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在于入城农业人口市民化,然而现实产生的种种难题,阻碍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本文立足于入城农业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出现的困境,结合现实情况,具体分析入城农业人口在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难题,在入城农业人口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户籍制度等方面具体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在就业制度与培训、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建议,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分位数回归等模型,考察不同市民化方式对农业转移人口消费需求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被动市民化群体的消费需求低于主动市民化群体。这种消费需求分化作用,随农业转移人口消费水平的增加呈显著“U形”关系,51~65岁年龄段受影响更大,且只在东、西部地区显著。相较主动市民化,被动市民化群体面临更大的社会融入难度和就业不确定性,难以充分释放消费潜力。鉴于此,应着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供就业服务和保障,以提升消费活力。  相似文献   

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任务,也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关键所在,是推动三农问题根本解决的必然选择。但由于中国体制改革和结构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面临诸多困境。本文主要从我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的某些缺陷分析其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约,提出了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建立有效多样的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农地保障的替代机制等突破农地产权制度制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章元  徐骁翔 《新金融》2022,(11):4-7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在此过程中,取消户籍制度并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质量是中国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但政策制定者、学术界要认识到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简单地取消户籍制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本文认为,短期内可以通过增加流入地的公共服务接纳部分农民工实现市民化,长期内还需要通过职业教育等措施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和劳动生产率,从提高社会流动性的角度提高他们进城的收入水平,使得他们有能力承受在城市落户后的高生活成本。  相似文献   

5.
如何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本文认为唯有打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原居民与农业转移人口新居民的界限,按国际分税制标准实行常住人口"标准人"再分配的人均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形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转移支付挂钩机制,卓有成效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6.
特色小镇是中国城镇化的革命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是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大城市的问题,二是三农问题。中国是典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镇化的过程也是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以产业为抓手的特色小镇培育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本地化就业,逐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释放农村宝贵的土地资源,促进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壁垒逐步打破,农村居民大量涌入城镇生活和就业,该类人群受身份户籍、福利水平、教育程度、家庭负担状况等诸多因素影响,与城镇非农业户籍居民在生活就业条件上形成了较大差距.本文以河北入城农业户籍人口为研究对象,利用河北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深入揭示入城农业户籍与城镇非农户籍人口在劳动就业、文化素质、居住条件、老年生活、婚育状况等方面的二元差异,对设区市和重点县(市)入城农业户籍人口市民化程度开展评价,揭示影响市民化程度的关键要素,提出推进市民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国发[2016]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现就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9.
正在我国,城镇化不仅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且承载着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在我国2012年城镇人口达到7.1亿的情况下,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目前应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着力增加政府财政投入,用于解决已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7月27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国发[2016]44号,以下简称《通知》)。就此,财政部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问:请问《通知》出台的背景及政策特点是什么?答: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城镇化是现代  相似文献   

11.
胡东生 《福建金融》2013,(12):34-38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满足进入城镇农民的住房、收益、就业、消费、金融服务、信用环境等需求,促进农民进入的城镇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改善,真正让进城农民转为市民.是目前农村金融改革为新型城镇化服务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分析目前农村金融改革服务新型城镇化中的制约瓶颈,并阐述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对接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把城镇化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之一,提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以下简称"农转城")是破解"三农"难题,加快城镇化进程需要解决好的突出问题。支持好"农转城",对金融机构而言,既是机遇,也是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属于富有中国特色的现象,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与城乡户籍制度产生冲突的产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以及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在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本文结合宏观数据以及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 2014年调查数据,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中存在收入水平较低、职业流动频繁、工作时间超时、权益意识薄弱、融入城市困难等问题,并提出强化职业教育、改革社保政策、完善就业信息系统、定期普法宣传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做为现代城镇居民不可缺少的社会保障和生活方式的商业保险,既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必然会对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5.
进城农业人口已经引起了党中央的充分关注与重视。本文首先阐述了进城农业人口城市融入问题提出的意义及有关融入城市的相关理论;其次总结了进城农业人口群体的特点,描述了进城农业人口目前在城市融合方面的现状,找出了他们融入城市面临的问题;再次从制度、社会和进城农业人口自身三个角度分析了影响进城农业人口融入城市的因素;最后,在上述所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进城农业人口融入城市的对策建议,从而切实推进进城农业人口市民化进程,加速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需求是消费行为,供给则是生产行为,需求往往与政府政策相关连,供给则与制度关系密切。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将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起来。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四者同步发展。因此,在这个大背景下,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视角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为重要,并着力于以下几点:科学规划城市群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公共服务整体上升;加大产业发展、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程;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使其常住人口实现根本性的全覆盖。  相似文献   

17.
一、当前河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2006年农业人口近540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80%左右;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约有2700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尚有700万人。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并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政策,强化服务,使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现阶段,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水平的高低事关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直接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然而,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渠道较窄、就业环境较差、就业保障低、职业稳定性较差,收入水平较低,导致他们市民化过程中步履艰难,为此,必须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积极推进就业服务体制创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公共服务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营造制度环境,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9.
一、营造环境,铺筑就业捷径 1.领导重视.成立劳动就业组织机构。为使转移工作落实到位,福建省浦城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县劳动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将农办、劳动保障、教育三方的优势资源有效整合,组成县劳动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统一组织实施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同时还制作了浦城县劳动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网站,网页设置了机构职能、阳光工程、网上招聘、报名录用、职业培训、事务所工作动态、企业之窗等栏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保障》2008,(3):66-68
一、明确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领导责任 (一)强化政府责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努力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在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等方面制订具体措施,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