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文章阐述了基于不同数据源开展的农业干旱灾害研究,为明确农业干旱灾害研究的概况,便于把握农业干旱灾害研究的关键技术与问题。[方法]通过气象、遥感、统计3类数据,以使用数据源作为索引,对我国农业干旱灾害监测、评价及预警、灾害时空格局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统计文献,了解农业干旱灾害研究的概况,分析农业干旱的基础和困境,明确国内农业干旱灾害的发展过程和最新进展,阐述未来农业干旱的研究重点。[结论]基于气象数据的农业干旱灾害研究最为系统,时间序列跨度长、空间分布范围广,在监测、预警、评价和格局分析等方面都有细致的研究; 基于遥感数据的农业干旱灾害研究主要以监测和灾害评价为主; 基于统计数据开展农业干旱灾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损失评价方面; 基于多源数据的农业干旱灾害研究在逐渐增多,在监测、预警、评价等方面也有所突破。农业干旱研究的关键技术,以及研究的系统性、研究内容和发生机理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对洪涝灾害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灾害问题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社会关注度也在持续升高.本文从洪涝灾害的损失及洪涝灾害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两个角度切入.目前测算洪涝灾害对于农业生产的损失,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意见.而洪涝灾害对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之间也有一定的分歧.本文对洪涝灾害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系统性分析,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并对减小洪涝灾害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紧密围绕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外来植物入侵遥感监测、预警新技术、新方法,总结了当前监测预警技术方法的问题和不足,阐明了未来针对外来入侵植物的遥感监测、预警技术发展趋势和方向。目前在监测方法上,主要有图像识别法、高光谱监测法、雷达数据辅助识别法和中低分辨率时序序列数据分析法等。其中,图像识别法和高光谱监测法应用较多,但其数据来源获取困难,后期数据处理工作量大,缺少普适性强的自动解译算法;雷达数据辅助识别法由于雷达数据自身空间分辨率粗糙,在植被监测中往往配合其他数据源同时使用,因此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中低分辨率时序序列数据分析法适用于较大空间尺度上的植被外来物种入侵监测,监测结果空间定位能力差,很难在小尺度区域上进行应用。在预警方法上,主要有生态机理模型预测和数学模型机理预测两种方法,基于GIS和遥感技术的生态学模型预测机理性强、易推广,预警精度较好,具备一定的空间定位能力,适宜于在宏观区域尺度上应用,但存在部分关键植被生理遥感参数获取困难等问题。数学统计模型预测以理论统计为主,只是对外来植物入侵发生的概率进行了估测,对物种或区域环境依赖程度高,普适性较差,遥感参数较少参与模拟过程,空间定位能力不足。总体上,利用遥感技术快速、准确地进行外来入侵植物定位监测和预警已成为防控外来植物入侵,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必然趋势。在数据源集成上,传统可见光遥感和新型激光雷达遥感、高光谱遥感、多角度遥感等多源数据集成、融合应用更为多见,数据获取范围进一步拓宽。特别是诸多新型国产高分卫星发射升空后,使得监测时效性和成本进一步改善,实用化、规模化、业务化动态监测成为可能。在技术方法上,受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传感器制造技术的影响,数据获取范围不断拓宽,空间定位能力不断增强,监测、预警也将不再局限于单一技术和模型的应用,而是多模型、多平台(星-机-地)综合监测、预警模式成为趋势,外来植物入侵的遥感监测技术正逐步发展成为植被生态遥感学科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4.
1991年松花江佳木斯江段发生了建国以来第二位大洪水,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同洪涝灾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三江平原开发兴修的各种水利工程发挥了重大作用,大大减轻了灾害的程度,但损失还是比较严重的,全市受灾村屯1229个,占村屯总数的79.9%;受淹农田58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61%;其中绝产309万亩,占实播面积的32.5%,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8亿元。严重的洪涝灾害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就是三江平原开发必须集中各方力量,坚持治水先行。具体应认真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梳理我国耕地非农化的研究进展,研判现有研究成效及不足,并结合新时代耕地非农化的诉求,厘定未来研究导向和重点,为增强耕地非农化成果精准性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该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对比分析法总结我国耕地非农化的研究及发展趋势。[结果](1)从研究内容上看,我国耕地非农化研究内容丰富,耕地非农化发展现状主要涉及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发展异质性显著; 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较为明显,但对社会及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更为突出; 驱动力及驱动机制对耕地非农化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耕地非农化体制机制、技术层面的调控因地区性发展差异而有所不同; 研究多以耕地非农化的静态为主,动态性不强,对耕地非农化发展过程的控制与管控研究存在不足。(2)从研究尺度上看,我国耕地非农化研究集中在以全国和省市域为主的宏观地域上,对全国以及各省份及其内部范畴的耕地非农化做出研究分析,该尺度范围内耕地非农化发展大体呈不均衡态势,而目前我国对于微观层面上的研究相对较少。(3)从研究方法上看,学者们多以定性方法为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问题,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研究耕地非农化的驱动机制,并结合遥感与GIS技术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动态监测,但多目标、多学科综合集成的智能体技术应用较少。[结论]创新耕地非农化的研究方法,构建智能决策模型; 加强耕地非农化过程管控研究,提高实时监控力度与吻合度; 厘清微观主体的行为特征,完善多尺度、多层次结构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开展对不同重现期暴雨淹没深度模拟研究,分析皖南地区不同重现期下暴雨洪涝灾害淹没情况和不同承灾体的风险区划情况,为皖南地区防洪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采用算术平均值方法计算面雨量及雨型分布,通过广义极值分布函数拟合,得到拟合参数和不同重现期下日致洪面雨量,利用FloodArea模型计算暴雨淹没深度图谱。即利用皖南地区1961~2014年降水数据,结合人口、GDP及土地利用类型研究分析皖南地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和区划。[结果]皖南地区各子流域暴雨日分布特征及致洪面雨量有很大区别,牧龙河、黄湓河等流域致灾暴雨普遍偏强,漳河、青弋江等流域致灾暴雨普遍偏弱。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的一致性表现为各类承灾体风险等级均呈现10年一遇和20年一遇重现期较小,50年一遇重现期中等,100年一遇重现期较大的特点;区域性体现在对3种承灾体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其中人口分布集中,GDP分布相对分散,建筑用地情况和人口分布基本吻合,耕地面积比人口和GDP更广泛。[结论]皖南地区暴雨洪涝灾害不同承灾体的风险区划呈现一致性和区域性特征,暴雨洪涝灾害不同重现期与人口密集区、经济发达地区、建筑用地、耕地附近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等级呈现一致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8.
安乡头顶长江三口,北临荆鄂福地,脚踩洞庭之波,承携沅澧清流.河流纵贯,过境洪水易进难出,天然降水量丰富,雨季与洪水期同步,渍水积聚难排.本文对安乡的洪涝灾害特征进行总结,通过实例分析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洪涝灾害非经济损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相对滞后的洪涝灾害非经济损失评估现状,运用大量实例,对洪灾生命健康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失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洪涝灾害非经济损失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洞庭湖区的湖垸农业、洪涝灾害与退田还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分析了洞庭湖的兴衰、演变与湖垸农业的关系;认为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是长期泥沙淤积与大规模围垦的必然结果:泥沙进入洞庭湖淤积,是形成湖垸农业的基础;围湖垦殖是泥沙淤积的结果,大规模围垦加速了洞庭湖的萎缩;湖盆的急剧萎缩,减少了湖泊的调蓄能力,是洪涝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湖垸农业就是一部先淤后垦、先垦后围、围湖垦殖、湖垸转换的历史;在分析洪涝灾害规律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退田还湖区几种替代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彭阳县玉米种植区域广泛,但干旱灾害频发,常造成玉米减产甚至绝收。因此加强彭阳县玉米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利用彭阳县气象数据以及地形、土壤类型等数据,基于灾害风险评估原理,运用相关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结合GIS技术对彭阳县玉米干旱灾害进行风险评估与区划。[结果]彭阳县北部及西部降水少,玉米干旱危险性较高,南部和东部降水多,玉米干旱危险性较低; 草庙乡土壤保水性最差,玉米干旱敏感性最高,白阳镇、城阳乡土壤保水性最好,玉米干旱敏感性最低; 新集乡、白阳镇、草庙乡耕地面积所占总面积最大,玉米干旱暴露性最高,小岔乡耕地面积所占总面积最小,玉米干旱暴露性最低; 白阳镇灌溉田比例最高,玉米防灾减灾能力最强,彭阳北部1镇3乡都没有灌溉农田,玉米防灾减灾能力最弱。综合来看,彭阳县西北部玉米干旱综合风险较高,西南部和东南部风险较低,其余地区以中等风险为主。[结论]玉米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是科学认识农业干旱的基础,为科学管理以及制定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方案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根据流域灾害系统理论,在考虑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的基础上,选取9个风险评价指标,运用样本数据进行人工识别风险并得到训练样本,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基于随机森林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然后采用随机森林自评估工具,分析建立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误差和指标,同时构建支持向量机模型作为对比方案,并采用五折交叉验证方法对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验证。最后以海河流域邱庄段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和基于支持向量机模型对相同的数据集进行评估和对比,结果显示,12 h内降雨总量、洪水持续时间和土壤含水量是引发洪水的主要因素,而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的训练精度及测试精度均高于支持向量机模型。 相似文献
15.
根据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理论,通过确定滑坡灾害概率、暴露性指标和各指标脆弱性,计算出梅州8县市区滑坡灾害风险指数.结果显示梅州8县市区滑坡灾害风险从大到小的次序依次为:五华县、兴宁市、梅县、丰顺县、大埔县、蕉岭县、平远县、梅江区.最后用1999~2008年梅州8县市区滑坡灾害损失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检验,表明本次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6.
以美国科学情报机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E)为数据源,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从文献数量、学者数量、文献发表期刊分布、发文国家/地区、科研机构及关键词等方面对数据库中1988—2015年洪涝灾害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评估洪涝灾害的研究趋势。结果显示:1988—2015年洪涝灾害在其领域内发展迅速,无论是文献总量、参与研究的作者数量还是研究内容上都随时间呈上涨趋势;洪涝灾害相关论文主要覆盖的学科类别是\"水资源\",Natural Hazards为发表相关论文最多的学术期刊;美国是洪涝灾害领域发文量最多的国家,中国紧随其后位列第二;学术力量方面,洪涝灾害相关研究力量以高等院校为主,其中中国科学院为该领域研究发文量最高的科研机构;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可知,与洪涝灾害相关的科学问题研究中,\"洪水管理\"\"气候变化\"和\"模型\"是未来研究热点,将高新技术广泛使用于洪涝灾害的研究领域,控制洪涝灾害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有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