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资源调查是对国家重要资产——自然资源进行管理过程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目前,自然资源调查存在着调查对象及内容不清、分类体系及数据标准欠缺、调查方法及成果不统一等问题。本文以江苏省如东县为试验区,明晰了自然资源调查的对象和内容,构建了分类标准,形成了调查方法与成果的表达形式,提出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与已有专项自然资源调查数据相结合的自然资源调查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自然资源分类是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自然资源分类标准不一,内容指标存在交叉重叠现象。文章在分析当前自然资源分类问题及其学理实践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思想指导,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理论指导,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拓展自然资源分类的学理框架,构建了自然资源“5+2”分类体系,并得出自然资源分类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为依据,根据目前实际工作现状,从调查分类标准、调查技术方法、调查组织实施三个方面分析了自然资源统一调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现行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与其他各门类自然资源分类标准划分依据不同、功能用途不同,并形成了各自的调查途径、统计方式和管理手段。各分类标准的全域覆盖导致了相互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交叉重叠,需要以土地分类为"本底"构建综合性的自然资源分类框架。  相似文献   

5.
正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须在履行自然资源管理"两个统一、六项职责"的前提和基础上,尽快实施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国土调查与各类自然资源专项调查的实质性融合,建立国土空间上各类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的综合管理平台。湿地是实施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重要空间,加快推进湿地专项调查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简称三调)的实质性融合,探索融合技术与方法,是推进"1+X"型自然资源调查体系构建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6.
国土“三调”后如何开展自然资源统一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各类自然资源调查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相互之间存在着内涵界定不统一、分类体系有交叉、调查标准不一致、数据成果有矛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政策的制定.机构改革后,各类自然资源的调查监测评价职责统一到自然资源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将于2020年底结束,此后即将开启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的新时期,如何从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主的国土调查顺利过渡至包含土地、森林、草原、水和湿地等各类自然资源要素的统一调查,目前正是国内专家学者、各级管理人员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文章认为,从管理层面上首先要尽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的管理体系和机制;从技术层面上要加快构建自然资源统一的分类体系,逐渐优化各类自然资源调查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指标。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做足准备后,以国土"三调"成果为基础,在此"底板"上开展森林、草原、水、湿地等各类自然资源的专项调查,最终形成全国自然资源统一调查机制。  相似文献   

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部机关各司局: 为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落实《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自然资发[2020]15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要求,部组织研究制定了《地表基质分类方案(试...  相似文献   

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部机关各司局:为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落实《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自然资发[2020]15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要求,部组织研究制定了《地表基质分类方案(试行)》,现印发试行.试行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请及时反馈.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时代的自然资源统一管理,首先需要解决资源家底不清的问题。开展全域全要素自然资源现状数据建设,整合资源分类,形成自然资源"一张图""一套数",对于推进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核心提示建立面向陆海统筹的立体空间调查监测体系,是新时代建设高质量调查监测技术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体系的重要支撑。本文探索了陆海统筹的立体化调查监测体系的构建思路,形成了支撑自然资源立体空间统一调查、监测、分析、评价的“宁波方案”。  相似文献   

11.
农业自然资源核算,有助于在农业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条件下,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而可以作为建立健全资源型持续农业体系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农业自然资源核算以农业自然资源估价为基础,主要包括数量核算、质量指数核算和价值量核算。农业自然资源核算的基本程序是分类、统计、估计、绘制流程图、分类核算、综合核算;基本原则是分类核算为基础、分类核算与综合核算相结合、以不变价估价为基础、与其他产业部门  相似文献   

12.
2020年1月,自然资源部印发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自然资源调查分为基础调查和专项调查。其中,专项调查主要是指查清耕地、森林、草原、湿地等质量、结构、生态功能以及相关人文信息等。本文仅就其中的园地、林地和草地分等定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然资源立法虽已基本成型,却依然存在着体系上和立法理念的缺陷。通过对传统民法上公物、私物的分类,以及宪法所有权和私法所有权的辨析,可得出需要从法律规范系统层面调整自然资源的结论。由此,依据资源在现代经济系统的重要意义,从构建自然资源基本法律规范系统的角度,揭示在我国"金字塔"式的法律系统中缺少作为承接宪法和各个自然资源单行法的具有基本原则性规定的《自然资源基本法》。在业已建立自然资源大部制管理的形势下,自然资源的重要地位更为彰显,制定一部《自然资源基本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组织开展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对于实现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从根本上解决自然资源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自然资源部有关试点项目成果,阐明了流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目标定位、调查内容及指标,构建了资料收集、底图制作、外业调查、数据建库、分析评价、服务应用的工作流程,以及数据叠加+融合+改化+补充、抽样+图斑、遥感+地面+建模、路线+剖面+测点、样地+样方+样坑、物探+钻探+测试等技术体系。基于流域尺度的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成果在服务支撑区域自然资源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治理等方面具有多元化应用价值,流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技术体系可在区域流域调查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自然资源规划管理工作长期以来一直由国土、林业、水利、农业、环保等不同部门分别进行,缺乏有效衔接,致使自然资源的界定不清晰、管理权责存在交叉重叠,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自然资源分类标准,给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造成不小阻碍。本研究基于文献综述,明确自然资源的定义内涵,总结归纳现有研究中自然资源的分类体系,借鉴国外自然资源管理的成熟经验,有效衔接相关规划中自然资源管控的具体要求,依据"综合性、事权化和一级并列"的原则,构建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自然资源分类标准,为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奠定基础,为实现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6.
迄今国际上尚无关于自然资源分类的统一方案。各国际组织依据各自的工作特点及对所涉及自然资源治理的需要,制定了不同的分类标准和方法体系。文章梳理了全球7个重要国际组织的自然资源分类方案,研究其出台背景、分类原则、治理目标及其有效性,并针对我国自然资源分类还未形成统一意见的现状,在不同角度、不同目标、不同利用部门形成的多种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探讨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自然资源分类三维框架。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印发,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中国特色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的一系列总体改革要求被明确提出,包括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落实产权主体、加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和统一确权登记、着力促进自然资源集约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修复等重要内容。其根本目标,在于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有力的制度保障。对于自然资源部门而言,这既是明确了我们在新时期的目  相似文献   

1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自然资源局: 为确保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以下简称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数据质量,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以下简称部整治中心)作为全国实施单位,拟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部分县级行政区组织开展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19.
<正>核心提示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我国先后组织开展了多轮次全国性国土资源重大调查监测工程。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调查监测的技术体系、调查方法及分类标准等逐步完善提升。本文系统梳理和总结了调查监测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主要成效,并面向新时代新需求,提出了构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总结地表基质调查试点经验,并根据地表基质层调查目的,研究地表基质调查深度,修订完善地表基质分类,拟订野外调查制图规范,确定重点调查内容和优先调查区域,促使高质高效地完成这项基础性自然资源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