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敏 《魅力中国》2014,(7):313-313
公告离婚.从其启动的方式与启动的条件来看,和普通的对席诉讼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在基层法院,公告离婚在离婚诉讼中成上升态势。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也因为其使用的概率越来越频繁,造成公告离婚诉讼逐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不断的走入误区,出现对当事人打压的情况。司法个案的公平正义与社会发展之间也有不可忽略的重要联系。文中分析了公告离婚案件的举证、送迭、共同财产及子女抚养问题,并从上述几个问题如何完善的角度分析了完成个案公平与正义的基本路径,以其有益于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2.
白璐 《魅力中国》2014,(19):298-298
“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是我国现行《婚姻》法所确立的诉讼离婚的选定理由,也是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离婚纠纷的基本原则。这项规定。对于倡导以爱情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的婚姻道德观,稳定我国婚姻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审理离婚案件的具体实践中.这一标准的不完备性日益突出地显示出来,暴露出种种缺陷和不足。因此,剖析现行离婚法定理由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罗马法离婚法规是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婚法规的演变标志着罗马法的一种与时俱进。罗马离婚法规的嬗变反映了罗马政治制度变化、经济发展的成果。从社会史角度审视,离婚法规演进也体现了社会进步,表达了罗马人对婚姻观的态度。在各古老文明古国中,罗马人的离婚法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我国现行法律在规范离婚后父母与未成年子女关系方面的不足之处,从确保未成年子女仍处于父母共同亲权保护的角度,对夫妻离婚后的亲权行使原则提出三点构想。  相似文献   

5.
曹谦 《魅力中国》2010,(23):147-148
诉讼离婚标准在离婚诉讼中居于重要地位。我国婚姻法采取的是感情破裂标准,虽然我国的司法实践和法律法规确定了很多判断感情破裂的标准和依据,但从实际运作情况来看,把“感情确已破裂”作为诉讼离婚的唯一实质要件是不够的,感情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具体表现非常多样。法律没有规定并且实际上也不能调整精神意识。笔者通过比较中外法律对婚姻关系是否破裂的判断标准不同而得出结论,认为应当用“婚姻关系破裂”代替“感情确已破裂”作为确定离婚的法定标准。  相似文献   

6.
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首次明确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为婚姻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进一步的保护,也完善了婚姻法的立法体系.从而维护了家庭婚姻的稳定以及社会的稳定。本文从它的法律特性、设立的必要性、构成要件等方面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关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7.
张冬 《理论观察》2002,(2):48-51
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新法保留了“破裂主义”的传统 ,以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作为离婚的法定标准。新婚姻法确立了兼顾个人和社会利益及相对自由的离婚主义原则 ;采用了更加科学、规范 ,更符合社会进步和发展要求的立法标准和体例 ;体现了强化婚姻法保护婚姻、家庭及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精神和立法宗旨  相似文献   

8.
万力  WAN Li 《理论观察》2007,(5):48-49
从封建社会的离婚制度到我国现行的婚姻法,中国离婚制度发生了两次大的变迁,即:民国时期的婚姻制度与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离婚制度作为婚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变迁体现了社会对人,尤其是对妇女的尊重.婚姻制度逐渐摆脱宗教和封建伦理的束缚,开始关注人自身的感受,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的金钥匙之一。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具体案例入手,对离婚损害赔偿诉讼主体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0.
李瑛 《黑河学刊》2007,(3):96-98
我国原《婚姻法》对于稳定婚姻家庭关系、保障和发展家庭关系建设以及促进社会发展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婚姻家庭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旧的婚姻法已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而新《婚姻法》的修改,增加了关于离婚中无过错方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规定,可谓是离婚救济中主要的一环。而我国现有离婚救济制度还存在若干不足。  相似文献   

11.
张亨明  朱剑峰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8):159-160
文章从"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发展状况、影响"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发展的对策建议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这还是一块极为宝贵的土地.地下,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燃气资源,有大量的浅层卤水和地下盐矿还有潜在能量巨大的地热能、风能、太阳能……地上,有15万多公顷的中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有80多万公顷的土地,人均占有量是长江,珠江三角洲的十几倍;有413公里的海岸线,素有"百鱼之乡"和"东方对虾故乡"之美称.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司法制度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推进司法改革,应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但从目前来看,达到此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就此做了讨论,分析了审判独立的含义、特点,指出了推进审判独立存在的现实困难,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经济人"假设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古典经济学"经济人"假设的批判体现在三个方面:对"经济人"完全理性的修正;对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致性的批判;对"经济人"利益目标函数的修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体现"经济人"利益目标要求,应建立按要素分配的分配制度和"经济人"自由支配要素收入的产权制度;为了约束"经济人"的行为,应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校办企业会计制度的特殊性,分析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在校办企业执行的好处和弊端,认为除了那些在短期内规模会突破小企业的范围或公开发行股票、债券进行筹资的校办企业外,其他校办企业应选择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文章最后提出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在校办企业的具体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杨杰 《特区经济》2007,(5):240-242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目标和任务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这表明,十六大提出的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的主张已进一步落实到操作层面上来了。本文提出和谐社会需要民主,和谐社会需要法治,和谐社会需要着力培育“人本法治观”,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发展经济以法治为保障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经济为人民、发展经济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相似文献   

17.
由于互动的紧密程度、发散性以及追求、欲望的层级性,人类的行为实际上是以“己”的需要为根本的出发点的,作为个体的“小我”就是“己”的核心。当然,“己”会囤层扩展,从而形成不断膨胀的“大我”。从这点上讲,人性具有利己和利他两个方面,而互惠的利他主义实际上能够更好地达到“己”的目的。因此,利他就是有效地“为己”的手段,而“为己利他”则是对真实世界中人类行为的合理抽象。  相似文献   

18.
朱富强 《改革与战略》2010,26(12):11-15
"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形成和施行是以合作剩余的存在这一社会基础为前提的,这也就是变和博弈的情形。正因为人类社会的互动中存在着合作剩余,产生了相互协作以做大共同利益这块蛋糕的动机,由此衍生出"为己利他"行为机理。而且,潜在的合作剩余越大,个体越倾向于采取合作的方式,从而"为己利他"行为机理越容易产生和扩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基本行为方式是互惠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互惠合作是“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得以形成和持续扩展的重要动力源。与此同时,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行为呈现出明显的亲社会性,这种亲社会性表现在追求互惠、公平和正义,遵循规范和社会合理性,并具有强烈的移情效应。  相似文献   

20.
朱富强 《改革与战略》2010,26(11):20-31
基于行为的目的—手段这一角度,可以更好地对人类行为中的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进行区分。正是基于这一视角,我们可以从真实世界中抽象出"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它不仅可以将利他和利己统一起来,而且有助于理解社会秩序的扩展。一般地,需求层次越高、社会性越强,个体的通感能力越强,移情效应就越显著,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就越能关注相关者的利益,从而更倾向于遵循"为己利他"行为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