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传统村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民俗风情。随着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如何在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同时有效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已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分析了广西传统村落文化价值和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情况,提出了广西传统村落和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耦合机制,以促进广西传统村落文旅深度融合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慧  隋新玉 《农业经济》2022,(5):137-139
传统村落因其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和谐的文化景观而成为旅游开发的载体。辽宁是东北地区拥有国家级传统村落最多的省份,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战略的推动下,辽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取得一定进展,如何进一步提升成效,实现优质发展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文旅深度融合视角,探讨辽宁传统村落旅游优质发展路径,提出文化价值重构、构建动态文化景观等对策,以推动辽宁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利用,促进乡村振兴,同时满足旅游者的深层次文化体验需求。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多样,文化多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富有价值的旅游资源,更是优秀传统文化、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和精神家园,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保护传统村落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乡村旅游是振兴村落文化的开端。以桂林市灵川县青狮镇江头村为例,研究了村落文化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机制。  相似文献   

4.
村落衰落是社会发展规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现代经济模式对传统村落的冲击,使乡村发展需要一种转型。旅游开发作为现代乡村建设的热门领域,不仅能带动乡村经济,也是村落重生的契机;但国内20余年的乡村旅游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亦产生了有利有弊的影响。文章分析国内旅游业介入乡村建设后产生的问题与矛盾及其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运用建筑工业研究领域中的"适应性设计"概念,提出乡村建设的"适应性设计"策略,通过探讨"如何取舍"及"适应性设计的分析步骤",总结乡村低破坏性更新与可持续化建设的方法策略。通过借鉴目前国内较成功的乡村建设实验基地与国外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经验,提炼出具体的解决策略与适应性设计原则。主要结论有:乡村旅游建设应以村落传统物质形态为基础;通过"新媒介"融合乡土文化和商业文化;旅游活动应回归最简单的乡村生活。并将研究经验在芬水村乡改实验中运用而生,提出乡村旅游适应性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5.
旅游目的地特色餐饮消费是旅游活动的重要支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过程中形成的特色餐饮作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产品,能丰富传统村落旅游内涵。为有效发展传统村落特色餐饮,需在特色餐饮的文化价值上下功夫,通过经营与服务主体的地域性、食材选料与制作的地域性、菜品呈现的地域性等创新系统展现文化价值,并通过集体经济的手段解决特色餐饮发展红利分配、运营与长远发展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杨中贵  吴塑 《农业经济》2023,(10):50-52
乡村振兴背景下,工业化、信息化快速发展,而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传统村落逐渐难以适应当前发展步伐,迅速没落,但是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沉淀,凝聚了我国人民的乡情,是民俗的情感寄托,对我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护传统村落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议题,保证传统村落永葆生机与活力,必须要推动传统村落现代化转型。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传统村落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并分析推动传统村落现代化转型的机制与路径。  相似文献   

7.
纳桃村具有典型的布依族特色村落文化,文化底蕴深厚。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纳桃村蕴藏的较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是可以与乡村文化振兴和康养旅游开发密切结合的优质资源。建立村寨文化生态保护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纳桃村落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路径,对于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村寨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原地区村落旅游以本区域内的乡村建筑群落为基础开发而成,并以此衍生出各类人文旅游形式,实现了村落资源的商业化运作,也开辟了乡村观光旅游的经营新路径。在乡村观光旅游同质化日益明显的背景之下,中原地区村落旅游的优势也不再明显。应调整整体发展理念,更新产业运作手段,逐步实现中原地区乡村村落旅游模式的提档升级,进而促进乡村经济的提档升级、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基于典型村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评价, 分析吉林省当下的乡村旅游发展阶段, 为吉林省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方法 文章采用AHP-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 在此基础上采用TOPSIS综合评价法得出2018年吉林省金达莱村、红旗村、珍珠村、孟家村、库里村5个典型村落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结果 (1)吉林省典型村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孟家村和红旗村整体发展水平较高, 各方面发展均衡;金达莱村乡村旅游发展处于中等水平, 社会文化效益方面略显薄弱;珍珠村和库里村综合发展水平较低, 珍珠村各子系统评价存在较大差异, 库里村的子系统评价和综合评价均处于较低水平。(2)整体而言, 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处于中下水平, 尚不具备显著优势。从典型村落代表地区看来, 吉林省东中部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较好, 西部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结论 吉林省乡村旅游整体发展处于中低水平, 各地区存在区域差异, 应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 塑造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 推动乡村旅游与农村三产融合, 从而实现吉林省乡村旅游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合理有效的开发是对传统村落资源保护的重要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资源开发与保护面临许多现实困境,一些传统村落资源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正在逐渐消失。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如何将传统村落资源开发与乡村环境建设、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不断被挖掘,旅游不仅成为传统村落的主要职能之一,而且传统村落旅游也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济南南部山区地理位置独特,特定的山区地貌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村落环境。山区拥有大量的石料资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石砌民居,崎岖的地形因素影响和外界的往来沟通,因此历经时代变迁后仍能保存完好,为我们研究传统村落提供活化石。本文以莱芜区卧云铺村为例,对卧云铺村目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卧云铺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基于游客感知,探讨山区传统村落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不足。最后对卧云铺村旅游发展提出优化路径,对其他山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对于传统村落能不能、要不要搞旅游的问题让很多人纠结,大概是因为当前的旅游市场还不够成熟、保护发展观念不够清晰、措施不够科学,才造成了开发旅游就等于毁坏、不搞旅游却又无钱可赚的矛盾。旅游是保护发展传统村落的重要手段,传统村落的核心价值在于存续和弘扬优秀文化基因,任何背离核心价值的旅游都会危害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旅游应以其价值传播和发挥为出发点,以乡土教育为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农业的旅游开发成为一种理想的扶贫途径,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应需而建的景区给村落社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变迁,改变了村落传统自然的状态和观念,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乡村旅游视域下,以传统乡村文化为切入点,阐述了中原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势态,聚焦于乡村旅游中传统乡村文化重构与开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传统乡村文化重构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与策略,以期为推动传统乡村文化资源的合理规范重构,促进传统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是当代富起来的中国人首选的一种旅游方式,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更是国内外旅游爱好者最爱的乡村游。如何让世人享用到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感受到中国乡村旅游浓厚的文化底蕴,根据波特产业集群化发展理论,结合开平碉楼与村落设施的实际情况,拟研究政府主导下乡村旅游新模式的发展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旅游行业不断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如何通过旅游扶贫来全面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些地区为了加强乡村旅游建设工作,增加了资金投入,以全面加强现代化建设。而由于思想观念不同,导致传统的乡村文化逐渐丧失,失去了原本的旅游价值,同时还加速了当地旅游经济的衰退。基于此,应着重探究如何在加强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同时,有效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全面提升旅游景点的观赏价值,借助特色景观全面加强乡村旅游建设。  相似文献   

17.
渝东南民族地区拥有丰富而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阐明渝东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基础上,对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进而从田园生态旅游、村落民居旅游、乡村民俗风情旅游以及乡村红色旅游四方面提出了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滇黔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究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经济运行关系。方法 文章选取云南、贵州和广西3省区的1 712个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借助ArcGIS10.2、GeoDA、SPSS等工具及数理统计模型,探究滇黔桂3省区不同空间尺度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影响要素及其与旅游发展关系。结果 滇黔桂传统村落分布为显著的集聚类型,整体上分布在黔东南(黔东南)—桂东北(桂林)、滇西北(保山—大理—丽江)、滇东南(红河)3个集聚区。滇黔桂地区传统村落分布在不同空间尺度均表现出显著非均衡特征,传统村落分布的沿边性(省界或国界)和旅游开发指向性特征明显。89.83%传统村落都分布在2 000m以下的中低山区;在经济较为落后和旅游发展较早的两个区域形成传统村落集聚区;与现代交通干线分布呈现空间异位性且与交通密度呈现负相关特征;现有传统村落大多远离城市中心特征。滇黔桂地区国内旅游规模、国际旅游收入、旅游资源禀赋与传统村落分布呈正相关性,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规模与传统村落分布呈负向相关性,总体上旅游发展对传统村落入选有一定带动作用,但旅游响应作用依然有待进一步提升。结论 该研究发现传统村落呈现聚集分布特征,但其文化资源属性的经济价值暂未得到充分挖掘,其旅游经济效果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9.
杨黎林子 《山西农经》2022,(21):170-172
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较高的文明价值以及传承意义。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关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体系,这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以及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积极作用。诸多传统村落基于此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为传统村落注入新的活力,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传统村落市场定位不准、缺乏优秀的营销手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传统村落的发展。文章简要阐述了我国传统村落的现状,并以湖北大冶上冯村为例,对传统村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已成为广受城市居民欢迎的新型旅游形式,推动了旅游业发展,促进了乡村乃至全省经济发展。河北省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区位优势明显、客源市场广阔,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阐述了河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性和发展现状,剖析了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从政府和景区两方面提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