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五一”旅游黄金周又来临,这是自2000年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制度设立以来的第20个黄金周。七年来,黄金周长假旅游协调机制日臻完善,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字显示,前19个黄金周共计接待游客16.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704亿元,年均增长14.3%和 相似文献
3.
旅游是一种高级的消费活动,旅游者外出旅游时,要支付各种旅游费用,购买旅游产品.旅游者流动的过程,也是货币转移的过程.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特别是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极为明显,比如:餐饮、住宿、交通、娱乐、购物等产业,这些产业对扩大内需都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浦东旅游券不温不火,专家们和消费者提出了质疑,如此能拉动预期的消费吗?今年3月份常州旅游券发放遭遇哄抢,同期,杭州旅游券申领火爆。但是两个月之后,浦东发行旅游优惠册,申领场面却是波澜不惊。曾有记者到 相似文献
5.
综合国家旅游局连续发布的“2014年‘十一’旅游市场信息”显示,节日期间国内旅游市场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但在持续增长的背后,景区“暴利”门票、低价团、黑导游等一系列乱象依然倍受消费者诟病。受多重因素影响,10月1日至5日纳入监测的全国景区门票收入呈现连续5日同比下降态势。业内人士指出,从某种程度上看,现阶段居民出境游意愿高于境内游与国内种种旅游乱象不无关联。出入境旅游市场持续“失衡”,跨境旅游消费逆差不断扩大,也给全行业进一步治理旅游乱象敲响了警钟,政策“最后一公里”的落实仍待加强。 相似文献
6.
7.
金融危机以来,不断有人建言中国政府直接给民众发钱或消费券,以刺激内需,提振经济。他们的理由是,同一笔钱,用于投资大概有10%能转化为消费需求,而如果按人发钱,大概有83%会转化为消费需求。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每人发1000元,将有上万亿元转化为消费需求。另外,给13亿中国人每人发1000元红包,也有利于缩小相对贫富差距,体现人人平等,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8.
成都市政府通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拉动内需,将发放给全市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及城乡重点优抚对象每人100元.届时,区(市)县民政部门将与政府采购部门共同确定消费券的指定商场. 相似文献
9.
内需不只是多发一点钱就能拉动消费,实际上,人们对收入的预期、对改革的预期、对养老保险的预期,都会决定其今天的消费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明确提出提高居民收入、提振内需的经济刺激计划后,个税起征点近期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起征点调到多高才合适?世界各国都在推行减税,中国的个税调整方案对拉动内需,提升信心会起到多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近几年来,为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局面,刺激消费就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这就为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提供了发展空间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拓展,消费信贷将会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信贷种类。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中国政府承诺:金融危机过后,中国的财向对消费的拉动。中国的确需要拉动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来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细细品味,如果过大力度地拉动消费,搞不好就会落入一个巨大的经济“圈套”。 相似文献
16.
8月28日,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发出倡议,号召5A、4A级景区带头不涨门票价。随后,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旅游局不赞成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高过快,支持中国旅游景区协会的倡议。 相似文献
17.
川菜的发展所带来很大的变化,好处多多,拉动内需,推动旅游,刺激消费,促进就业等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餐饮业的蓬勃发展,就业的矛盾将会更加尖锐。 相似文献
18.
今年1月,国家批复建设海南旅游岛,开发旅游、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这本是一举三得的事。可随即股市的海南板块被爆炒、海南房地产价格蹿升。甚至在春节长假旅游期间,海口地区旅店的海景房价格涨至1万多元一天,以至于游客纷纷避开春节的涨价期,甚至选择去别的地方旅游。 相似文献
19.
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增加企业流动性,央行近日大幅下调利率,且幅度之大令人吃惊,其中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下调幅度均达到1.08个百分点。此次调息,相当于一下子吃掉过去连续6次加息。存款利率是自1999年以来9年间的最大调幅,贷款利率的调整也是自1997年以来11年间的最大调整幅度。 相似文献
20.
自“黄金周”制度实施十来年,居民的闲暇时间空前增加,旅游业、文化娱乐业、体育业、商业、餐饮业等休闲产业获得大发展,休闲消费对于拉动内需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消费获得长足发展。2008年12月,“健康重庆”动员大会指出,健康是人的第一需要,建设“健康重庆”是重庆响应“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行动、提升城市精神的根本途径、拉动内需促进增长的重要举措,同时,建设“健康重庆”顺应了重庆发展的新阶段特征,是重庆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