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和菲律宾在黄岩岛的舰船对峙月余,菲律宾又掀起改名闹剧。笔者认为,这是一出菲律宾有意挑起,美国暗中参与的政治游戏。首先要弄清楚菲律宾挑起这场对峙想要干什么。菲是东盟小国,经济乏善可陈。看到美国战略东移,菲就想到利用美国重返东南亚的机会,捞点经济和军事援助。这种"战略机会主义"一直是菲律宾在南海问题闹得特别凶、跳得特别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生物经济 2000年邓心安等专家针对当时美国新经济和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浪潮,提出了"生物经济"将取代信息经济的命题,当时对生物经济的理解是:生物经济是以生物科技研究开发与应用为基础的经济,是一个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信息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2001年专家陈章良也提出"生物经济",是由于生物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2002年10月15日,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的首届北京地区博士后"生命科学与人类进步"主题论坛上,专家们认为,生物技术在许多领域又被称为"生物经济".  相似文献   

3.
王仲春 《新远见》2008,(10):44-53
蒙古国位于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之间,与我国有着长达4673公里的陆地边界,约占我国陆地边界的五分之一。上个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在中苏军事对峙的20多年中,蒙古作为与我国"三北"地区接壤的地理空间,成为苏军军事入侵中国的基地,曾被中国认为是"压在中国脊背上的一个拳头"。然而,目前在我国的国际关系研究领域,蒙古却是一个不受重视甚至是被忽视的国家。  相似文献   

4.
物流成本管理成为企业物流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有专家指出,"物流既是主要成本的产生点,又是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经济的黑暗大陆"。加强物流成本的研究管理对提高物流活动经济效益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记者手记:本刊"业界"栏目定位于对人力资源管理资深专家的专访。我们一方面希望挖掘一些优秀企业的管理实践、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希望这个栏目是关于人的故事,从中能看到一个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成长经历。我们本期访谈的彭剑锋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经济专业最早的一批硕士生,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参与创建了人大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并先后参与创办了我圈本土两大咨询公司——和君创  相似文献   

6.
新闻点睛     
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主持召开新一届政府首次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听取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和建议。李克强指出,把握宏观政策,既要站稳脚跟,更要着眼升级。出台的每一项政策,既要对解决当前问题有针对性,更要为长远发展"垫底子",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相似文献   

7.
《企业活力》2013,(4):2
<正>陈耀: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区域经济评论》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共中央组织部"院士专家西部行"、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等活动受邀专家;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专业研究领域:区域经济、产业空间组织和政府政策。研究重点:国家区域政策、区域  相似文献   

8.
往期回顾     
2008拐点人物(2008年3月号)显然,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的一颗"启明星"。分析指出,2008年将见证一个新的"全球大国"的诞生。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将在2008年充分展示其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中国有专家表示,2008年中国经济的特征是内热外冷、先低后高、通胀/汇率超预期。但最终是  相似文献   

9.
<正>编者按:早在100多年以前,英国地缘政治专家麦金利曾预言,包括中亚在内的欧亚大陆的腹地是全球战略竞争的决胜点。对中国而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本质上可概括为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升级版",通过"向西开放"在中国的西部打开一个经济合作的新天地,以此带动广大内陆地区的对外经贸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大众标准化》2011,(10):29
一向注重科技创新的"金龙鱼"在2010年迎来丰收。在中国粮油学会组织的2009年度科学技术奖评选中,"金龙鱼大米产业链创新技术"以其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得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荣获"一等奖"的殊荣,被誉为中国粮油行业的"诺贝尔奖"。美味、安全、环保的新模式"金龙鱼大米产业链创新技术"是由著名侨资企业益海嘉里集团历时4年、投资亿元精心打造的一个新型产业模式和技术系统。  相似文献   

11.
用和平时期的商业心态,把握"战争"时期的商业机会。中日钓鱼岛争端,正随着日本右翼"购岛"事件的推进而进入"深水区"。整个过程里,两国政府喊了多年的"中日友好"基调,正以惊人的速度土崩瓦解。而互为重要贸易伙伴的国家出现这样的对峙,着实给大量被夹在中间的企业家出了一道大题。要读懂这道大题,先要看看中日对峙会走向何方?之前曾有学者总结:中日长期友好的基础是不忘历史、面向未来。但两国老百姓的心态却出现越来越明显的错位:日本人  相似文献   

12.
经过大半年一系列及时而强力的"综合刺激",中国经济终于迈出了复苏征程中的可喜一步,并获致一个积极的官方评价:见底回升。这一评价是国家统计局有关专家6月23日做出的,也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21世纪"生物经济"必将超过"信息经济",产业规模将达到信息技术产业的10倍以上,有望在未来10~15年内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不过,这并不表示生物技术将成为每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只有那些肯花大力气投入的国家,才有可能使生物技术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4.
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的构建关乎一个城市、国家的发展。2011年,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篇为如何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勾勒出了清晰的路线图。近期有专家指出:中国经济有望在未来20年继续保持较高增速,达到8%以上。无疑,这是在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这一背景下做出的重大人才战略决策,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15.
西安情报处这个名称,在解放前知道的人是极少极少的,因为它是一个直属中共中央领导的秘密地下工作单位。当时的延安和西安是对峙的两大营垒。党中央在延安,西安就成  相似文献   

16.
世博会,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国家形 象展示,其背后更是一场"暗潮涌动"的经济盛宴.有专家称上海世博经济效益是北京奥运会的3.49倍! 世博会素有"经济奥林匹克"之称,因其多次扮演着引领世界经济走出萧条的重要角色,对于整个世界经济有很强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7.
借助“一带一路”打造西南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以来,"一带一路"概念日渐深入人心,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理论和现实成果丰硕。"一带一路"是一个长期性的大战略,其根本意义在于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支持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加快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经济融合,形成新的长期增长的动力。"一带一路"建设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有利于我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当前,我国经济建设正处于发展新常态阶段,如何利用"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促进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是关乎国计民生、社会长久健康发展的大计,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尤其离不开专家学者见微知著和高屋建瓴式的群策群力,基于此,本期围绕相关主题,邀请部分专家发表高见,以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周立 《企业活力》2015,(3):78-80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以来,"一带一路"概念日渐深入人心,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理论和现实成果丰硕。"一带一路"是一个长期性的大战略,其根本意义在于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支持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加快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经济融合,形成新的长期增长的动力。"一带一路"建设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有利于我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当前,我国经济建设正处于发展新常态阶段,如何利用"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促进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是关乎国计民生、社会长久健康发展的大计,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尤其离不开专家学者见微知著和高屋建瓴式的群策群力,基于此,本期围绕相关主题,邀请部分专家发表高见,以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以来,"一带一路"概念日渐深入人心,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理论和现实成果丰硕。"一带一路"是一个长期性的大战略,其根本意义在于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支持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加快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经济融合,形成新的长期增长的动力。"一带一路"建设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有利于我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当前,我国经济建设正处于发展新常态阶段,如何利用"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促进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是关乎国计民生、社会长久健康发展的大计,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尤其离不开专家学者见微知著和高屋建瓴式的群策群力,基于此,本期围绕相关主题,邀请部分专家发表高见,以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2010)"国际高峰论坛于2010年6月19~2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香港经济导报社主办.本次论坛邀请了国内著名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以及美国财政部、美国高盛公司、南加州大学的研究宏观经济的著名专家和学者.与会专家围绕"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的转换与政策选择"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