域差异逐渐扩大,区域经济极化随之呈增强的态势;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福建省区域经济极化的动力机制,如区域地理条件、政府政策、FDI、教育等因素及其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等,并归纳了动力机制模型。这对福建省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定量研究:改革开放30年市场化指数的测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市场化程度是衡量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程度和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参考标准。文章构建了市场化指数的测度评价体系,对1978年~2007年中国的市场化程度进行了实际测度,并根据市场化指数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所获得的连续30年的市场化指数为定量化研究市场化程度提供了基本的数据,为市场化改革作为制度变量引入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收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缩小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区域差异,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绿色食品区域供需平衡的关键所在。利用2010~2014年全国30省份面板数据,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σ收敛和β条件收敛模型,实证检验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差异的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十分明显,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差异呈现绝对差异发散和相对差异收敛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分析与度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广奇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0,(5):2-7
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是不断市场化的过程,市场化改革实际上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的制度变迁过程。经过20余年的改革历程,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达到令人欣慰的60%的水平,成就是巨大的,但市场发育不均衡,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目标模式还有不少距离。本文在提示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基础上,对其市场化程度作了计量分析,并提出了今后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赵理想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7,23(2):12-16
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区域经济差异日益突出,其中制度因素的差异是导致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将其中的资本投入剖解为政府部门投入、私人部门投入、外资投入,从而可以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经济体制、产权制度、对外开放程度三个制度变量,利用具有代表性的省市1978-2003年间的面板数据,建立计量模型,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区域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作为测算指标,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个方面,对1997-2009年间新疆南北疆区域经济差异变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新疆南北疆之间人均GDP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南北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逐渐缩小,而南北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依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促进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对1997到2006年河南区域差异状况做了重点分析,得到的结论是:绝对差异不断增大,相对差异呈波浪式增加,总体差异水平在不断扩大,利用SPSS11.5软件把河南各地区分为经济发达区、发展区和欠发达区3类,阐述了区域经济差异产生原因发展的建议,以期为决策者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四大经济区经济差异分析——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鲍辉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33(3):32-35
近年来,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加速推进,中国已初步形成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的四大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格局。而四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是显著的,运用具有可分解性质的泰尔指数对四大区经济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各大区域内部差异不容忽视,因此建议政府采取措施降低经济差异,并要着力降低组内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FDI不断涌入我国,对各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FDI的注入势必有所差异,也必将带来经济增长的差异。本文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通过对1987~2004年我国各省的人均GDP、FDI的加权变异系数进行分析,来说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与FDI的长期关系,最后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20.
广东区域经济的差异与协调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向常清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4):67-68
实行区域均衡发展是我们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条重要方针。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由高到低梯度分布。在一定的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离开区域差距就无法展开竞争。但如果任凭这种状况继续,那么这种区域差距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为此。迫切需要我们采取措施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