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我国粮食生产格局演变及增产贡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测算各省区粮食增产潜力和各省区可比耕地资源量,揭示不同阶段我国及各省区粮食生产及增产的特点及原因,揭示我国今后粮食增产的方向。[方法]结合生产力相对指数与耕地面积分析我国各省耕地资源量,测算了复种指数和单产对我国及各省区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测算了我国各省区粮食增产的潜力。[结果]我国各省区人均粮食产量差异明显扩大。1985~1998年间,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增加的贡献率为85.35%;1998~2003年间,我国粮食总产量下降,播种面积减少是主要原因;2003~2013年间,单产增加依然是增产主因,但播种面积增加的贡献明显提高。1985年相对生产力耕地资源的省际差异明显大于2013年,据该文估算,我国可增产粮食22.9%~43%,复种指数对于粮食增产的潜力十分可观。[结论]近3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格局是"南降北升",播种面积差异是粮食生产省际差异的主因。1985~2013年间,粮食播种面积仅占农作物增播面积的15.48%。大多省区耕地复种指数提升空间较大,但多数省区现实的复种指数却在下降,原因是农业生产比较利益低下。进一步提高单产的边际约束效应明显凸显,提高复种指数应该是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正中粮屯河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震在"白糖分论坛"上对国内白糖市场形势进行了分析。"国内糖料种植面积呈下滑趋势,其中甘蔗价格上涨对面积扩张作用的边际效率减弱。"吴震表示,近年来,在糖价上涨过程中,甘蔗种植面积与甘蔗价格之间的弹性减弱,平均弹性系数为0.23%,而在糖价下跌过程中,甘蔗种植面积与甘蔗价格之间的弹性增强,平均弹性系数为1.8%。吴震认为,"小农经济"决定了国内糖料种植成本难以大幅下  相似文献   

3.
我国粮食生产重心转移趋势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粮食的生产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研究我国粮食的生产现状,探索优化粮食布局的措施,有利于粮食的平稳增产,更好地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以2006—2015年为研究时间尺度,以我国南北方为研究的地域尺度,系统分析五大类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稻谷、豆类和薯类)及粮食总产量和种植面积的变化,探究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转移趋势。[结果]我国玉米生产重心向北偏移,薯类和大豆生产重心向南偏移。南北方粮食总产量和种植面积显著提高,其中北方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南方,我国粮食生产的重心向北方偏移。[结论]今后,我国应注意优化粮食生产格局,引导粮食种植逐步向主产区转移,加快推进主产省份粮食的产业化发展。对于产量较低的省份,逐步淘汰单产量较低的粮食作物生产,或整合粮食种植资源,在一些城市边界引导发展乡村观光旅游。  相似文献   

4.
正全国最大的火龙果生产区至今,广西火龙果种植面积近16万亩,远远超过广东、贵州、云南、福建等省种植之和,成为我国种植火龙果面积最大的区域。中国最大的糖业基地广西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适宜种植甘蔗的优势地区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广西是全国最大的食糖生产基地,广西糖业已占据了全国糖业的半壁江山,食糖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在国内外食糖市场上倍受关注。  相似文献   

5.
城市土地二次开发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的用地历程,基本规律是随着新增建设用地外延扩张到一定阶段,都会进行存量土地二次开发.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城市发展,基本上是外延扩张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导致土地后备资源逐渐不足、发展空间紧约束、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等问题,倒逼城市土地利用从以外延扩张为主向以内涵挖潜为主转变.另一方面,很多旧城区的空间格局差、土地低效利用、基础设施落后、人居环境不适宜,也凸显社区发展转型、城市品质提升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6.
开放条件下我国棉花产业安全问题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在开放条件下,如何合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保障国内棉花产业安全。[方法]立足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现状,从生产、消费、贸易、价值链等各方面对国内外棉花产业发展进行比较,总结我国棉花产业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结果]加入WTO以来,我国棉花单产水平和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方位支持体系日益完善,市场配置资源效率逐步增强,并且深度融合全球纺织品产业链。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生产区域高度集中和产不足需并存的局面,生产成本高企压缩棉农收益,质量仍是制约产品竞争力的核心问题,外贸依存度高增加贸易风险,棉纺织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结论]从完善支持政策、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机械化水平、整合资源和市场等4个方面着眼,提出保障我国棉花产业安全,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不同区域在新阶段粮食连增中的贡献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将我国三大粮食功能区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因素分解为粮食单产贡献、耕地面积贡献、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值的贡献以及复种指数贡献四种,试图探讨各因素对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及时空差异化原因。[方法]利用第二次国土资源普查数据对耕地面积进行调整,采用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模型对我国31个省域粮食生产总量变化的贡献因素进行分解,并对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贡献因素的时空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3年间粮食三大功能产区粮食生产变化量出现显著的空间分异,粮食生产分布向主产区集中,其对全国粮食连增的贡献率达到88%。在影响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因素中,粮食单产因素对粮食十连增的贡献率达到60%,成为三大粮食产区尤其是主销区粮食生产的主要贡献因素,播种面积因素(包括耕地面积贡献、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值贡献以及复种指数贡献)对粮食十连增的贡献率为40%。[结论]新阶段我国粮食连增主要由粮食主产区引领,粮食单产贡献是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的主要贡献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马铃薯主粮化已成为我国第四次主粮革命的新趋势,我国马铃薯产业具有良好的产能基础,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球第一,但单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产业发展面临诸如加工能力低、经营模式落后、产业布局不合理的现实问题,为实现我国主粮多元化需要加快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方法]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度2011—2016年我国马铃薯16个主产区的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利用Moran's I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及动态变化。[结果]马铃薯产业整体技术效率偏低且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逐渐从技术进步转变到更加注重提高技术效率且主导因素存在区域性差异;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新区"、南北连通的"西区"和强强联手的"北区"三大集聚区。[结论]马铃薯产业区域性明显,打破地理界线跨地区发展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最后从技术效率提升、区域产业布局、市场对接等方面对我国马铃薯产业优化调整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虑碳排放约束,分析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特征和区域特征,以期为提升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2005—2016年甘肃省14市州面板数据,以农业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对甘肃省农业环境效率和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测算。[结果](1) 2005—2016年甘肃省农业环境效率值总体呈现下降—上升—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且均小于1;(2)碳排放约束下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年均值为1.010,年均增长率为1%,且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3)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其中中部地区增长最快,陇东南地区次之,河西地区增长最慢。[结论]忽视碳排放将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各区域依据自身资源禀赋,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思路,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是提升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提高乌鲁木齐市各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明确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为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C-D生产函数,以2005—2015年乌鲁木齐市统计数据为样本,借助EViews6.0和SPSS20.0软件测算出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Logistic曲线极限点。[结果](1)资本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56.72%)最大,建设用地投入要素贡献(32.81%)次之,然后是劳动力投入要素贡献(13.25%),技术进步投入要素贡献(-2.78%)最小,但拥有很大的挖掘空间;(2)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Logistic曲线极限点位于第二、三产业产值为1 522亿元处,对应2011年产值,2005—2011年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递增趋势,2011年之后贡献速度呈递减趋势,逐渐趋于平缓。[结论]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是有限的,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依资本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收获面积差及其产量潜力情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文章以提升耕地复种为切入点,从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与利用的角度研究我国粮食产量潜力,能为国家科学优化水土资源配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引入收获面积差的概念,在作物单产与耕地面积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从提升复种的角度估算我国收获面积差及其产量潜力。[结果]2005年左右网格尺度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不同水资源分配情景下,中国可收获面积差在0.135亿~0.363亿hm~2(约合2亿~5.4亿亩)之间波动;第二,与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水平下可能获得的作物产量相结合,该收获面积差最高可转化成7.4亿t的产量潜力;第三,最实际情况下,通过水资源、作物类型、灌溉措施3方面配置,我国拥有0.135亿hm~2(2亿亩)收获面积差,其可转化为1.17亿t的产量潜力,相对于现实产量5.97亿t,约增产19.6%。第四,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拥有好的水热条件与相对优良的灌溉设施,而该地区较大的收获面积差与产量潜力说明其水土资源利用还有较高的调整优化空间。[结论]粮食总产受作物单产、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等3个方面综合影响,但前两大因素对我国粮食产量潜力的贡献已经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粮食问题关系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深入剖析新时期下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要求。[方法]文章基于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和样本选择修正模型分析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户主粮生产的影响。[结果](1)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户主粮生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每提高1%,农户主粮单产就提高1.219%,其中,水稻单产增加1.220 7%,小麦单产增加0.807 6%,玉米单产增加1.106 4%,马铃薯单产增加1.3798%。(2)从控制变量来看,户主受教育年限、户主务农经验、粮食补贴、农药化肥投入和平原地形都对不同主粮作物生产有积极作用,家庭外出务工占比、土地流转和气候极端变化都对不同主粮作物生产有消极作用。[结论]在农户不大幅调整当前主粮种植结构的前提下,适当增加马铃薯种植面积,提高种粮农户农业机械补贴力度,推广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模式,从而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玉米是黑龙江省最重要的作物,目前面临着压缩面积的严峻形势,文章期望探究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的发展方向。[方法]通过对面板数据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总结了近年来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情况的演变规律、气候的变化特点及对玉米生产的影响、经济政策因素对玉米生产的影响。[结果]黑龙江省玉米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是种植面积扩大的结果,而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需求扩大和政府政策支持。玉米单产提高的贡献相对较小,影响单产提高的技术因素从高到低依次是密植、施肥和品种改良。同时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利大于弊。[结论]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未来的战略应该是推行休耕补贴控制种植面积;推广少免耕栽培方式,实行玉米秸秆还田,做到土地用养平衡;采用早熟、耐密、抗倒、高产、适合机械直收的品种,合理密植与精准施肥,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全面提高玉米生产的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粮食成本,提高玉米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正>广西是全国最大的产糖大省,食糖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广西2016年出台了关于推动糖业"二次创业"的总体方案,在甘蔗种植、加工制造与综合利用、市场与服务体系三大板块谋划布局,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糖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如今通过对甘蔗生产的耕、种、管、收等环节进行技术创新,广西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标准化供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糖料生产布局规律,引导并支持糖料生产向优势主产区转移,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国糖料的市场竞争力。[方法]利用1980—2015年13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固定效应模型,文章重点对中国糖料生产布局变动、区域比较优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改革开放后中国糖料品种逐步向甘蔗集中;甘蔗生产逐渐向华南的广西和西南的云南集中;甜菜生产逐步向西北的新疆和内蒙古聚集。从区域比较优势看,现行中国糖料生产布局是符合生产规律的。此外,研究还发现比较效益、农户粮食安全供给水平、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对中国甘蔗生产布局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有效灌溉面积、受灾程度和临时收储政策对中国甜菜生产布局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结论]建议从做好全国糖料生产区域规划、精准给予糖料生产支持政策及提高政策支持成效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云南边境甘蔗产区面积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甘蔗种植业是云南边境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应用遥感方法研究甘蔗产区种植时空变化为地方农业部门及农户合理种植决策提供信息服务。[方法]文章以云南省德宏州及部分缅甸境内的甘蔗产区为研究区,使用2013—2017年卫星多光谱影像和极大似然分类提取甘蔗种植空间信息,通过公里网格统计分析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2013—2017年云南边境甘蔗产区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 2017年较2013年总体减少约14%;(2)境内境外甘蔗种植的空间变化特征存在较为明显差异,其中境内甘蔗种植在72%的网格内稳定,在20%的网格内减少,在8%的网格内增加,面积减少的网格主要分布于河流沿线的冲积小平原,并呈集中连片状;境外甘蔗种植在68%的网格内稳定, 17%的网格内减少, 15%的网格内增加,面积增加与减少的网格数量相当,空间变化特征不明显。[结论]遥感方法可准确分析该区域甘蔗种植时空变化,结果可为云南边境地区甘蔗种植业优化调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2003~2015年河南省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为保障全国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理清12年来河南省粮食增产因素与地域格局,可为河南省调整农业政策,进一步保持和提升粮食产量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3~2015年河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等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测算了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作物和地市贡献,以及耕地面积和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并对各地市的增产作物和贡献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河南省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主要得益于河南传统粮食作物玉米和小麦的增产,二者贡献率达9192%,小麦贡献稍大于玉米; 单位面积产量的提升对于河南省粮食“十二连增”的贡献要大于播种面积的增加; 两大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的增产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升; 12年来,河南省18个地市粮食产量都是增产状态,豫东南地区的南阳、商丘、信阳、周口和驻马店5地市为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主力。[结论]未来河南省需要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来稳定和提升其粮食生产能力和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18.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实施农业产业、主体、科技、基础、服务、管理提升行动,加快农业发展理念从注重面积数量扩张向品质效益提升转变,增长方式从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向注重科技进步、体制机制和服务创新转变,农业功能从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功能融合转变,是建设具有浙江特点现代农业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丘陵县域为研究对象,分析甘蔗生长环境,开展地块尺度的甘蔗产业精准规划研究,为政府部门调整种植结构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前期以广西崇左市江州区为例,利用面向农作物地块对象分类方法提取甘蔗种植面积,构建多指标的甘蔗种植适宜性评价综合模型将蔗区划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4个区域。现以地块尺度评价结果为基底,利用空间叠加分析和缓冲区分析方法划定蔗田保护区及规划种植新增区。在蔗田保护区基础上,根据坡度值评估蔗田保护区发展机械化作业的潜力,通过统计对比方法分析土壤肥力状况并提出改善方案。参照现有"双高"糖料蔗基地生长环境,基于蔗田保护区研究"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适宜区。[结果](1)甘蔗种植退耕面积为6 818.83hm~2,蔗田保护区面积为6.986 618万hm~2,规划种植新增区4 374.48hm~2;(2)适宜发展大型机械作业、中小型机械作业面积分别占蔗田保护区面积的17.57%、55.55%;(3)蔗田保护区土壤p H整体偏低,p H6.5的土壤面积占85.63%;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符合甘蔗正常生长需求;土壤全氮含量低于1.00g/kg的面积占34.49%;土壤有效磷含量未能达到丰富水平面积占73.83%;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100mg/kg面积占78.33%;(4)适宜建设"双高"糖料蔗基地区域主要位于濑湍镇、江州镇、太平街道、左州镇、驮卢镇等乡镇。[结论]科学精细的甘蔗产业规划对于提高甘蔗产量及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文章研究方法对于其他产业规划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极端气候对中国粮食产量影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粮食生产与天气数据估算极端天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以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有所贡献。[方法]选取中国31个省市2002~2012年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自相关异方差模型(FE+AR(1)+Hetero)计算高温干旱、洪涝、低温严寒等极端天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1)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是农业增产的主要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分别增加0.97、0.06和0.18个百分点,2002~2012年三者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分别为23.55%、31.21%和21.45%;(2)农作物成灾面积增加1%,粮食产出减少0.04%,2002~2012年农作物成灾面积减少57.75%,对粮食产出增加的贡献为7.97%;(3)在控制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农药、农村用电量、农作物成灾面积后,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对粮食生产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粮食损失比例为1.98%,洪涝、低温严寒影响不显著。[结论]2002~2012年间全国各省市极端高温干旱事件共计93起,频率约为0.27,造成粮食生产额外平均损失比例约为0.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