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关于要素收入份额演变的研究逐渐增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由按劳分配逐渐向按要素分配的变迁,初次分配中要素收入份额问题逐渐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国内外初次分配中要素收入份额的相关文献作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并给予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收入初次分配结构及其国际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综合利用UNSD、BEA和NBS的国民核算资料,对中外初次分配格局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中国初次分配结构的内在特点及动态演进规律。研究发现,2004年前后中国国民经济初次分配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经数据可比性调整之后认为:以国际经验判断,中国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偏低,政府介入初次分配的程度很高。中国初次分配结构中,劳动份额(sl)与人均实际GDP(y)呈反向变动关系。这既与要素收入份额具有时间稳定性之典型事实不符,更与大量研究中二者具有同向关系之经验结论大相径庭。根据国民经济sl形成机制进行因素分解,发现sl与y的长期反向关系主要由产业结构变化引起;而短期反向关系则揭示出我国经济增长以sl下降为代价,增长成果更多流向资本的发展模式。该模式源自资本掌握要素配置主导权,导致要素价格体系扭曲。这一局面如不扭转,必将危及我国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福利提高。  相似文献   

3.
区域间、行业间公平分配的实现状况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正确地认识区域间、行业间公平分配的实现过程至关重要。现阶段,解决区域间、行业间公平问题的基础在初次分配,而不是所谓的二次、三次分配,实现区域间、行业间公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分阶段按层面进行,不能一刀切,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两个层面。由于涉及问题众多、部门无数,区域间、行业间每一个问题、每一个部门和地区有不同特点,所以解决区域间、行业间分配问题要形式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夏晶  李波 《财经论丛》2012,(6):20-27
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中的政府行为主要是通过对分配起点以及分配过程的调节来保证分配结果的公平有效。现阶段我国出现的收入分配失衡、收入差距拉大并非市场化改革的后果,其本质原因在于初次分配中经济制度缺陷及政府行为失范,其中也包括财税制度。选择增值税为研究对象,分析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的不同收入阶层所负担的增值税税负,并对城镇居民负担增值税前后的基尼系数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增值税对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起到显著的逆向调节影响,并基于该结论对增值税改革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初次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是指调整国民收入在各项目之间的分配比例,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文章对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扩展,深入透析投资倾向的变动对初次收入分配中各项目的影响,以及对初次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作用。研究表明,投资倾向对初次收入分配的影响与各产业的项目系数、生产直接消耗系数,以及国内收入总额密切相关;在现有的要素价格和投资结构情况下,提高投资倾向会使国民收入中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的比例降低,会使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的比例提高。  相似文献   

6.
张云玲 《商业时代》2021,(11):54-57
文章通过计量模型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初次收入分配的消费效应.实证研究显示:国民收入分配对消费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结构异质性,其中居民收入对消费增长的带动作用最强,企业部门次之,政府部门收入的消费效应则不显著.从收入分配层次来看,初次收入分配是促进消费扩张的重要决定因素,而且...  相似文献   

7.
面对社会上存在的分配不公等问题,学者们关注的更多的是二次分配、三次分配,而忽视了从源头即初次分配解决上述问题才是治本方法。在微观领域,初次分配应该是财务学研究的对象,提出初次分配相关理论并对实践作出指导是财务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劳动收入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本组成部分。关于劳动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劳动收入初次分配公平包括分配权利、分配机会、分配条件、分配规则、分配过程和分配结果公平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分配规则、分配过程的公平特别重要。在劳动收入初次分配中必须将公平与效率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分配是否公平虽然无法摆脱个人主观判断,但是可以通过各种客观的内在和外在尺度进行判断。分配公平应该是社会的基本价值诉求。要实现分配公平,既需要整个社会坚持公平的价值取向,集合各种促进劳动收入初次分配公平的因素和机制,也需要遏制各种导致劳动收入初次分配不公平的因素和机制。  相似文献   

9.
匡小明 《中国市场》2009,(13):157-158
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中,国民收入分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突出表现在初次分配的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结果不公平。积极构建公平合理的初次分配体系,一要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二要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三要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赵早 《消费导刊》2009,(12):248-249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居民主要收入来源的初次分配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直接损害了我国绝大多数劳动者的物质利益,成为加剧社会分配不公、引起人们不满的重要因素。劳资关系作为初次分配领域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利益关系,其强资弱劳的利益格局制约了初次分配公平的实现。完善三方协调机制促进和谐劳资关系的建立,成为我国实现初次分配公平的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1.
国际贸易、技术变动对我国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国际贸易、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中国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显示在1999~2009年期间,我国工业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总体上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变动主要是行业内部劳动力再配置的结果;利用中国工业部门21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通过系统广义矩方法对国际贸易、技术变革对行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表明,国际贸易具有较为显著的提高我国工业部门行业劳动份额的效应,而技术进步则存在显著降低工业行业劳动份额的效应,这与我国工业部门在研究期内的技术进步具有劳动节约型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劳动力人口空间分布及变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四普”和“五普”数据为依据 ,利用人口密度、人口再分布指数、区位商、Lorenz曲线、人口集中指数等指标和方法分析了广东省劳动力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动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 ,十年来 ,广东省劳动力人口的空间变动呈现三个基本特点 :市际差距进一步扩大 ;空间分布不稳定 ,变化幅度大 ;空间分布不均 ,集中化程度加剧。引起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外来人口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国劳动分配比例的下降是由现代部门劳动分配比例的下降引起的。对中国1996—200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表明,中国现代部门劳动分配比例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巨大就业压力、不断提高的劳均资本和人力资本、工会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缺位。该结果对不同的模型设置和样本选择具有很强的稳健性。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在低发展水平组,劳均资本对劳动分配比例的负面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4.
运用中国1986年~2010年制造业与流通业的相关数据,采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建立制造业总产值与流通业增加值、资本投入、劳动投入的非线性模型,通过检验即期、滞后1期和滞后2期流通业增加值与制造业总产值之间的定量关系,发现流通业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中还发现资本投入对制造业发展影响作用要比劳动投入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5.
运用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服务业企业数据,文章实证检验了外资进入对服务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和技能工资溢价的影响。结果显示外资企业存在更高的劳动收入份额,且外资进入程度对当地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存在正向的外溢效应。文章进一步将不同所有制类型与技能劳动力占比的交互项引入工资方程,发现外资企业存在更高的技能工资溢价。我们进一步验证了外资进入对当地劳动力市场技能工资溢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那些外资渗透率较高、市场竞争相对激烈的地区和行业,外资企业的技能工资溢价现象会产生溢出效应,促使当地企业提高对高技能员工的薪酬待遇。因此,在合理发挥服务业外资进入对收入分配优化效应的同时,也要采取相关措施防止其进一步拉大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中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对国内产业布局作出合理的调整,现行国内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对保证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为减少因国内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影响,根据国内产业垂直分工转移产生的客观条件和其对国内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对国内产业布局的调整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劳动收入份额是理解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关键。本文基于时变弹性生产函数模型估计得到理论劳动收入份额,并将实际劳动收入份额分解为为理论劳动收入份额和市场扭曲两个因素。定义劳动收入份额实际值和理论值的差值为市场扭曲。实证研究发现,理论劳动收入份额显示与实际劳动收入份额一致的趋势,是劳动收入份额长期趋势的决定因素;市场扭曲显示与实际劳动收入份额一致的波动,是劳动收入份额短期波动的主要原因;实际劳动工资偏离劳动边际产出,是市场价格扭曲的根本体现。本文研究为正确理解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时变性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estimates the effects of imports on employment, wages, and the wage share in Austria for the period of 1990–2005 using panel data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re is evidence of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ut overall rather low negative effect of imports on both employment and wages, and thereby the wage share. However, the effects are economically much more significant and at times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when we distinguish final vs. intermediate imports as well as the origin of imports. Offshoring to Eastern Europe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employment but a positive effect on wages, indicating the dominance of scope effects.  相似文献   

19.
目前,非实体性生产要素的作用在现代经济中日益突出。作为一种非实体的生产要素,管理劳动者具有稀缺性的特点。管理劳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以实体性生产要素为特点的生产关系结构,而且改变了传统的财富分配关系。因此,管理者的收入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获取工资,另一方面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