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传播场地不断更新、传播主体思想不够成熟、传播方式线上线下联动等特征。高校应重视对网络舆情的信息分析,注重对学生的合理引导,拓宽辅导员应对网络舆情渠道,并形成多方协同以应对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2.
掌握高校网络舆情的话语权和领导权,必须开展网络舆情分析和引导工作。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形成的自发性、内容的多元化、传播的多样化、演变的难料性等特征。从网络舆情的引导主体、引导对象、内在逻辑、引导规律来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具有现实可行性。要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存在境域、立场定位、手段选择、价值目标中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入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事件频发,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活跃、热衷参与,网络舆情事件在高校传播迅速并造成严重后果。高校管理部门应该在一定的原则下,构建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正确处理网络舆情事件,保障高校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  相似文献   

4.
掌控校园网络舆情对于构建文明和谐校园和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当前高校网络舆情从内容和传播的平台等方面都呈现多样性。高校对校园网络舆情的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须多部门联手建立起相应的掌控机制,实施多方面可操作性强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任何一个网络行为主体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不辨真假。近年来,高校学生因为散布、转发网络谣言被公安机关依法处理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表明高校网络普法教育和网络舆情治理方式仍有改进空间。在当前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的时代背景下,将网络法治精神融入校规校纪、融入教育教学、融入机制构建、融入文化育人,重视并顺应网络空间法治化进程,突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四个融入,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及法治化。  相似文献   

6.
7.
长期以来,我们只关注大学生的学历教育和知识教育,而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水平的关注,在面临因大学生道德缺失、心理危机而引起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时,高校网络舆情研判与预警的应对能力考验着高校的举措能否经受得起媒体和社会大众的检验。传播阈值概念的提出,对加强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研判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开始通过网络进行传播,高校师生是网络信息传播最为活跃的群体,高校网络舆情的出现不可避免。本文包含了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种类、特点和成因,并对如何正确引导处置网络舆情做出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9.
黄鑫 《现代经济》2007,(6S):94-95
信息时代网络迅猛发展,网络与大学生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网络的开放性、高信息量性、及时性在不断丰富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的同时,网络的虚拟性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研究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基于网络舆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网络舆情,把握舆情动态,引领舆情方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重要领域和课题。高校要重视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其形成原因,准确把握其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加强教育引导,着力做好网络舆情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热点事件的不断涌现,非理性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分析高校中非理性网络舆情的形成、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从组织领导、机构设置、教育体系、信息处理等方面建立健全高校非理性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机制,为建设和谐校园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全球化的发展,大学生能便捷地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发表言论,因此,关注并合理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新的工作之一,也给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高校思政工作者应以大学生为本,主动融入新媒体环境,依托科学技术打造主流媒体,建立学生、学生干部、思政教育工作者三角形互信体系,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管理能力,赢得师生以及社会的信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辨别是非,合理合法地表达自身观点,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信息时代网络迅猛发展,网络与大学生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网络的开放性、高信息量性、及时性在不断丰富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的同时,网络的虚拟性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研究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和交流各种信息。针对校园事件或社会热点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的网络舆论也在不同程度影响到其思想和行为,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及运行过程,探讨其特点及影响,并从高校管理角度提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和高效传播引发了越来越多的高校网络舆情问题,使大学生思想呈现出多样而复杂的特点。同时,高校突发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方法及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和强烈冲击,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条件下不断拓宽渠道、创新模式。在应对突发网络舆情问题上,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应从预警机制、舆论引导、危机干预、后期处理等方面加强在突发性网络舆情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处理。  相似文献   

16.
网络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针对高校辅导员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阐述了辅导员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能力培养的必要性,结合零存整取新建构主义学习方法,把零存整取融合进辅导员思政能力培养,探讨了有关存、变以及重构等三个层次网络思政能力培养及实施策略,进而提高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家化建设水平,开拓高校网络德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自媒体时代让个人成为舆论终端,因而加强网络舆情引导,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厘清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把握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提出适应网络舆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构建知乎平台中参与热门高校相关话题讨论者的画像,有助于理解特定网络舆情下的用户特点,以便加强同类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可对现实实例问题进行分析,通过爬虫技术、舆情生命周期划分、主题挖掘和聚类方法,分别呈现回答者和评论者的用户特征.研究发现,意见领袖参与到具体话题后影响力会进一步扩大,舆情参与者主要来自事件发生地区和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19.
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群体心理主要有从众心理、去个性化心理、失衡心理与不合理归因等。对于高校网络舆情,要鼓励积极舆论,反对消极舆论,做好"前舆情"时期的工作,掌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权;同时要因势利导,引导群体心理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进而使舆情向有利于和谐稳定的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20.
剖析当前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架构研究的意义,然后立足于高校辅导员的网络思政工作基础,从优化环境氛围拓展工作领域、规划教育路径提升工作水平、提高交流技巧确保工作效果等三个方面研究架构网络思政工作的有效体系,真正实现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由经验型向全面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