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雍艳  肖崎 《海南金融》2006,(7):14-17
本文借鉴Kopecky-VanHoose有关资本约束对银行信贷影响的模型,将银行资本内生化,通过分析银行在资本充足率管理的约束条件下经营目标最优化情形,阐释了银行监管与货币政策的联系。文章最后针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分析资本充足要求下的银行监管和货币政策的联系对我国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政策制定的启示及对银行业管理的意义,并提出协调两者目标一致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监管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琴田 《时代金融》2011,(17):26-27,42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国外众多金融机构破产,使得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探讨资本充足率监管政策效应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引言中讲述了研究背景、内容及其意义,并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现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接下来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资本充足性监管对商业银行绩效影响的文献进行综述,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一致的看法。进而结合我国资本充足性监管对商业银行绩效影响的现实状况,选取2006-2010年五年间我国10家相对具有代表性的上市银行的数据样本,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实施一段时间后,资本充足性监管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产生何种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计量结果显示,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绩效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吉琴田 《云南金融》2011,(6Z):26-27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国外众多金融机构破产,使得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探讨资本充足率监管政策效应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引言中讲述了研究背景、内容及其意义,并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现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接下来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资本充足性监管对商业银行绩效影响的文献进行综述,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一致的看法。进而结合我国资本充足性监管对商业银行绩效影响的现实状况,选取2006-2010年五年间我国10家相对具有代表性的上市银行的数据样本,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实施一段时间后,资本充足性监管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产生何种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计量结果显示,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绩效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
银行资本目标与资本充足监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银行资本这一问题,由于有关各方的利益或代表利益不同,对银行所持资本的目标也不同。从银行机构自身角度出发,存在一个符合市场要求的理想的资本结构目标,我们把它称为经济资本。那么从社会福利改进的角度观察,存在一个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适资本水平。监管者按照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机构持有一个最小资本。从银行监管目标看,最终要实现三种资本目标的统一,即使社会利益最大化的最适资本目标。这三种资本概念代表三种不同的资本目标。对监管者而言,对这三种不同资本目标的混淆,就意味着不能达到最优的监管效果。  相似文献   

5.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国内银行监管规则进行了全新的梳理和重大修改,也标志着国内银行业将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施巴塞尔III。新规则在风险权重体系、最低资本要求、操作风险资本要求等方面对商业银行带来了压力,部分银行必须通过外源融资才能达到要求。四级分类监管体制的建立,有助于促进商业银行更好地实施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要求。国内个别银行可能成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短期将承受较大的压力,如何监管系统重要性银行也成为监管机构面临的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12家国内上市商业银行2004~2010年的数据,建立面板联立方程模型,运用GMM估计方法,研究中国资本监管新要求对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调整行为产生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资本监管新要求的实施对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的作用明显;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整体水平稳步上升,银行风险水平逐步下降,资本监管已初见成效。监管压力仍是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主要动力,依靠国家保护无益于资本补充长效机制的建立;银行只有不断优化自身资产结构,满足风险管理需求,提高持续盈利能力,通过利润分配增加核心资本,才能有效解决未来资本缺口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考察美国和日本的经验,认为存款保险制度是否会引发存款"搬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制度环境设计。加入"业务密度"和"存款保险预期"两个概念的实证分析显示,在当前中国存款者的银行选择决策模式下,单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虽然会有利于各类商业银行的存款数量提高,却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款份额提高,进而不利于实现银行业公平竞争。因此,在积极进行存款保险制度自身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不应忽视对配套制度的建设,如建立过渡银行制度,加强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要求,定期发布商业银行风险情况解读报告等。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自1993年提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基金以来,存款保险制度已经酝酿研究了多年,作为一道金融安全网一直存在着争议,而且这项制度有着不可避免的道德风险,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担心。因此研究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道德风险对存款保险制度危害情况以及设计规避道德风险的方案变得紧迫。那么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相对隐性存款保险中的道德风险是高是低。本文从这一问题出发,对显性存款保险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进行分析,并且对二者之间的道德风险的高低进行了比较,最后得出中国应推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来保障存款人的资金安全,以及来增加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自1993年提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基金以来,存款保险制度已经酝酿研究了多年,作为一道金融安全网一直存在着争议,而且这项制度有着不可避免的道德风险,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担心。因此研究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道德风险对存款保险制度危害情况以及设计规避道德风险的方案变得紧迫。那么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相对隐性存款保险中的道德风险是高是低。本文从这一问题出发,对显性存款保险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进行分析,并且对二者之间的道德风险的高低进行了比较,最后得出中国应推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来保障存款人的资金安全,以及来增加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限额存款保险制度让存款人的资产部分地暴露于风险之中,从而市场约束虽然比无保险状态下较弱但仍然有效,因此世界上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多采用限额保险。本文认为,中国银行业特殊的股权结构,以及长期以来政府对大银行的资金支持形成了存款人规模偏好和银行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的预期;这一预期特征必将异化市场约束,进而导致银行陷入无序的规模竞争并激励其风险承担;如果单纯实施限额存款保险制度,非但不能修正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约束的异化问题,而且将强化公众的大而不倒预期,使市场约束面临更严重的扭曲。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re-evaluates the Diamond-Dybvig analysis of deposit insurance by constructing a model in which an agent not in need of liquidity sets up a financial intermediary to sell liquidity insurance to other agents who desire such insurance. This intermediary resembles a real-world bank in that it is financed by both demand deposits and equity. It also dominates the Diamond-Dybvig intermediary, which is funded only by demand deposits. Provided the intermediary has adequate capital, it also is perfectly safe. Deposit insurance then is both unnecessary and incapable of achieving a superior outcome to that which private agents could achieve on their own.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long run interaction among deposit insurance, bank deposit rates and capital adequacy requirements. Using analysis similar to the price discrimination model of Lott and Roberts (1991) we find that a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among banks would link the spread between insured and uninsured deposit rates to the size of the insurance premium. We also find that banks that choose to operate at the regulatory minimum capital level, would increase asset risk with increased capital requirements if (1) the implicit interest paid to insured and uninsured depositors is equally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risk and capital adequacy and (2) the insurance premium is independent of the level of risk and capital adequacy. Under the present risk-based premium structure, asset risk has the potential to decline when the regulatory agency raises capital requirements. Finally, we examine the time series behavior of insured and uninsured interest rates to see if it is consistent with our theoretical model. We find that insured and uninsured rates, along with deposit insurance premiums, are cointegrated series as suggested by our model.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Banking sector globalization has caused an expansion in foreign-owned bank assets. In this paper we analyse the effects of a MNB's liability structure upon its investment in a foreign country. We develop a model in which capital adequacy requirements introduce some deliberate underinvestment which counters deposit insurance-induced overinvestment. Diversification is unattractive with fixed bank capital requirements, because it reduces the expected value of the deposit insurance net. This effect applies in multinational banks (MNBs), where shocks to the home country economy alter the value of the deposit insurance net and hence affect overseas lending incentives. Thus, MNBs act as a channel for financial contagion. We discuss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of our results.  相似文献   

14.
新巴塞尔协议及其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 1999年 6月首次征求意见稿面世以来 ,新巴塞尔协议已引起国际银行界的普遍关注。与1988年协议相比 ,新协议的内容更广泛、更复杂 ,这充分地反映了银行业的进步。毫无疑问 ,新协议的实施与推广也必将给银行业带来深刻的影响。本文在简要介绍新协议主要更新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它给我国银行业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以资本充足率监管为核心的国际银行业监管框架内,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影响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考察了日本银行业贷款准备金政策对资本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银行增加贷款准备金计提在短期内会对资本造成负面冲击,而长期内却有利于提高资本水平;(2)短期内贷款准备金对资本的负面冲击向长期内贷款准备金对稳定和提高资本水平均衡调整的速度很慢,意味着贷款准备金政策的缺陷严重削弱了日本银行业资本监管的有效性。本文从日本银行业贷款准备金政策的发展进一步分析了实证结果的原因,并且指出我国实施资本充足率监管在完善贷款准备金政策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按照巴塞尔新资本适足率规范,以中国85家证券公司实际自营投资组合为样本,采用基于VaR的内部模型法估算备公司自营投资的市场风险和应计提资本,并以之检验中国新老资本监管制度的有效性。实证结果显示,改革后的2006版资本监管制度比老制度有所改善,但对风险的反映不如内部模型法准确,监管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内部模型法。因主要品种风险折扣比率设置偏低,新制度平均低估证券公司自营风险29%。建议监管规则依据VaR结果调整部分品种的风险折扣比率。  相似文献   

17.
李夺 《金融论坛》2006,11(2):3-9
满足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和实现盈利是商业银行需要完成的两个基本经营目标。本文建立了单期模型,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商业银行是如何通过调整资本金水平、存贷款总量以及风险偏好等不同的路径选择来实现上述双重经营目标。文章对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的经营行为进行实证分析表明,依靠股东注资、上市融资和发行次级债的方式已成为有效补充商业银行资本金以达到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的中长期主要路径,而调整存贷款总量和贷款组合的风险偏好是调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的短期工具。在此基础上,指出国有商业银行完成上述双重基本指标是一项涉及政府、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8.
满足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和实现盈利是商业银行需要完成的两个基本经营目标。本文建立了单期模型,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商业银行是如何通过调整资本金水平、存贷款总量以及风险偏好等不同的路径选择来实现上述双重经营目标。文章对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的经营行为进行实证分析表明,依靠股东注资、上市融资和发行次级债的方式已成为有效补充商业银行资本金以达到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的中长期主要路径.而调整存贷款总量和贷款组合的风险偏好是调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的短期工具。在此基础上,指出国有商业银行完成上述双重基本指标是一项涉及政府、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特许权价值与风险承担为主要研究视角,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我国特许权价值经济效应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隐性保险降低了特许权价值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敏感性,特许权价值的自律机制不仅对国有银行几乎失效,而且对非国有银行的风险约束效应也不显著。如此说明当前中国商业银行受到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全面保护,从而弱化了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0.
我国正处在经济改革关键期,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调整需要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和风险防范体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已蓄势待发。只有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完善的金融机构、市场、运行和监管体系,才能有效地分散风险,为经济转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而建立存款保险和允许银行破产等制度,能快速推进金融改革,使金融为经济实体服务,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呈现健康、有序与持久的活力。本文在简要介绍存款保险制度的定义、类型及必要性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影响我国存款制度建立的一些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