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员工流动是指人们被一个组织雇用或者离开这个组织的行为,根据员工流动方向可分成流入和流出两种情况.由于企业自身经营的需要而进行招聘或解雇员工,或是员工由于自己本人各方面的考虑而选择求职或离职某企业,从而造成了企业员工的流动性问题.企业对于本身决策导致的员工流动,往往比较容易控制.而对于员工的主动离职则难以控制,因此应该重点研究和分析员工自愿离职问题,加强员工流动造成的对于企业经营的影响的控制.本文以某集团试用期员工流动性问题进行实证研究,重点分析该集团新员工流动情况.  相似文献   

2.
员工离职是企业中的常态现象,这种现象会给企业带来各种影响,但是对离职员工不同的处理方式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截然不同。本文以自愿离职员工为研究对象,对离职员工的价值、离职员工的延续管理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采用"通用电气公司法"对自愿离职员工的等级划分进行了剖析,提出采用恰当的延续性管理手段对自愿离职员工进行管理,离职员工将会成为企业的一种宝贵资源,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康丽琴  霍炬 《现代企业》2003,(10):27-27
目前我国企业对员工离职成本的估计仅仅停留在显性成本方面 ,而忽视了由于员工离职带来的隐性成本 ,事实上隐性成本在离职总成本中占绝大部分。在当今我国的企业界 ,呈现出一种“快餐式”的雇佣方式。即企业员工离职与企业招聘频繁交替进行。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供给大于需求的形势 ,而且供给后备又十分充足。所以 ,对于越来越高的员工离职率 ,不少管理者并不在意或未给予足够重视 ,但是调查研究表明 ,企业员工离职的成本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就员工离职带来的隐性成本进行归类与阐述。一、员工离职前的低效率带来的成本。从管理心…  相似文献   

4.
《价值工程》2016,(2):58-61
运用静态均衡博弈理论对新生代员工与企业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员工流动进行博弈分析,探析新生代员工的离职行为对人才流出的企业以及人才流入的企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生代员工的离职行为对流入的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对于人才流失的企业来说,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为了减少人才流出的企业的经济损失,企业应当健全新生代员工的薪酬福利制度;转变企业管理方式,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健全离职员工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5.
张龙 《人力资源》2015,(3):52-53
"两率"区别何在员工流失率反映企业与员工劳动关系的被动解除。所谓员工流失是指组织不愿意而员工个人却愿意的自愿流出。这种流出方式对企业来讲是被动的,组织不希望出现的员工流出往往给企业带来特殊的损失,因而又称之为员工流失。员工离职率反映劳资双方劳动关系的结束。员工离职在性质上可以分为自愿离职和非自愿离职。自愿离职包括员工辞职和退休;非自愿离职包括辞退员工和集体性裁员。在离职种类中,退休是对符合法定退休条件的雇员的一种福利待遇,在正常环境下,其数量和比例具有可预期性,其发生对于企业更新人员年龄结构具有正面价值。集体性裁员只发生在企业经营  相似文献   

6.
延续管理你的离职员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员流动日益频繁,员工离职现象在大多数企业中时常发生。如果员工去意已决,企业如何尽可能地从离职员工身上发掘价值呢?本文从离职员工的价值分析入手,对延续管理离职员工的方法和步骤进行了系统的提炼和梳理,并结合众多著名国外企业的离职管理实践对企业开展此项工作提出了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晶  韩平 《企业导报》2013,(2):40-41
我国关于离职员工的研究仍较多关注于员工离职的原因,这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而关于离职员工管理的研究还是比较少见的。本文针对现阶段大多数企业离职员工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离职员工管理的价值。为企业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离职员工管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员工离职会给企业造成人力资本投资损失和人力资源重新配置成本。因此,员工离职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是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认为,员工的离职倾向及离职行为与心理契约违背的积累和员工对其感知有关,心理契约的建立与维护以及心理契约违背后的人力资源管理补偿措施,对于员工的离职倾向和其他消极行为消除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中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企业要生存发展就需要拥有足够稳定的人才储备。当今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个人提供了广阔的谋求自身价值和发展的机会。企业的迅速发展、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用人机制的灵活性导致了人员频繁流动.形成了频繁的员工离职现象。员工的离职就是员工自发地实现劳动力从组织内部向组织外部转移.而员工频繁的离职会影响到企业的稳定与发展.员工的离职对企业来讲就意味着损失。俗话讲“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员工流动是正常现象.是遏止不住的。而企业所要做的就是要对员工进行离职管理。通过员工离职管理使企业保持合理的离职率,不会因员工的离职特别是关键员工的离职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造成较大的影响。那么如何做好员工离职管理呢?  相似文献   

10.
核心员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承载者,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核心员工离职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核心员工离职会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重置成本,破坏企业凝聚力,影响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本文章对企业核心员工离职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核心员工离职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留住核心员工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F公司为例,分析了离职员工对于企业的价值构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维护离职员工关系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2.
员工离职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员工离职和人才流动通常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许多研究和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员工离职的负面影响因素研究,局限于对员工离职的行为、心理契约、组织承诺等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员工在企业间流动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员工的离职,是“人走茶凉”、反目为仇,还是遵循“一日共事,终生为友”的信条,是考验人力资源主管的智慧和胸怀的关键时刻。离职员工也是企业重要的财富:一是离职员工能为企业提出客观而中肯的意见,可以说,离职员工的抱怨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二是离职员工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活广告。  相似文献   

14.
杨华  李磊 《企业活力》2009,(6):27-29
一、离职问题主流理论回顾 员工离职是指“从企业中获取物质收益的个体终止其成员关系的过程”。对员工离职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初,最早介入此项研究的是经济学家,他们主要从社会宏观角度来考察社会经济因素诸如失业率、劳动力市场等对员工离职的影响。与经济学家不同的是心理学家、工业心理学家,他们从企业和个体的微观角度对员工的离职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人才竞争成为企业竞争核心的今天,通过人才来获取竞争优势成为组织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如何保留员工,合理进行员工离职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新挑战。本文首先进行员工离职管理现状分析,进而阐述雇主品牌内涵及其在员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基于雇主品牌的员工离职管理新模式,为员工离职管理助力企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离职管理是企业对于员工离职过程的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结构中占有着重要地位。从离职管理的建设现状来看,我国企业在离职管理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管理理念较为落后、管理硬度较高、管理时效性较差、预防性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为此,我们应通过加强企业离职管理的理念建设、人性化建设、系统建设和预防体系建设来加以解决,促进我国企业离职管理建设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姜博 《人力资源》2007,(22):26-30
人才若不为我所用,就很可能被竞争对手所用,越是核心的人才,就越是如此。近年来,许多知名企业高管人员离职,甚至集体跳槽,引起企业、甚至行业震荡的消息时常见诸媒体。因此,人力资源部门不得不经常面对员工的离职问题。在倡导和谐劳动关系的大背景下,企业开始采取措施管理离职员工,维系良好关系,以期这些人才在离职后还能为组织发挥余热。然而员工离职总会对企业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离职之后再进行管理难免为时已晚,须从"管理离职员工"转向"员工离职管理"。  相似文献   

18.
现代企业员工的离职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企业员工离职现象非常普遍。本文分析了企业员工离职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及员工离职原因,阐述了企业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组织发展的关键,潜藏于"人"身上的资源,在于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对组织的认同。员工自愿离职是指员工主动离开企业的过程。对企业而言,过高的离职率会给企业带来严重成本负荷和使企业竞争力下降。离职倾向是判断员工离职行为的最佳指标。研究离职倾向应把重点摆在员工退缩过程的心理层面(如工作满意感等),为此,本文运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样本检验员工满意感与离职倾向相互关系,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李桦 《企业活力》2010,(3):39-42
对离职员工进行再雇用,是降低招聘、培训和人员整合成本的好方法。当前中小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再雇用情况较为普遍,其主要原因是劳动力短缺和个人申请。再雇用员工表现出年龄轻、学历层次不高、再雇用周期短、绩效良好、满意度、忠诚度高等特征。企业同时也需要将离职员工纳入人才数据库,并立一套对离职员工进行再招聘的选择录用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