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基于PEST模型的德清休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休闲农业发展具有典型性的德清县为例,通过PEST模型分析其休闲农业发展环境和特色路径,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战略,以期为德清及其他县域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PEST模型,结合德清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及技术等4个方面分析对其休闲农业的影响。[结果]德清县休闲农业拥有政策环境良好、区域经济水平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旅游消费观念转变、消费环境改善、技术发展及应用较好的优势,同时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规划不协调、融资困难、市场无序竞争、技术供应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以及人才流失等问题,面临着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和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对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挑战。[结论]基于此,提出四大战略:(1)构建监管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2)扩大金融产品供给,促进产业融合;(3)对接消费需求,提升市场竞争力;(4)强化人才支撑,促进智慧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效率,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方法]文章根据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投入产出指标数据,利用DEA方法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产业融合效率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测算,[结果]研究表明,我国农村产业融发展的总体效率偏低。从综合效率看,仅有天津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综合效率值高于0. 5;从纯技术效率看,仅有江苏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纯技术效率高于0. 5;从规模效率看,西藏、甘肃、青海3个省(自治区)的规模效率低于0. 5。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效率仍有较大的空间。[结论]应从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着力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资金投入结构、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效率考评制度等方面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效率,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扶贫开发战略中成长起来的特色产业已经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规模和经济效率直接决定着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能力。[方法]文章以茶叶、蔬菜代表武陵山片区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扶贫产业,利用集中度指数、扩张弹性系数、单位面积的产值能力和产量能力以及单位产量的产值能力等指标进行扶贫产业发展的规模特征及其经济效率评价。[结果]“十一五”期间以来武陵山片区扶贫产业发展的产业地位逐渐提高、规模扩张优势显著、规模收益递增、投入规模扩张率高于产出规模扩张率、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比较经济效率差距持续扩大。[结论]扶贫产业亟待根据产业发展的生态化、集聚化和融合化等趋势,在规模扩张中强化特色产品的品质建设和效率优势品种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以及完善产业化组织及其能力建设,提高扶贫产业的经济效率和致富能力。  相似文献   

4.
农村供应链金融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是把握机遇创新金融的必然选择。农村供应链金融是面向中小企业及农户的一种创新型金融服务模式,为产业链上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创新了金融服务,突破了农村金融发展瓶颈。分析了农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针对农村金融发展现状提出创新路径,为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对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25年甘肃省马铃薯生产比较优势与空间分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文章以1991—2016年甘肃省的统计数据为依据,研究甘肃省马铃薯生产的现状格局、生产比较优势、变化规律以及在全国的竞争地位,为甘肃省马铃薯供给侧结构调整、促进马铃薯主食化及三产融合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生产规模优势、效率优势、综合比较优势、集中度和区位熵等研究方法。[结果](1) 1991—2016年甘肃省马铃薯生产的SAI、EAI、CAI均大于1,在全国马铃薯生产中具有重要位置,整体竞争力较强,区域优势明显;(2)甘肃省马铃薯在种植空间上呈现向中部地区集中的态势;(3)马铃薯生产效率优势相对较集中,效率优势指数多集中在0. 8~1. 4之间;(4)各市州马铃薯种植的CAI与SAI的变动趋势具有一致性,马铃薯生产综合优势的"极化效益"提升;(5)马铃薯生产集中度排名格局基本形成且保持稳定;(6)兰州、金昌、白银、天水、武威、张掖、平凉、庆阳、定西、陇南、临夏、甘南12个市的马铃薯生产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结论]构建扶持马铃薯生产的长效机制,树立"一个理念"、实现"五化"的发展思路,形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由马铃薯生产大省到产业强省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立足于"三农"发展的现实情况,总结归纳了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国外经验和中国特色典型实践模式。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经济融合发展能多方位促进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和农民发展。具体而言,二者融合发展能优化要素合理配置、降低交易成本、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等。但就我国发展现实格局而言,二者融合发展仍面临着数字基础设施、数据分享体系、数字经济人才、相关标准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制约瓶颈。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典型实践模式的归纳总结及中国现实障碍的系统剖析,提出了相应的突破路径,从而为实现"三农"优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转变,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种养业协调发展是促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文章以大兴安岭农垦的种养业结构优化为研究对象,针对大兴安岭农垦种养业结构发展失衡等问题,构建了基于种养业协调发展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方法]根据Matlab编程求解,模拟提出了该地区的种养业优化方案,并阐明了促进种养业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结果](1)通过优化调整,大兴安岭农垦种养结构得到优化,与2013~2015年平均相比,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2.26万hm~2,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1.97万hm~2,其中大豆种植面积减少1.16万hm~2,玉米种植面积减少1.96万hm~2,养殖业饲养规模大幅度增加,其中猪的养殖数量增加5.89倍,牛增加16.62倍,羊增加1.57倍,家禽增加了10.2倍。(2)通过优化调整,与2013~2015年平均水平相比,种养业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提高了48.81%,其中经济收益增加了93.92%,社会效益减少了6.06%,生态效益提高了6.13%,其中总化肥施用量减少13.15%,总作物需水量减少5.74%、相对生态价值降低0.77%。[结论]为进一步推进大兴安岭农垦种养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加强宣传,探索种养业结合发展新模式,加快废弃物处理新技术推广,制定扶持政策,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概念、内涵与原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系列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问题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文献梳理的视角,界定农业绿色发展的概念,阐述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提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原则,为我国农业绿色转型提供指导和借鉴。[结果](1)农业绿色发展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以资源利用节约高效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保育为根本要求,以环境友好为内在属性,以绿色产品供给有力为重要目标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模式;(2)农业绿色发展的范畴涵盖农业布局的绿色化、农业资源利用的绿色化、农业生产手段的绿色化、农业产业链接的绿色化、农产品供给的绿色化、农产品消费的绿色化等"六化"共进;(3)农业绿色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闭合、绿色主导,创新驱动、科技支撑四大原则。[结论]农业绿色发展是在对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和对未来农业发展方向进行预判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是促进农业全面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9.
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农业环境及农业发展基本情况,从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创新为切入点,提出未来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转型模式。[方法]立足对区域农村、农业发展环境、农业现代化发展基本模式、农户农业生产行为和现阶段主要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解析现有农业现代化转型存在的问题,总结提出了企业式农场经营模式、农业经营联合体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及股份制农业合作社模式等农业发展模式,并分析了其适应性。[结果]认为以农户为基本组成单位的农业合作社及股份制农业合作社发展模式,是最适宜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及推广前景。[结论]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是使农业更好地融于城市经济,充分分享经济建设成果,形成内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注重从完善保障制度建设;创新农村土地利用和管理体制;保障农户权益,留住农业利润,强化农业内在发展能力建设;建立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多方面增加农业投入等方面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农村集体经济一直以来都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和难题,我国西部地区的集体经济由于发展基础薄弱、起步较晚,加上空壳现象明显,发展难度较大。探索西部地区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是提高农民收入、平衡经济发展、推动精准扶贫和加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方法]通过深入宁夏回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宁夏) 80个行政村进行基线调研,从实践和发展的角度系统性地分析了西部地区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瓶颈,提出了我国西部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框架,并逐一进行分析与破解。[结果]从组织建立、产业选择、资金来源与发展模式4个方面对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探索,能够帮助西部地区规范的建立组织,选好主导产业,并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融资与村企合作的途径撬动发展资金,增加资本积累,从而进一步科学地建立与选择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结论]基于对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的分析与探索,可以具有针对性地指导我国西部地区集体经济的发展,为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可借鉴及可复制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城乡融合对当地种植业发展的影响,因存在内生性问题而难以度量。撤市(县)改区是旨在推进城乡融合的行政区划改革,可以视为城乡融合对县域种植业的外生冲击,文章以2002年发生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的撤市改区作为政策自然实验,估计了城乡融合对当地种植业产值的影响,并分析影响机制。[方法]运用合成控制法研究城乡融合对三水区种植业产值的影响,采取置换检验、安慰剂检验对估计结果进行有效性检验,并使用双重差分法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探讨城乡融合对种植业发展的影响机制。[结果]城乡融合对三水区种植业产值仅产生短期负向冲击,从长期看,三水区种植业产值并未落后于合成控制组。在影响机制层面,该文认为短期负向冲击主要来自涉农支出短期“偏移”,长期无效应源于生产效率提升与种植结构调整。[结论]通过对三水区的个案分析,该文探讨了城乡融合与种植业发展的和谐共生模式,为处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市(县)提供了种植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0—2019年中国林业产业的面板数据,以案例为导向,结合界面理论,选取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从林业产业现代化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功效与目标3个方面对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中国林业产业现代化路径选择进行组态分析。共得到4条组态构型,其中多规模以上林业工业企业数量在组态构型中起核心作用,其他要素则起辅助作用;中国林业产业现代化在这10年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林业产业持续增长期、林业产业对外扩张期、林业结构变动期3个阶段,并且林产品贸易稳定性与林业产业技术获取、技术改造金额支出存在等效替代关系。因此,建议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推进林业机械化、以点破面引导非林资本大力介入,推动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对外开放及贸易水平,走国内国外双市场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业作为乡村产业的基本依托,通过分析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指数及空间分异特征,对于新时期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减轻农业生态压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文章通过构建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产业融合发展指数模型对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从农业多功能性发挥、农业产业链延伸、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城乡融合5个维度系统评价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结果]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路径指数与融合效益指数在逐年上升,且融合效益指数提升较快,与产业融合路径指数差异逐步缩小;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效益指数增长较为明显,体现出四川省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有效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全面脱贫、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的有机结合。[结论]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趋势良好,且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阶段从2010年的起步阶段逐渐过渡到2017年的初级融合阶段,但从贡献率来看,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是现阶段促进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态势,且地区差异有减小的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并随产业融合程度逐渐向川南拓展;自然条件基础决定了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格局,加强政策扶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村产业融合效率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农业产业链优化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当农业信息生态处于失衡状态时,农业产业的价值增值效率就会受损,文章应用信息生态理论研究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整合与提升,由此探索现代农业产业链的优化路径,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该文以点、线、面的逻辑递进思路,从信息生态位视角研究了农业产业链中信息的功能生态位、资源生态位和时空生态位;从信息生态链视角分析了农业产业链中信息流转映射出的物和资金的运转问题;从信息生态系统视角剖析了农业产业链中信息资源、信息主体和信息环境3个系统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结果](1)农业产业链的横向与纵向延伸是实现其优化的基本路径,合理布局和增加其中的信息生态位,可有效提升产业链的优化效率;(2)农业产业链中各环节的有机整合是提升其价值增值的关键举措,而基于信息生态链监控下的人、财、物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协同则成为必然选择;(3)实现农业产业链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其优化的终极目标,从信息生态系统的高度统筹规划产业链发展是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现实需求。[结论]对柑橘产业链的实证研究表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发展为运用信息生态理论优化农业产业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构建相应的产业信息生态系统理论框架对提升产业竞争协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意义重大,无论在宏观政策制订和微观产业指导中都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5.
典型家庭农场组织化程度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中国农业生产仍属于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模式,粮食安全缺乏可持续性.研究不同规模下不同组织形式的家庭农场生产效率,有助于揭示在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阶段中通过转变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路径.本文利用湖北武汉、安徽郎溪等地家庭农场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三阶段DEA方法比较纯种植与种养结合两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种养结合有利于促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进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当前确定区域种养的匹配问题是发展种养结合的关键。[方法]文章根据农田氮养分平衡理论,基于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就地就近利用的原则,结合种植和养殖业年度统计数据,利用修正的氮养分平衡法估算舒兰市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并分析全市各乡镇的种养平衡状况。[结果]2015年舒兰市单位农用地面积的实际畜禽养殖量为17.3头/hm~2(猪当量),理论估算出的单位农用地面积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为14.6头/hm~2(猪当量),实际畜禽养殖量已经超出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的上限;在17个乡镇中,有8个乡镇的实际养殖量还没有达到畜禽环境承载力的上限;如果考虑到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可销往外地的情况,当全市有20%的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就能实现全市的种养平衡。[结论]在将来县域发展种养结合过程中,通过发展有机肥产业是缓解实际畜禽养殖量超出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上限的可行办法,同时,应加强各乡镇的种养匹配的量化估算,科学规划各乡镇种植与养殖结构使之实现种养平衡,减少因种养不匹配带来的环境承载力负荷过大的问题。研究结果为舒兰市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为"南畜北移"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对推动县域农业绿色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种养分离的农业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为重构种养一体化农业循环链条,促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中国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现状,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确定了14项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从实证角度对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方法 文章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测算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线性加权求和的方法对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 研究发现:在评价指标的权重方面,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权重已经高于经济效益权重,说明当下社会更加注重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发展;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的综合效益值明显高于非种养一体化,小、中、大规模的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综合效益值分别是非种养一体化的1.16、1.20和1.17倍;综合效益值随养殖规模扩大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养殖规模为1 300头左右时综合效益值最高。结论 虽然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的综合效益高于专业化农业生产,但在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中仍然存在种养失衡、种养协作微弱等问题,尚未达到系统最优化,因此从种养平衡、养分管理体系建设、提高沼气工程利用率和优化种植结构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度江苏省各市城乡统筹效率,解释其空间溢出效应,提出促进城乡统筹效率提升的建议,以期为江苏省改变城乡统筹发展方式,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5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横截面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评价其城乡统筹效率,并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解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江苏省各市城乡统筹效率普遍不高,仅有无锡、镇江和宿迁达到DEA有效状态;江苏省城乡统筹效率空间差异显著,呈苏南苏北苏中的分布格局;江苏省各市城乡统筹技术效率平均值高于规模效率平均值,城乡统筹规模效率低是制约城乡统筹综合效率的主要因素;无锡、镇江和宿迁的城乡统筹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南京、泰州、盐城、淮安和连云港的城乡统筹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而苏州、常州、南通、扬州和徐州的城乡统筹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江苏省各市城乡统筹效率存在弱空间正溢出效应。[结论]江苏省各市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应加强技术创新,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以促进城乡统筹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产业融合是新时期农村农业发展的载体,通过对乡村产业融合的路径探索,构建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融合发展业态下的哈尔滨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 文章运用熵值法计算哈尔滨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指数,分析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探究其系统指标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影响。结果 哈尔滨市乡村产业融合程度在逐渐加深,尤其在2014—2017年,其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处于快速增长期,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化,乡村产业融合逐渐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休闲农业产值、农业合作社、特色农业种植面积、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在提升哈尔滨农业整体效益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贡献率主要来自于农业多功能型拓展。结论 (1)哈尔滨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趋势良好,且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但从贡献率来看,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是现阶段促进哈尔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2)协调城乡发展关系,降低乡村产业生产成本,使农民真正从农业产业链中获益是哈尔滨乡村产业融合的关键。(3)哈尔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农业多功能型拓展发展相对较好,但仍处于初级阶段,有较大发展潜力。(4)哈尔滨市在农业产业价值提升上应结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要求,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有效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效率。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种养一体规模化、集约化将成为今后华北平原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缺乏协调互补的"种养分离"模式造成种养系统间物质循环割裂,大量资源浪费、能量高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以华北平原河北省某种养一体化生态循环农业园区为例,采用实地调查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了该循环模式种植、养殖、沼气和有机肥发酵、饲料加工和秸秆青贮模块组成、相关接口技术体系以及对农业种植-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和农业种植(饲草、秸秆)-肉牛、奶牛养殖以及养殖废弃物-沼气发酵-沼渣沼液-有机肥-蔬菜种植等多条循环链构成的物质资源循环再生模式进行了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秸秆加工饲料、沼气发酵和有机肥还田等关键"接口"技术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核心,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该模式的运行实现了产品年总收入4 314万元,节约化肥及用电成本1 796.8万元,减排温室气体65 114.53t CO2-eq·a-1,解决了面源污染、资源损耗等问题,具有明显的生态经济效益。该园区循环农业模式对华北平原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可为建立本区域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及相关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