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带来企业用工成本的增加,使得21世纪初爆发的企业"用工荒"现象愈演愈烈。"用工荒"现象反映了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深刻变化,是对我国传统发展方式的挑战,同时也是重要的发展契机,成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经过19世纪的“革命世纪”,超时劳动在20世纪初露端倪后,在21世纪席卷众多国家,包括以高福利著称的北欧。超时劳动的现象普遍性和问题严重性迫切需要提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现有的新古典经济学视角的劳动供给理论不能区分“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而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榨取思想。本文首次系统地整合了马克思的经典劳动强度理论,并通过对马克思之后的劳动强度理论的批判性分析,提出了回归马克思的劳动强度理论建模思路。把马克思的劳动强度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相结合,构建纳入劳动强度的经济增长模型,有望探索出与适度劳动强度相适应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三大难题之所以不能解开,均由于未能找到自身的共同"原子"是什么。异质产品的"原子"是劳动实体,不同时资本的"原子"是劳动(社会)价值,不同程度复杂劳动的"原子"是简单劳动,三者都是劳动实体的某种表现形态。经济学由于未能进入价值层面,时间计量劳动由于是就劳动投入言价值的那里找不到劳动实体。只有就劳动产出言价值才能见到劳动实体这个事物,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劳动实体把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表现出来了,推动人类进步。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经济时代的商品劳动关系。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创造价值的形成,途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新变化。劳动价值理论要结合时代特征,在继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类现有的思想价值观念整体上呈现为延续西方工业思想体系的文化价值观念,在劳动价值观上则体现为劳动功利主义.劳动价值观上的功利主义强调劳动的物质性和经济性,将劳动当作获取财富、名利、地位的主要手段.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劳动将发生深刻变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在当前的劳动功利主义价值观视域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反而可能对人类的谋生劳动造成冲击,进而使人类的生存意义、主体性以及生存本身面临深层次挑战.换而言之,在工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劳动功利主义价值观已经无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发展,急需变革.根据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劳动绝不是只有物质、经济、手段价值,劳动具有创造人、成就人的本体价值,人们理应在劳动中感到幸福.因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应塑造劳动幸福价值观,并充分利用智能革命的发展契机,实现每个人的劳动幸福.  相似文献   

6.
扩大的个体劳动是从人对自然界的作用的角度来考察由一组劳动者一段时间内所进行的劳动;集体劳动是从自然界对人的作用的角度来考察一组劳动者在一段时间内所进行的劳动;使得个体劳动变成既是个体劳动,同时又是集体劳动的,是人类个体通过进行群体活动和通过使用由其他人类个体制造的设施和工具而与其他个体劳动所发生的必然关系;劳动合作或协作是集体劳动的自然实现形式;劳动分工是劳动合作/劳动协作的社会实现形式;为了实现劳动分工,每一个人类共同体都要经历两个过程,其中一个过程是劳动分工的技术分工过程,另一个过程是劳动分工的社会分工过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深刻认知的基础上,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起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劳动价值论。21世纪我们所面临的劳动环境、劳动关系、劳动内容和劳动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发展契机。要保证理论的生机,就必须使理论与变化的实践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阐述了在深化劳动价值论的过程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赵传海 《经济经纬》2007,2(1):15-18
联合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劳动者解放的基础和前提.然而,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联合劳动被漠视,引起了新的社会病态.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必要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联合劳动理论,加强引导与组织,重建社会主义联合劳动.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劳动经济学,审视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占统治地位的新古典理论的兴起,同时,关注尽管相对衰落但仍继续发生影响的制度经济学派的理论。作者描述了制度学派和新古典派从 19 世纪晚期到 20 世纪中叶的演变,回顾了早期发生在两派之间的思想分歧,扼要地介绍了新古典劳动经济学先驱的著作,突出过去 30 年取得的重要进展。作者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拓展了理论深度,影响了公共政策,这导致它更加密切地关注那些曾经长期受制度学家或"新制度学家"重视的问题。在而二战后的岁月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二战结束时,  相似文献   

10.
深化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化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问题,在国家"十五"规划中第一次提出,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又一次提出,并加上了"社会主义"四个字,即"深化认识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这一问题被写进我国的发展蓝图,足以证明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那么,怎样深化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呢?本文从现实发展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就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新的时代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基点——劳动范畴的五个基本性质包括:一是劳动的整体性。劳动是一个整体,既有劳动主体也有劳动客体,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像磁石的两极一样互为存在条件。二是劳动的常态性。人类历史与现实的劳动是常态劳动,是正态劳动与变态劳动的统一。三是劳动的有益性。劳动是对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有益作用的劳动。四是劳动的复杂性。劳动发展的复杂化程度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复杂劳动的发展满足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精神生活的需要。五是劳动的发展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劳动内部矛盾的发展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这一重要概念的论述.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观点,并以批判的方式发展了这一观点——对"异化"和"对象化"作了至关重要的区分.他指出劳动不总是导致自我实现的发生,在异化条件下,自我实现并不发生.马克思将异化劳动区分为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深入分析了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3.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无论人们有多少种不同的历史解释,但人民是知识分子、官吏、普遍大众的合称,非指某一部分人。“劳动创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但任何劳动都是知识的反映,无论是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因此我们说知识才是撬动历史车轮的杠杆。把“科教兴国”、“知识经济”等一系列方针确定并理解为21世纪社会史观更恰当,更有利于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指导21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运动。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90年代末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作为正式术语被提出以来,创意、创意经济、创意产业就成为经济领域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虽然,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对于创意、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的研究很多,但从劳动的基本理论视角提出并研究创意劳动的内涵仍是空白,尤其是从研究劳动理论的权威视角--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出发,对创意劳动进行界定并且论证其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存在逻辑的研究更是稀缺.因此,本文正是从这样的理论基点出发,对创意劳动的概念、创意劳动的内涵、创意劳动的基本特征以及创意劳动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存在逻辑进行深层剖析,揭开创意劳动之谜.  相似文献   

15.
关于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提出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性工程是对劳动的含义进行拓展。在此基础上 ,本文认为 ,从总体上来说 ,第三产业的劳动应视为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 ;科技劳动往往含有知识财产因素 ,科技劳动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创新力 ;管理劳动是高级的智力劳动 ,它体现了人类劳动独具的组织力。因此现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必须正确对待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现实性和合理性以及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劳动是人有目的性的活动,精神性是其本质属性与内涵。劳动能力的核心是人的精神力量(智力)。劳动,是自然加诸人的"天然"负担,是违逆人的本能、本性的负效用。人类一直都在用劳动消灭劳动。所谓"劳动的乐趣",除了极个别情况适用,不能成为普世法则。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所有制形式、产业结构、劳动组织方式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劳动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制度的重大变革带来了员工类型、需求和期望的多元化。建立顺畅高效的制度机制,识别、代表、协调不同类型员工的需求和期望,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本文分析了中国持续增长的劳动争议的内容、范围、主要原因以及它们与所有制形式、企业规模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了目前中国劳动争议发展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  相似文献   

18.
安铁通 《生产力研究》2011,(1):25-26,102
文章试图从理论的角度研究科学劳动和科学技术与价值创造和财富创造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科学劳动的产物,人类的大部分脑力、全部体力劳动可以被机器替代,但是科学劳动以创造性为根本特点,不能被完全替代,它将越来越成为价值创造的主要劳动形态以及财富创造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9.
在科技进步的条件下 ,劳动的形式出现了巨大变化 :一是活劳动的存在形式由传统的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 ;二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内涵得到深化 ,其外延也被拓展到流通劳动、科研劳动等领域 ;三是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和反思近代工业文明社会异化劳动和吸收生态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生态意蕴的劳动概念。在劳动概念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劳动的生态要素是主体自然与客体自然的有机统一,确立了劳动的生态尺度是人的尺度与自然界尺度的和谐统一,规定了劳动的生态本质是人与自然之间双向度的物质变换过程,这种物质变换是自然界内部自然循环的一环,人类必须将生产行为控制和调整在生态承载力限度之内,以消耗最少的资源获取物质变换的合理性与协调性。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劳动概念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必须兼顾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实现劳动目的由一维价值取向向多维价值取向转变,科学分析劳动的近期和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