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晖 《港口经济》2014,(10):36-38
正全国共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下简称特殊区域)115个。截至2014年6月底,全国有进出口统计数据的特殊区域共110个,同比增长8.9%。上半年,全国特殊区域外贸进出口受去年特殊原因形成的高基数影响,出现高位回落,巨幅振荡,逐月回升,降幅缩小的走势。除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外,其他类型的特殊区域都保持了稳定较快增长,总的情况是基本面向好。一、多数类型区域保持了稳定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2.
《港口经济》2013,(2):56-59
据海关统计,2012年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包括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珠澳跨境工业园区)进出口累计6067.5亿美元,同比增长29.1%。其中出口2955.3亿美元,同比增长31.6%;进口3112.2亿美元,同比增长26.9%。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河北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现状作为切入点,分类研究河北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出现的问题及原因,然后针对出口加工区和综合保税区这两种重点类型,相应提出了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港口经济》2014,(2):55-55
2013年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进出口累计6972.7亿美元,同比增长14.9%;其中出口3478.4亿美元,同比增长17.7%;进口3494.3亿关元,同比增长12.2%。  相似文献   

5.
庄谨 《浙江经济》2015,(6):36-39
通过体制创新统筹协调各个区域,最终保留、优化宁波保税区、梅山保税港区和舟山港综合保税区,整合浙江其他四个出口加工区,根据其自身情况申报保税区或综合保税区。整合优化后的特殊区域之间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不同区块发展不同的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一流的产业中心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下简称特殊区域)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赋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联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特殊功能和政策,实施封闭监管  相似文献   

6.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我国为了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而设立的特殊功能区。通过对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协会关于两区进出口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浙江省作为一个外贸大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进出口规模偏小,其主要原因:一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数量偏小;二是现有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个体发展水平,虽然也有名列全国前列的,但与领先的个体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为此,我们建议:要建设浙江省港航强省和推进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变,必须高度重视发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当前的形势下,浙江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既要数量上的突破,更要质量上的提升,即加速整合现有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做好承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试点推广的准备。  相似文献   

7.
正截至2013年12月底,全国共批准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114家,遍及全国28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2013年,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现经营总收入44707.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实现工业总产值18235.6亿元,增长5.5%,实现商品销售额和物流企业经营收入23812.5亿元和5946.9亿元,增长12.3%和9.7%,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现状和功能定位,并考虑到与一般经济区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接,原则构建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对上海、深圳和苏州等地主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结果进一步完善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可为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监督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港口经济》2013,(1):62-62
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协会会长甄朴介绍,截至2012年11月,我国已批准在27个省区市设立110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全国投入运营的98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全年进出口总额有望达到5600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外贸总额的16%。  相似文献   

10.
郭太臣 《北方经济》2021,(10):69-72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我国开发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外贸、稳外资、稳就业、促进经济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经历了30年探索,正在加速整合优化为综合保税区这一模式.本文考察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演进历程,研究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目前的发展现状.并参考高新区、经开区,在运行管理方面指出了综合保税区的制度漏洞,针对性提出了实行法定机构改革、人事激励制度改革、建立公平公正运行管理制度、建立综合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协调联动机制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1.
曹维 《港口经济》2014,(3):33-34
正一、发展成就与存在的问题自1990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6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114个,分布在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据海关统计,2013年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包括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珠澳跨境工业园区)进出口累计6972.7亿美元,同比增长14.9%;其中出口  相似文献   

12.
吴展 《港口经济》2010,(8):50-52
自1990年我国第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设立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6类特殊区域,在不同的阶段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我国开放水平、提升区域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据海关统计,2012年,全国海关特殊区域共完成进出口总额60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2%;完成工业总产值17153.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物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237.3亿元,比上年增长3.4%;完成税收857.5亿元,比上年增长7.3%。  相似文献   

14.
王惠珍 《特区经济》2006,213(10):186-187
面临世界自由贸易区发展的新趋势,分析我国特殊监管区域未来发展的方向,针对宁波特殊监管区域未来发展的挑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①区港联动,使保税区朝综合物流为主的自由港发展;②区区联动,使保税区朝加工贸易为主的自由贸易区发展;③加快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强化辐射功能。  相似文献   

15.
陈科 《中国经贸》2014,(12):39-40
从1990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至今,经过20余年的发展,作为我国经济承接产业转移、联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特殊功能的重要平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形式不断创新,面积逐步扩大,并成为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面临后金融海啸时期的全球经济新挑战,通过整合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与功能,除了以低成本和低税负直接吸引外资,实现弹性化和个性化服务,让现有区域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发挥最大效能,对我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延长加工贸易价值链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经过多年发展,天津市5类7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在特殊税收政策的推动下,为我市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对比先进省份,仍存在一些亟需完善的地方。本文重点分析了天津市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发展成就、税收政策效应和存在的不足,同时借鉴外省先进经验,从优化产业层次、调整产业布局、区域协调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仲伟林 《港口经济》2013,(11):30-32,36
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27个省市区设立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跨境工业园区等6类海关特殊监管区110个。经过20年的探索发展,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为我国引进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外贸增长、提升区域竞争力、扩大社会就业等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谢娱 《广西经济》2015,(3):30-33
近年来广西外贸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2014年进出口2491.1亿元,比2013年(下同)增长22.3%。与2010年进出口1202亿元相比,实现4年翻一番的不俗成就,年均增长20%。在外贸规模稳步扩大的同时,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进一步提升。2014年广西外贸转方式、调结构带来五大显著变化(一)对外需依赖程度增强:进出口增长提速,外贸依存度明显提  相似文献   

19.
《中国招标》2011,(41):50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7日】2011年1—9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26774.4亿美元,同比增长24.6%,其中:出口13922.7亿美元,增长22.7%;进口12851.7亿美元,增长26.7%。9月当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3248.3亿美元,同比增长18.9%,其中:出口1696.7亿美元,增长17.1%;进口1551.6亿美元,增长20.9%。  相似文献   

20.
由于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行监管的依据陈旧单一,与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现状并不匹配,并且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特殊监管区域监管工作的实际需要。在上述情况下,质检总局下发了《关于对〈特殊监管区域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函》,向检验检疫系统内征求对该办法的修改意见和建议。笔者通过认真分析检验检疫机构对特殊监管区域监督管理方面的历史沿革和利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观点,希望能够对该办法的修订有所帮助并使检验检疫机构对特殊监管区域的监管工作能做到与时俱进,更加符合实际的业务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