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飞 《黑河学刊》2006,(6):51-53
基层广播节目主持人是指在基层广播节目中,为听众主持固定节目的人。在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时代,基层广播节目主持人应注重语言艺术修养。具体包括:主持人语言的文化规范、文化内涵与艺术个性、广播语境的虚境化、幽默感的培养和广播语言的即兴创作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2.
王薇薇 《魅力中国》2014,(12):285-285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说新闻”作为新型的播报方式,正在引起学界、业界的广泛关注。“说新闻”是新时代受众对有声语言创作的一种呼唤。它是在新闻规范播音的基础上,在“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的总体风格中,充分展现新闻播音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通过主持人独特的人生感悟,独特的美学理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3.
秦婧 《魅力中国》2010,(3):294-295
“后现代”语境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非英雄化的平民角色、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在文学艺术领域渐渐蔓延,电影在这方面尤其具有表现优势。《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就是一个富有这样意味的文本。本文将试着通过探究此影片的后现代性特征,从三个方面对影片所体现的后现代特征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4.
周子涵 《魅力中国》2010,(34):112-113
电视是声像传播的媒体,主持人要想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仅仅依靠有声语言是不够的。本文从电视节目主持人态势“语言”的构成入手,对电视节目主持人态势和语言的特点及现象进行具体阐述,旨在规范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态势“语言”,使主持人可以更好的与受众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5.
秦亚青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1):3-24+150-151
知识涵化是一种社会知识再生产理论,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开放性接触形成知识的相互影响并导向知识再生产。知识涵化是一个过程,包含单向涵化、双向涵化和交互涵化等相互关联的阶段。单向涵化是指一种文化中的知识影响另一种文化中的知识再生产,特征是知识的学习借鉴;双向涵化是指两种文化中的知识以自身显著性并通过交流辩论产生相互影响,特征是知识创新;交互涵化则是不同文化中的知识在相互影响的条件下产生新的共同知识,特征是知识汇融。知识涵化是一个开放性过程,以知识的多样性消解学术话语霸权,形成基于多元基础的共同知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40多年的发展过程更多地体现为一个知识涵化的过程,以开放性涵化起步,当前正处于双向涵化阶段,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中华性”。但发展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目的不是以“中华中心主义”取代西方中心主义,也不是以自文化产生的国际关系理论取代他文化理论,而是推动国际关系理论的全球化,向着建构人类共同知识的终极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人们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的生命活力往往蕴含着态度感情。播音员的有声语言如果仅仅起着简单的念字出声的作用.既没有对作者态度感情的再现,也没有自己对作品态度感情的流露融入,那么,这种播音必然是乏味的、苍白的,由此可见,“情”是播音员再创作的精华;“情”是有声语言的生命;“情”是播之魂.  相似文献   

7.
笔者通过研究比较认为,在甲骨文、金文中,“ ”即“就”,并叠加“又”或“尤”为声符,有声化趋势,后“ ”废“就”存,为小篆所本。“就”字形体曾加“辵”旁表意,然其形体并未保留下来。“ ”字下从“高”之形体“ ”亦未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8.
李静 《魅力中国》2010,(33):20-20
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项既有艺术又有技术的工作,在进行新闻节目编辑时,编辑者要在懂得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对画面语言和有声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更电视化的传达给观众。县级电视台作为基层的主流媒体,肩负着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的职能。其自身的特点导致了采访范围受到局限,新闻来源较少,加上软件硬件资源限制,其新闻节目质量往往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三多三少”。  相似文献   

9.
杨志平 《魅力中国》2013,(20):301-301
语言文字是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广播节目的语言运用,是指各种节目形式、各种节目题材语言使用的特点与规律,以及不同类型的节目对语言的不同要求。广播电台的节目以有声语言为主,作为广播人,不仅要重视广播宣传的内容,而且要研究广播宣传的形式,尤其是要下苦功夫研究广播语言的适听。作为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充分注意适合于“听”的特点。以增强广播宣传的效果。本文试结合广播宣传的实际,谈谈广播语言的适听特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从当前翻译界对翻译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研究的现状出发,根据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所提出的“现实—认知-语言”。这一基本原理,即在“现实”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个中间环节,分析了存在“翻译主体间性”的主要原因,以及现实、认知、语言三者之间关系对翻译主体间性研究的启示。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谁是翻译的主体”,“翻译主体间性的内涵及其体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道”可道     
一二三 《中国西部》2010,(1):110-111
万物皆是具有“心”“物”特性的复合物,既不是纯“物”性的,也不是纯“心”性的。心与物是同时产生的,不存在谁第一谁第二。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物可以相互转化。在现代的哲学观念中,心物具有不同的特性:在纯宗教上面,心灵的净化与修炼是完全“唯心”的;在现实自然界方面,世上万物的物质共用特征表现为纯“唯物”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胡艳丽 《新财经》2013,(7):104-104
《街头智慧:罗杰斯的投资与人小》是罗杰斯的一部自传性作品,在书中他用刁钻的语言讲述美国可笑的“发家史”,那些被世界传为“神”一样的美国政要在罗杰斯眼里蠢得一塌糊涂,  相似文献   

13.
口语是人们口头上应用的有声语言,它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斯大林曾经说过“有声语言在人类历史上最帮助人类从动物界划分出来,构成社会,发展自己的思维、组织社会进步力量之一。”①至今口语交际仍是人类进行传播活动的基本方式。按语言学的观点来说,口语不是语言,而是言语。“言语是运用语言(说话)和运用语言的结果(说的话)”②语言和言语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言语的句子是指句子结构模式的应用,它与一定的语境相联系。”③由此可见,口语句式要符合语言的一般语法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序的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14.
“政策性”破产又称计划性破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破产制度。它产生于1994年,至今已近十个年头。然而,系统研究这一制度的文章不多,但不等于没有必要。“政策性”破产的法律特征,以及制度上的不足等等,都有必要加以研讨。  相似文献   

15.
贾兆颍  王凯 《魅力中国》2010,(3):318-319
艺术家在“虚”的空间中渗透着无限的情意,欣赏者也由此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于艺术境界之中。具象化的实境与幻想化的虚境,与作者的情意水乳交融,合为一体,具有无穷的韵味和艺术的魅力,对此本文对平面设计作品中的意境美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6.
闫鹏 《魅力中国》2014,(26):309-309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审理程序作了特别的规定,这是考虑到未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不成熟的特点,因此,在整个诉讼过程中也要有别于成年人犯罪的诉讼程序。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首次将“合适成年人在场”这一制度法定化,从而进一步的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也体现了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对待和挽救、教育未成年人罪犯的刑事政策的考虑。  相似文献   

17.
赵跃辉 《魅力中国》2013,(12):27-27
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观念和方法上勇于创新,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一、由“两张皮”向“渗透型”转变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以克服思想政治工作滞后于形势的变化、方法不适应、覆盖不到位的问题。目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二个根本变化,一是工作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职工的文化层次、知识水平、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参与意识等进一步增强。二是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传播速度快捷化、手段科技化、途径多样化,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广告等都成为人们了解内外部世界的窗口,人们的眼界更宽,思维更活。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管理机制等都要随着形势变化,做到以变应变,变虚为实,变软为硬,变无形为有形,变说教为渗透,自觉主动地渗透到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结合生产经营中的安全、质量、成本等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扎实有效的思想教育,及时研究解答广大职工关心问题,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同步、同向进行,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论“无声语言”艺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湖南经济》2002,(3):60-61
思想政治工作,无论是给受教育者作报告、做宣传,还是同受教育者谈心、论理,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语言表达是教育的工具和手段。语言从是否通过语音和文字来说,可以分为两种:凡运用语音和文字表达的是“有声语言”,相反则是“无声语言”。“有声语言”常常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主要手段。但笔者认为,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不能忽视“无声语言”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革命遗址作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资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基因、红色精神和革命记忆,在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多单一关注遗址“物”本身,少有研究探讨游客“人”的特点,游客参观时具有怎样的心理状态亟需揭晓。为进一步探索革命遗址与游客之间的“文化沟通”规律,研究选取江西省八一起义纪念馆、新四军军部旧址和小平小道三所革命遗址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游客空间在场、心理在场与可及性对情感超越的影响,并构建游客的共情意识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空间在场、心理在场和可及性对情感超越均具有正向影响,且验证了游客共情意识模型在三所革命遗址中的适用性。研究创新性地将共情理论和场域理论相结合,提出了革命遗址中存在“空间在场”和“心理在场”规律,进而验证了游客体验视角研究的科学性和必要性。研究发起了关于革命遗址建设和游客体验的新思考,为革命遗址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构建视角。  相似文献   

20.
在汉语动宾搭配研究中,动词对宾语的选择存在一定的限制。本文以“享受+宾语”结构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语义、语境和认知心理角度考察“享受”宾语所具有的特点:享受”后面可以带名词性和谓词性的词;“享受”宾语的语义极其丰富,物质实体或者心理感知,物质或精神的载体或原因都可作为宾语;“享受”宾语一般带有积极意义或在语境中能够体现积极意义;很多的心理满足感可以准确表达,也可以用和它相关的实体转喻,取得一定的外延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