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郧西县为例,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因素,参考研究区最邻近基本农田分等指标,共同构建了该区域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对各单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再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郧西县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最终将全县未利用地的耕地开发适宜性分为最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郧西县的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潜力进行分区,确定不同地域的未利用地的开发时序。本文对全县未利用地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为全国其他同类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一个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系统功能的高效与系统关系的协调是城市的总追求目标,“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可以较好的衡量这一目标值的实现程度。本文通过建立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应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广州市的近几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价,并结合评价因子的标准值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得出广州市各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及广州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3.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及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PSR”模型构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广州市土地资源安全状况进行纵向和横向评价分析,并以R/S分析法对其未来安全趋势进行预测,以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市辖10区2市安全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广州市1995—2005年11年中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主要是来自城市建设需求、生态环境和人口增长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国西北内陆河流域的区情为基础,提出了干旱地区实施虚拟水战略效益评价的框架,选择了具体的评价方法,并以甘肃黑河流域的张掖市为例,对西北内陆河流域实施虚拟水战略的效益进行了模拟评价。结果表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实施虚拟水战略效益显著,不仅能够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而且对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黄河三角洲地区未利用地资源的开发模式,为区域土地利用优化和土地整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GIS 技术,加权指数和法和极限条件法。研究结果:(1) 未利用地面积2676.25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33.94% ;从未利用地的构成来看,盐碱地、沼泽地、滩涂所占比例接近90%,决定了该区域未利用地开发难度大,极易造成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2) 未利用地适宜性等级与离海洋远近和地势高低呈现正相关。研究结论:提出了生态农业开发利用、农林牧综合开发利用、林牧草综合开发利用、林牧生态用地保护、牧草生态用地保护、入海口生态保护和滨海水产养殖开发利用7种未利用地开发模式,以提高区域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6.
风险是区域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不可回避与亟待探究的问题。为深化区域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风险的认识与实践,研究以休闲农业旅游开发较为成熟的典型地浙江省为案例,运用数据包络与因子分析方法,在对区域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当前效率与未来潜力进行评价与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合图法以效率与潜力为聚类指标,通过两者比较对浙江省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风险进行整体分析和评价,并将其划分为休闲农业旅游低风险积极开发、较低风险适宜开发、一般风险适度开发和较高风险整合开发等4类区域。最后,总结浙江省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风险特征为:(1)开发风险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优势条件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2)区域间经济社会相关联系程度影响开发风险分布方向;(3)开发水平在空间上存在较强的收敛性特征,并从中提炼出明确区域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方向、营造良好区域交流与合作环境和构建区域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风险协同管理机制等开发风险规避策略。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产城融合型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本文以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首先,运用PSR模型,定量评价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2014—2020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研判其综合情况以及各子系统变化情况;然后,运用协调度模型,分析系统以及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情况;最后,运用障碍度模型,诊断影响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2014—2020年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从0.097 8增长到0.224 2,整体呈上升态势,稳中趋好;各子系统层面,压力层与响应层呈上升态势,土地压力系统由0.075 8增长到0.093 9,土地响应系统由0增长到0.026 2,土地状态系统先上升后趋于稳定,总体上由0.021 9增长到0.104 1。(2)系统的障碍度中,压力层障碍度最高,其次为状态层,响应层最低,各指标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总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4—2016年)以人口密度影响为主,第二阶段(2017—2020年)以建设用地增长率为主。(3)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开发区内土地基本全部供应,尚可供应土地面积较少,导致...  相似文献   

8.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定量测度.反映了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文章以鼎城区1998年和2006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计算分析了鼎城区规划实施期问1997年和2005年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1997年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2.032hm^2;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2.644hm^2。土地利用处于不可持续状态。针对目前的情况提出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军民 《水利经济》2006,24(6):1-2,22
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使绿洲水文循环产生了天然水循环和人工水循环的二元分化,天然、人工水循环的彼此消长,改变了水资源在人工绿洲、天然绿洲及过渡带之间的时空分布和转化条件。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靶区,根据已有的分布式水文循环模型及水文监测资料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绿洲引水对2 000 m以上的山地暂无影响,但平原区水循环发生了以人工水循环为主导的二元分化。人工绿洲、天然绿洲、过渡带和荒漠间生态统一性出现无序化趋势,造成绿洲生态与荒漠生态出现对抗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生态安全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生态安全现状及其动态变化为解决特定区域的生态安全问题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生态足迹模型为理论依据,通过人均生态赤字/盈余、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压力指数、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生态协调系数综合评定2009—2015年川西南高原地区甘孜藏族自治州发展的生态安全状况。[结果](1)2009—2015年甘孜藏族自治州人均生态足迹由1.490hm^2增加到1.642hm^2,人均生态容量逐年递减,人均生态足迹远低于人均生态容量,始终处于生态赤字状态。(2)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下降,2013—2015年,出现上升,资源利用效率开始下降。(3)2009—2015年生态压力指数由3.081增长到了3.907,整体呈增加趋势,生态协调系数D由2009年的1.260下降到2015年的1.217。[结论]甘孜藏族自治州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远高于生态系统本身的供给能力,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川西南高原地区所承受的环境生态压力越来越大,发展的需求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较差,生态安全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根据PSR概念模型建立起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壤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研究区土壤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环境条件整体较好,环境承载力以中等区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59.3%;处于较弱承载力的地区为西部邹平县、高青县、无棣县和庆云县4个行政区,主要原因是该区域人口增长率较高,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大,且土壤重金属较为富集;无弱承载力区存在。最后根据各区影响因素特征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生态重要性”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MSPA)核心区连通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生态重要性识别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潜在生态廊道并以重力模型评价其重要程度,提出基于MSPA核心区的“非源地核心区面积生态网络连接率(C)”和“非源地核心区生态廊道长度比率(E)”指数并结合网络结构分析综合评判生态网络优劣。研究结果:(1)桂江流域含生态源地11处,总面积7 948.50 km2,占桂江流域总面积的41.20 %。 (2)潜在生态廊道38条,总计1 839.95 km,其中重要生态廊道26条,总计1 278.29 km,包括一级生态廊道12条(515.47 km)和二级生态廊道14条(762.82 km)。(3)以26条重要生态廊道构成最优的生态网络,E处于峰值,非源地核心区生态廊道长度比率较高;C值更高,生态网络对于研究区内主要生态空间斑块的连通性更好;α指数和γ指数接近等于1,即网络基本达到最大限度回路数且每个节点都彼此相连;β指数更高,网络结构比较复杂且结构完善。研究结论:该方法能够有效评判生态网络优劣和实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是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制定各项规划的重要基础。[方法]从国土空间开发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对土地建设开发影响显著的限制性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限制系数法测算适宜建设空间规模及现状开发强度,结合适宜空间聚集度和主体功能定位确定合理开发强度,通过分析现状开发状态与合理开发状态之间的偏离度对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结果显示云岩区现状建设用地接近极限,无开发潜力导致超载; 南明区现状建设用地比重过高,且适宜空间分布零散导致超载; 观山湖区开发潜力不足,但由于现状开发状态尚未超过合理开发状态,导致临近超载。[结论]根据评价结果及成因分析,为超载和临界超载区域提出了相关建议,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优化、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系统性出发,指出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经营开发中面临两大类风险: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运用模糊隶属函数定量描述不同风险因子风险等级,通过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分析其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水平,进一步研究指出其主要风险因子,提出应根据不同风险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最后以山西禹王洞森林公园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厘清农地流转风险形成机制,构建农地流转风险评估体系,量化评价农地流转风险,以便为农地流转风险防范和治理提供依据。[方法]文章采用熵权法和莫兰指数对广东省21个地市的农地流转风险及其空间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结果](1)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及村集体强制介入是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受损的关键;(2)社会保障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及社会稳定风险是当前广东省农地流转面临的主要风险;(3)广东省农地流转风险区域差异显著,全局莫兰指数为-0.03,空间上未呈明显集聚特征;(4)广东省各地市农地流转非粮化倾向高度趋同,值得警惕。[结论]在当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健全背景下,尊重农民意愿,审慎推进农地流转才是明智之举;法律和制度的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加强、流转服务水平的提高,农业金融的支持以及粮食补贴政策的正向激励应是当前广东省实施差异化农地流转风险治理的政策支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农户作为土地利用的微观主体既是农地保护的重要承担者,也是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单元。文章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角度出发,以期构建基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农业生态保护提供对策建议。[方法]以昌吉州奇台县38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为基础,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综合评价法构建基于P-S-R模型对奇台县农业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奇台县农业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745,农业生态环境处于一般安全的状态。[结论]农业生态环境受翻耕深度、农药使用量、森林覆盖率、化肥使用量等的影响较大;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对农业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据此,该文提出拓宽耕地保护范畴、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节水工程、调控水盐平衡、完善耕地保护补贴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重庆市綦江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预测2010—2020年规划调控影响下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特征,以期为目标情景下土地利用规划的空间实施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文章通过构建Dyna-CLUE模型分别模拟研究区在自然增长和规划约束引导下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并对照自然情景进而分析规划约束下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表现特征。[结果]比较AutoLogistic模型与传统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发现,除建设用地外,其他地类的ROC值都有显著提升;对比两种情景模拟结果发现,到2020年,研究区内耕地、农村居民点、未利用地较自然情景显著减少,林地、园地显著增加,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规模较自然增长情景减少171.86hm~2;规划情景约束下,2010—2015年研究区地类转移以耕地转建设用地为主,2015—2020年以耕地转林地为主,耕地转建设用地次之,再次为农村居民点转耕地。[结论]Dyna-CLUE模型模拟中,运用添加自相关因子的AutoLogistic模型代替传统Logistic模型进行空间驱动力分析,能够显著提升模型模拟精度;规划约束下,退耕还林、农村居民点复垦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工作的开展是耕地减少、林园地显著增加,建设用地规模得以控制的重要原因;退耕还林成果在规划约束情景中得到较好体现,表明规划目标对于引导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定向变化有重要作用,但是丘陵山地的耕地减少态势也需得到足够重视,建议推进耕地产能建设从而协调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间的用地需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森林康养作为旅游新业态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和大众的青睐,成为研究的新焦点。森林康养旅游的产品形式和开发模式等定性研究有了较多研究成果,但对于森林康养旅游的开发潜力评价指标及开发体系仍属空白区,文章总结借鉴国内外森林康养旅游的研究成果,构建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潜力的评价体系,为森林康养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支撑。[方法]从森林康养资源价值、森林康养环境价值和开发建设价值3个层次,选取8个准则层,界定32个指标层,构建了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测评的各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潜力进行评价。[结果]以辽东山区为研究地,选取辽东山区具有代表性的桓仁、盖州、宽甸3县市进行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潜力评价,得出桓仁地区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潜力较大。在森林康养旅游开发中,环境价值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资源价值,再次是开发建设价值。[结论]森林康养旅游是新兴的旅游业态,是森林资源利用新形式的有效探索,构建的开发潜力评价体系和采用的评价方法对于森林康养旅游的发展提供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实践发展的有效抓手。但由于森林康养旅游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开发潜力评价在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上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通过福建省建阳市林业局、乡镇林业站、当地政府及不同类型的村民代表等主要相关利益者的12个小组访谈,并采用多段随机抽样方式抽取5个行政村276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他们的利益需求取向,指出了林农在生态公益林利用与保护之间存在的主要矛盾及冲突,提出了生态公益林合理利用途径及应采取的相应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0.
针对佛冈县的土地生态的实际状况,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及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对该区域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8—2008年佛冈县土地生态安全整体状况不断改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从1998年的0.2567增至2008年的0.5858,生态安全水平处在从"风险级"状态转向"比较安全"状态的过程;从相关性分析来看,响应指标对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提高起主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需要协调好各方面的矛盾,缓解资源环境的压力,使得土地生态环境朝着更好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