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近十年的日本经济只能用“不景气”或者“停滞”而不是“危机”或者“衰退”来形容;10年来日本的经济实力及日本国民的生活水平变化不大;其独特的公司制度既减轻了10年的经济停滞对经济的打击和对国民生活的不利影响,又延缓了经济更快地复苏;同时,日本经济正处于调整期,面临新的突破;长期来讲,没有理由为日本经济悲观。  相似文献   

2.
张威 《亚太经济》1986,(2):24-29
近年来,随着日本的经常收支盈余空前膨胀,日本与海外的贸易摩擦又引起人们的关注,西方更把日本称为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元凶”。本文将从叙述日本经济“对外倾轧”的若干表现入手,进一步揭示使日本稳占“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最后对日本的商品资本输出的前景作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3.
日本经济在1986年12月至1991年11月出现了58个月连续增长的“奇迹”。日本经济白书阐明,通过这次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平成景气”,日本已经进入国民生活多样化、产业发展信息化和知识技术集约化、经济运行全球化、国内外资产规模巨大化阶段。但是,正当日本人为之陶醉,全世界都为之瞩目之时,日本经济却逐渐出现了许多难点。这些难点不断扩大,最后终于在1992年初影响了日本经济的继续增长。研究日本经济的这些难点及其对策,对于认清日本经济及世界经济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一、日美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张日美贸易摩擦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对日本产生多大影响。1991年末,由于日美经  相似文献   

4.
广场协议、日本长期经济萧条与人民币升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一段时期以来,人民币是否应升值成为一大热点问题,在争论中人们常常提到一则历史事件——1985年日本与西方四国签定的“广场协议”,认为因“广场协议”而导致的日元升值是后来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主要原因,并以此为前车之鉴,主张目前人民币不应升值。本文旨在厘清“广场协议”、日本经济萧条、人民币是否应升值三个问题之间的关系。首先,通过探讨广场协议签定的背景得出日元升值的必然性,进而探讨广场协议与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关系。本文认为,导致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主要原因并非广场协议所带来的日元升值,而是日本政府不当的经济政策。因此,单就人民币是否应升值的问题,无论从前提条件,还是从后果、影响来说,“广场协议”这一历史事件都没有直接的参考意义。本文认为人民币目前没有升值的必要,依据的是中国自己目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最后10年是日本“失去的10年”。消费投资不振,不良债权成堆,经济体制僵化。为了恢复景气,日本近年来展开了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但是,日本的对策更多地是“向内”而非“向外”求的,心态和政策的闭锁性越来越明显。日本为了使其经济走上良性增长之路,必须以其巨大的经济规模和其他优势,在东亚经济合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日本《经济学人》4月7日】21世纪的经济是从不景气开始的。但意外的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点。回首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给人们带来的冲击远比经济不景气要大。  相似文献   

7.
日本经济如何走出衰退?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20世纪的最后10年是日本经济“失去的10年”,“衰退的10年”,在经历了世纪之交的短暂恢复之后,日本经济再次陷入衰退,本文分析了日本经济10年衰退期的增长特征,再次陷入衰退的表现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日本经济新生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自1991年第二季度起,日本国内经济结束了长达52个月的平成景气后进入了景气衰退阶段。表现出:工业生产指数下降;库存积压增加;企业经营状况恶化;设备投资增长率下降;私人消费增长缓慢。与此同时,另一种现象也颇为人们关注,日本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贸易顺差1991年和1992年连续两年超历史记录。由此出现了一种国内经济与外贸乖离的现象。对于一个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国家来说,当其国内经济不景气时,相应扩大出口,减少进口,使贸易顺差增加,这是国际贸易中的正常现象。但日本的这种乖离现象却与众不同。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是否会给日本国内不景气的市场带来生机?我们不妨从分析这种乖离现象产生的原因来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9.
小泉执政之初,日本经济发展状态低迷:GDP增长率长期停滞不前并趋降,存在大量不良债权和财政赤字等。小泉执政后,陆续出台了“反通缩对策”、“三位一体”财政改革和邮政民营化等一系列经济对策来刺激经济景气,健全经济结构和优化投资环境。“小泉改革”使日本经济步入自律性复苏轨道,各项经济指标都有较大提升,基本摆脱了萧条局面。但不可否认,小泉执政时期仍存在经济发展易受国际市场影响、人口减少、老龄化以及规制太多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2001年寒冬中走过来的日本经济在新的一年将会继续遭受霜打,这是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近报告的基本结论。于是日本举国上下“哭穷”沸腾。但只要人们联系新近的日元贬值,就会明白从日本岛上放飞出来的烟幕弹有多大?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经济对日本市场状况的影响已发展到不容忽视的程度,过去,人们曾说,日本经济是“美国打个喷嚏,日本就在感冒”。那么,中国对日本的影响如何呢?从近年来日中两国经济交往的实际情况汉看出中国对日本市场状况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制约日本经济持续回升的五大难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日本经济是从1999年4月开始走向回升的,代表日本政府的经济企划厅于2000年6月正式确认了这一回升日期。此后不久日本银行又于2000年8月解除了为刺激景气回升而于1999年2月开始实行的“零利率”,随之日本政府及有关民间研究机构还接连发表了对日本经济走势的多种乐观预测,……所有这些造成的印象都似乎是日本经济已经从长达10年之久的停滞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13.
<正> 从现在至1997年,香港正处于后过渡时期。在这段时期内,香港经济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1997年香港能否顺利回归中国等问题,不仅是中英双方、香港本土各界人士,而且亦是国际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今年2月至5月,我们应香港基金会之邀就双方的合作课题:“1997年前后的香港经济”赴港进行调查研究。在此期间,访问和接触了内地、香港、台湾、日本、新加坡等方面的学术、  相似文献   

14.
经过战后30年的追赶.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经济增长速度进入了一个低速平稳的发展时期。但从1991年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开始到21世纪初.日本经济经历了长达10余年的经济低迷时期。在经济衰退期间.日本货币政策一度失效。克鲁格曼认为当年的日本经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2005年以来.在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之后.人民币币值一度形成单边升值的预期.国内经济连续几年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5.
唐烨 《沪港经济》2010,(9):54-55
1960年12月,日本政府启动了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经济由此迎来了从1961年至1970年的“黄金十年”。扣除物价因素,到1967年,日本提前实现国民收入增加一倍的目标,翌年,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相似文献   

16.
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制度的缺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政府对经济的指导和干预政策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使日本经济发挥“后发优势”,在短期内“追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正是在政府对经济的判断错误及政策的失灵下才一步步走向长期萧条。面对日本政府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错误及政策的失灵,人们又开始反思“政府主导型”制度安排的弊病。本文认为,以政府主导为特色的强制性制度安排的积极效果必须以制度代理人正确地判断经济发展形势、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为前提,否则,将会出现“政府主导型”制度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李鸿阶 《亚太经济》1989,(1):11-15,20
6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特别是日本、亚洲“四小”经济发展异常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人们对此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的认为,“四小”经济增长是得益于适宜的国际经济环境,实行出口带动增长战略;有的将其归结为儒家文化价值观,以及自由企业制度的作用。应该说,这些看法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对“四小”经济增长源泉的综合认定却很不充分。那么,“四小”经济增长源泉是什么?其前景又怎样呢?  相似文献   

18.
日本在明治时期,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迅速发展为经济先进的国家。经济学家把这种发展现象称为“起飞”。战前日本经济起飞,大约是在1878~1900年的20多年间。  相似文献   

19.
日本经济经历了80年代中期“泡沫经济”时代昙花一现的高涨之后,于1991年春季进入了所谓“平成不况”时代,至今已达7年,其中除1995年与1996年国内总产值略有回升,1995年与上年比增加2.3%,1996年为3.2%以外,其余各年度都均在0-1%的水平,而在1997至今年达到-0.4%或-0.5%的水平,这在战后长期经济发展当中是十分光见的。可以说日本经济自90年代以进入了“平成不况”为名的最严峻的时代,如何从这种“最严峻的时代”走向“充满魅力的未来”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日本《中央公论》月刊2007年12月号 经济学家水野和夫最近在《人们为何误读全球经济的本质》一书中,将全球化的特色归结为“帝国化”、“金融化”和“两极化”这三个关键词。199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如今的次级贷款危机,都是由他称之为“金融化”的世界经济新现象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