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系统诠释地方政府竞争通过城市蔓延作用于政府债务扩张的逻辑机理基础上,利用2006—2019年265个城市面板数据,考察了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与政府竞争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竞争显著提高了城投债的发行规模和发行概率,该影响在人口流出城市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地方政府竞争会加剧城市空间的低密度和分散化蔓延,引起城市规模效应减弱和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费用支出增加,迫使地方政府以债融资,从而带来地方政府债务扩张。进一步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发现,地方政府间竞争引致的城市蔓延显著刺激了城市自身及邻近城市的政府债务扩张。本文通过研究城市蔓延在地方政府竞争对政府债务扩张过程中的影响机制,为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来源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任其风险在金融系统中隐性蔓延和扩张,势必酿成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本文首先构建一个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向金融系统外溢的空间路径和依赖条件体系,并揭示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空间外溢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一步,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通过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贷款,对辖区内和辖区间居民企业融资产生挤出性的空间外溢效应,这种挤出效应一方面被中国高储蓄存款带来的信贷软约束空间、不良贷款率反映的信贷制度软化等加剧,另一方面针对辖区间挤出效应还受到中心金融机构资金调配约束的抑制.本文研究表明,防范和治理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不能忽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空间外溢效应,需要对其风险空间外溢的路径“通道”进行严格清理,重点要强化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市场化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用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12-2013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对辖区内上市公司税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对辖区内上市公司的税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地方政府债务越大,辖区内上市公司支付的总税负和净税负越重,当上市公司是非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时,税负更重.本研究的启示意义在于,地方政府债务不仅可能导致宏观层面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而且可能会对微观企业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玉平 《对外经贸》2016,(7):109-110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呈"井喷"式发展。随着平台规模的迅速扩大和数量的急剧增多,债务引发的风险问题日益凸显,平台债务风险呈累积和叠加态势。目前我国正处于治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关键时期,风险的化解过程能否会成为政府投融资改革的一次机遇,还是恶化为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关键在于风险分配和责任履行。因此必须在风险分配正义的原则下确定主体的风险责任边界,提升主体的风险治理能力,运用激励与约束机制促使主体自担风险,并消除风险内生机制,真正实现风险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不仅是政府借款与还款的问题,更是一个与各级政府之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政府信用体系建设、社会风险防范紧密相连的问题。因此,进行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研究,探索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对策措施势在必行。本文深入研究了地方政府的举债需求,认为不同地区政府负债需求不同,地方政府对不同类型政府性债务需求也不同,存在了各自的差异;通过理论、政策和公开资料,研究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分析了隐性债务存在的原因,提出将隐性债务与显性债务一并纳入规范管理。本文建议通过多种方式约束和规范地方性政府债务。  相似文献   

6.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迅速膨胀,风险不断累积.地方政府债务是否可持续以及如何对其有效地进行治理已然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要问题.在理论上,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企业、家庭和地方政府三部门的地方政府竞争模型.研究发现,中国地方政府间存在债务竞争的策略性互动行为;同时,在给定地方政府间存在债务竞争的情况下,财政分权会降低地方政府债务竞争程度.在实证研究上,基于2009-2013年29个省级面板数据,本文使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本地政府选择举债融资时会充分地考虑相邻地区的举债融资策略行为,即相邻地区的人均政府债务规模每增加1%,本地区的人均政府债务就会相应地增加0.264%.此外,进一步实证分析了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债务竞争行为的关系,结果与理论发现保持一致.本文的研究对合理地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快速扩张和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着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7.
蒋笑 《江苏商论》2016,(3):61-65
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面临迅速扩张,这对中国地方政府的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着重从审计的视角出发,分析地方政府债务主要的问题,并提出如何改善地方政府债务的问题和建议。作者认为审计对于防范地方政府债务有着重要的实用性意义。通过以上分析,初步提出如何将审计应用到实际中,从而达到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瞿嘉荟 《市场周刊》2020,(20):0130-0130
文章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并梳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现状及成因,可以看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形成是由财政体制因素、财政扩张的内在动因以及外部融资环境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其次,银行等金融机构存在财政兜底幻觉,更倾向于政府信用合作项目,于是市场风险和金融风险又进一步诱发了财政债务风险。通过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存在较大风险,进而阐述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对我国财政、金融和经济等方面可能造成的危害,对我国地方隐形债务风险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有效管控地方债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小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具有不同于大企业的特殊性,进而影响了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而且,中小企业通过建立利益分配机制、竞争合作机制等一系列机制,不仅提高中小企业的履责能力,而且进一步确定了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目标和议题。
  基于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特殊性以及供应链管理、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将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分为地方政府、供应链核心企业、行业协会主导型和企业自我管理型四种模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性债券,但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地方各级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大量举借债务,忽视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承债能力,从而形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隐患。本文首先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悖论分析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生成机制,在此基础上,从债务内部结构和外部负担两方面构建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指标体系,并通过对西部某省经验数据的因子综合评价和时间趋势分解,判断地方政府性债务总体风险及结构来源。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方政府大力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TO经济导刊》2008,(7):56-58
在中国,政府在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地方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初期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目前,已经有部分地方政府开始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以政策去引导和规范企业负责任的行为,同时通过逐步建立市场激励和社会监督与服务机制来积极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流量和存量双重维度的地方政府偿债能力框架,建立KMV修正模型来开展债务管理新政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研究.研究发现:如果不考虑地方政府债务存量置换问题,2015年和2016年各省(市、区)在偿债能力保守的情形下取值时,债务违约风险较高,中、西部地区各省(市、区)的债务违约风险要普遍高于东部地区,并且相比一般债务,各省(市、区)专项债务的违约概率要更低;如果考虑地方政府债务存量置换问题,从短期来看,债务置换的确能够大幅降低各省(市、区)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但从长期来看,这种置换并不会从根本上消除各省(市、区)债务的偿还责任和可能存在的违约风险;2017-2022年期间,不同偿债能力增长率变化对于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有着不同的动态影响,可流动国有资产变现和财政可担保收入的影响较大,基金可偿债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基于政府预算计划的既定偿债能力增长情景下,相对于债务平均偿还期限为3年的情况,债务平均偿还期限为6年时,现有政府偿债能力能够大致覆盖当期预算设定的实际债务余额限额,由此测算的2017年地方政府债务安全规模有较明显提升,债务偏离率与违约风险则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张所构成的风险危机亟待解决。通过对现有的各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指标体系进行对比分析,最终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里评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临界值法则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评估。针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结果进行风险分析,主要从金融风险,房地产风险,政府信用风险和宏观经济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债务违约事件频发,企业信用危机逐步加深,识别影响债务违约风险的因素刻不容缓。因此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角度出发,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将企业社会责任由基本的承担责任和义务延伸至充分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同时,将债务违约风险定义为债务人无法按照合同条款约定向债权人偿还债务。并通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提高经营能力、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履约意愿三个角度,得出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履约能力和履约意愿,从而降低债务违约风险的结论,并基于此提出一系列的政策建议,从而帮助债权人识别企业债务违约风险,保证债权人资金安全,维护社会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沿着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核心思路——“开前门、堵后门”,考察了2015年新《预算法》实施后地方政府债券规模扩张与结构调整对城投债券发行与定价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从总量上来看,地方政府债券规模的扩张并未抑制城投债券的融资需求,反而为偿债风险较高的城投债券提供了增信支持,进而推高了城投债券整体的风险溢价和融资成本,这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积聚。但本文也发现,总量扩张带来的风险可以通过结构调整来改善,专项债券占比的提高释放了投资回报的积极信号,挤入了主体信用评级较高的城投债券,起到了撬动优质投资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释了地方债务风险。因此,本文建议充分挖掘高质量的专项债券项目,助力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的长期均衡。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对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是在债务融资的过程中必须控制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我国地方政府高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偿债使得土地财政的风险与地方债务的风险交织在一起,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的难度。本文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运行情况和地方政府依靠土地经营城市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发现以土地为杠杆借债融资的模式可能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暴露出显性风险,而在完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法律和监管机制的同时需要启动相应的财政和税收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走上更加理性和规范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商》2015,(45):55-57
本文从分权体制的视角出发,阐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必要性,分析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治理的漏洞,借鉴日本在地方政府债务方面的治理机制,并参考新《预算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及《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提出未来我国治理地方政府债务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宏观层面在限额控制下赋予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权力,明确治理主体;中观层面确定债务责任主体、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应急处置机制等;微观层面在操作上清理甄别地方政府债务、妥善处理存量债务等,以期为更好地治理地方政府债务,为完善我国财政体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重视,不少地方政府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力图通过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来提高区域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但与国际实践相比,我国还存在不少差距,需要从法制、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吴洪群 《中国市场》2014,(47):137-138
本文分析了债务预算管理风险、举债项目计划管理风险以及债务管理风险等当前基于审计视角构建下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风险,同时提出了完善政府债务法律法规、健全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制度、构建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和偿债基金制度、建立债务风险评估机制以及加强债务监控力度和行政问责等基于审计视角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有效途径,同时为基于审计视角构建下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提供一些参考,提升地方债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地方政府依法理财水平,帮助地方政府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促进地方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不断蔓延的欧洲债务危机,加重了世界各国对政府债务问题的担忧,世界各国政府都开始调整政府债务水平及时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近期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同样引人关注,尽管我国法律法规对地方政府举债限制比较严格,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债务没有风险。随着我国GDP快速增长的同时,地方政府债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事实上我国地方政府通过公开或隐蔽渠道,直接或间接地举借了大量债务。未来一年将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偿还的高峰期,在某些局部地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经显现。通过分析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现状,提出建设性化解我国地方债务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