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格拉底的无知"不是假装无知,他是真诚地认为自己无知。不过,这种"无知"不是经验性的无知,而是一种求知态度,即认为人类永远无法占有绝对真理,但又始终不渝、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苏格拉底的无知"引导了一种理想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是权威,不是真理的拥有者,学术标准面前,师生平等。因此教师不是在传授真理,而是在向学生传达这种"无知之知"的求知态度和求知方法。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变得自足,然后自主地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2.
任何科学理论包括自然科学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其正确性与否,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基本的原理,这一原理本身也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它过去没有被否定,现在和将来也不能被否定。因此,本文所要探讨的不是这一原理的正确性问题,而是这一原理的复杂性,即实践检验真理过程的复杂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刑事诉讼实践表明,“事实论”不切合实事求是的证据制度的实质要求,未能真正反映和提示证据的本质属性,且“事实论”在对“证据”的定义上也存在瑕疵,由此造成了刑事诉讼证据理论与刑事诉讼实践的矛盾。刑事诉讼证据具有准真性、准联性、准信性的特点,它只能是可资采信的凭据。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回归到人的本身已经成为了学术界的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人展开。作为教育者,想要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积极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条件,而人的积极主动性的最佳表现就是人在生活中对自身进行思想政治的自我教育。这种教育不是对传统"灌输"论的否定,而是将"灌输"论中的双方变成一方,自己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  相似文献   

5.
翻译忠实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关系。有三个看待忠实现象的角度值得关注:一是在什么面前忠实,二是忠实本身,三是就什么而忠实。这三个视角合为一体,构成翻译忠实这一现象的统一结构。根据翻译忠实与是之理解的亲缘共在关系以及是之理解为翻译行为奠基的渊源性,我们可以把忠实结构的存在论分析视为对翻译可能性最基本条件的敞明。  相似文献   

6.
自省是儒家道德实践的重要方法。目前有关自省的研究侧重于道德领域,学界对自省的存在论这一层面给予的关注比较少,因而通过对自省的存在论这一层面的发掘,可以从理论上澄清自省可以更好地认识你自己,阐明自省中蕴含着二个层面的存在形态即意向性的自我意识和非意向性的自身意识。在哲学认识领域内,研究自省可以克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在实践上,重建对网络的自由关系乃是整个中华民族值得反省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学界对于实事求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为党的思想路线范畴,其确立和重新确立的意义、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内在层次等.然而,在不同的语境下,实事求是至少存在四种不同形态,即作为党的思想路线语境下的实事求是、作为一般工作方法语境下的实事求是、作为治学精神语境下的实事求是、作为社会生活基本准则和评价尺度语境下的实事求是. 在不同语境下,实事求是的含义不同,侧重点不同,对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实践的指导意义自然也就不同. 因此,有必要对不同语境下的实事求是开展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一句箴言,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法则.“认识你自己”就是对人的本质(灵魂)进行考察和反思,从而确立一个追求智慧和善的主体“自我”的存在.这个主体“自我”有其认识的局限性,故以追求智慧和真理为其毕生的奋斗目标.把握“认识你自己”,有助于促进人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从海德格尔生存一存在论的视域看,一方面,由于一个物质性对象和一个关于它的陈述是根本不同的两个东西,从而二者无任何相互“符合”的可能。那种认为真理是理智与事物或是事物与理智相“符合”的传统观点,其最切近的起源是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信仰。另一方面,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主、客体的对立仅仅发生在反思的水平上,从而对世界的理论认识只是人在世的一种派生模式而不是人们直接经验到的一种基本事实。正由于“符合”论真理观不能以一种存在论的方式去思考“世界性”,从而世界也就不可能被正确领会为此在存在的一种结构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的法的价值论的研究并用来指导我国的法治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马克思"以人为本"的法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法,应以普遍的人性为本、以自由为本、以权利为本、以个体为本。在此意义上说,法治的道德起点和最终归宿就是人本身,因此法治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制度,法治的历史便是人类对自己本身认识的历史,是追求人类自我解放和人的价值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论会计假设     
财务主体一元性是股份公司的财务核算的基本要求,因此,股份公司的会计主体应假设为企业本身,而不是所有者,也不是债权人,也不是其他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只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持续经营假设只有在现实世界存在持续经营的经济个体的会计反映中才取得假定首提的地位,并可以构建持续经营会计的王国;在这之外,持续经营假设连同其演绎的会计体系面对的是完全不同或相反的事实——非持续经营经济个体的普遍存在;这并不是现代会计将面对的未来“挑战”。而是其从既往至现在漠视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叶澜老师的"生命·实践"教育学将中国教育学的思想和理论提到了一个高度,为中国教育学在中国的人文社会学科和世界的教育学之林赢得了一份尊严。对于"教育学与其他作为理论基础的学科之关系",首先,教育学应当是一门独立学科,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学应当有自己的学科立场,或者说有自己的学科之眼。其次,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不是由其他学科直接相加组成"团",而是需要教育学研究者从不同学科中,作出与研究主题相关认识的重组与整合,这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与以往观点的一个重要区别。教育学的方法论基础,则应当是开放的、包容的、渗透的、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劳动价值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辨公设还是经验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抽象,这是一个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早已被论及,如今又出现在由现实经济问题所引发的争论中的问题。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深入分析,而特别是对商业部门、农业部门以及工业部门生产劳动的深入分析,认为取得"普照的光"存在形式的机器工业部门才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产业基础,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劳动价值论并不是形而上学的思辨公设,而是经验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抽象。  相似文献   

1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实践本身是包含着精神、思想、观念、认识、真理和逻辑以及感觉、直观在内的整体的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都阐述过理论和感觉等在检验真理和确认真理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所以,本文提出整体的实践,即包括精神性因素在内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种整体的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并不构成逻辑上的悖论。  相似文献   

15.
培养健康的企业文化并不是老板随心所欲就能造就的,按照儒家“人君犹盂”的说法,那并非是按照老板之“盂”去打造企业文化之“水”。而是反过来要求管理者按照以人为本的精神检点自己。  相似文献   

16.
实践思维方式是从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活动出发去说明、认识一切事物。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和人们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相一致的。这在马克思早期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那么,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是怎么形成的?文章就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形成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7.
教育文明属于历史范畴,核心是尊重教育规律,提倡"有人"的教育,尊重人,关心人,完善人性,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公民,构建和谐关系。最高价值旨归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宏观层面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树立教育文明理念,在教育文明视域下,促进教学制度改革;优化专业设置,提升自主办学实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通过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的意义上,对邓小平理论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内涵与精髓进行归纳分析,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仁"的境界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境界,具有明显的自由性和审美性."仁"不是某种现成的主体,也不是某种既定的实体,而是"意义之在""可能之在"."意义之在""可能之在"表明,"仁"的境界所要求的不是一下子获得"仁"的静态品质,而是说是否已经启动了"仁"的旅程,或者说是否正在"仁"着."仁"的实现是在人生实践中完成的,"仁"的境界的达到是在感性世界中层层推进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单位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中国城市人的生存基本上就是以单位作为原点。因此,一个人在城市社会中的立足也首先是以找到工作单位为前提的。这一幕好像离我们还不是那么久远。一个没有工作单位的人,会是怎样的一副状况呢?这种情形在几年以前好像还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生活在单位之中的人们是否知道自己扮演着"单位人"的角色,就不得而知了。单位这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把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束缚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之中、由此使他们一生的生活轨迹也与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