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本文以中美种业为比较对象,首次从种业产业链的"科技创新力、企业竞争力、供种保障力和市场监督力"等"四力模型"视角来对比研究中美种业发展历程、现状与特征,深入挖掘我国种业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研究显示,我国种业对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与保障作用明显落后于美国,种业产业链运行机制有缺陷,创新主体不到位,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尚未形成,种业基地不稳定,行业管理不规范,知识产权保护与品种创新能力不足是目前导致我国种业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种业应该围绕种业科技创新力、企业竞争力、供种保障力和市场监督力等四个方面进行创新和变革。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作物种业面临国外种业集团进入我国争夺我国种子市场的挑战、抑制我国品种创新的挑战等五大挑战,也面临法律法规渐趋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等难得的发展机遇。应采取健全法律法规、加大种业投入、推进种业科研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等对策发展我国农作物种业。  相似文献   

3.
种子位于农产品产业链的上游,是生产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本文从种业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在全球产业体系的框架内,对种业产业链的延伸战略进行了研究。在了解我国种业产业链延伸现状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种业发展经验,设计出我国实施产业链延伸的具体战略。  相似文献   

4.
建设农业强国,种业必须强。近年来,党中央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持续加大对现代种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我国保种、育种、繁种、推种、管种等种业产业链各个环节均取得重大进展。“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国家强力政策推动和国内外市场需求驱动下,我国种业产业链呈现技术精准化、种源自主化、市场集中化、链条服务化升级特征,但也面临种质资源收集和开发利用不足、育种关键核心技术有短板、有实力的大型种子企业缺乏、优良品种高效推广尚存障碍、新品种审定和保护体系不健全等难题。下一步应将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开展优异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开发利用行动,实施现代育种技术“卡脖子”环节联合攻关工程,培育壮大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创新优良品种推广服务体系,健全新品种审定和监管保护体系,加快提升我国种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姚景源 《经济》2012,(3):14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十二五”规划在谈到农业科技创新时都提到了现代种业.这是因为,加快农作物种业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是实施科技兴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着眼于保障农业长期稳定发展,把发展现代种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把良种培育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要加快制定发展规划,推进自主创新,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着力提高我国种子产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以建设创新体系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至关重要。当前我国面临的时代发展背景、国际竞争形势、科技创新演进趋势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建设新型创新体系,是我国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应对国际竞争新形势的现实需求,更是适应科技创新演进规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跨国种业对我国种业安全的影响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世界种业发展的趋势:现代种业市场集中化趋势明显,世界种业进入寡头垄断阶段;转基因生物技术深刻改变种业格局,世界种业类“卡特尔”格局出现;纵向并购使现代种业的竞争转向整个农业产业链的竞争.跨国种业扩张背景下的种业安全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应高度重视种业安全,将种业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跨国种业的挑战,具体建议包括:继续加强种业科技投入与研发,构建和完善技术管制体系;加快构建强有力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对跨国种业企业知识产权部署的分析与预警;探索现代种业发展新机制,大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构建强有力的种业规制体系,规避外资种业并购可能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基层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最前线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阵地。基层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完整、开放并不断自我发展的系统,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性单元。它的能动主体包含政府、企业、人才、研发机构等要素,它的作用条件包括科技资源、法律制度、基础设施、社会舆论等环境,它的运作机制是互动、互融、互促的,它的效能作用是可以通过行政政策等手段来调控。溯源技术创新理论、区域创新体系和政府管理理论,特别借鉴我国基层科技工作的理论成果,对基层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特征、主体要素、创新环境和运行机制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思路,为各地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重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重点研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重要转型期的需要;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构建有中国特色区域创新体系的需要。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重点包括了区域创新体系创新主体建设、要素流转建设和区域创新环境建设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区域创新是我国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研究世界典型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情况,充分认识其建设的特点,能够使我国在开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时,尽快吸收世界范围内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工作,以促进区域创新体系与地方经济的互动发展。从国际上来看,印度的政府推动型区域创新体系是成功的典范,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竞争优势的利用以及政府的恰当参与是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9,(10)
农业经营组织创新是伴随技术变革不断演进的,也是新时代以信息技术、大数据、新材料、种业技术主导的大变革环境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①的重要抓手。要顺应新技术变革要求推进我国农业经营组织创新,必须总结我国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的历史演进规律,明确新技术变革环境下我国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的新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2.
颜莉 《经济地理》2011,(9):1470-1475
文章提出的我国城市创新体系创新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分别从创新业绩和创新效率两方面对城市创新体系进行全面综合评价,以我国目前五大创新型城市的创新实践和实际数据对该评价体系进行综合实证分析,结果与五大城市的创新实践基本吻合。研究表明该城市创新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实用性,如果实时利用该评价体系对我国城市创新体系的构建过程进行监测和对策研究,对各城市制定创新战略、调配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发展创新环境等都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区域经济新一轮竞争力的基石,意义重大。影响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因素众多,且很多因素表现出发展变化快、不确定性强的特征。因此,我国未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环境是由多种影响因素共同构成的不断变化的场景,对不确定性把握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有效性。设计了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量化情景分析路径,综合运用SWOT分析、GE矩阵、马尔科夫链、非线性规划等方法,构造情景;并依据情景概率的数值,对所列情景组合进行排序,从中选出未来10年内最有可能面对的5种情景并加以描述与分析,判断未来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可能面临的战略态势,为有效推进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王楠  刘萱  王宏伟 《技术经济》2020,39(2):99-106
新时代,良好运行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国家竞争的核心力量。我国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新型创新主体建设滞后、创新主体关联性不强、创新供给原动力不足以及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未来应该着力促进创新主体多元化发展、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加强基础研究体系建设并完善科技创新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5.
企业创新活动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健全完善的政策体系保驾护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自然起步、探索发展、全面推进、深化发展四个阶段,我国逐步形成了以法律法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为主体的中国特色企业创新政策体系。当前我国企业创新政策体系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必要资金支持、激发了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奠定了良好的政策保障,但政策体系系统性不足、政策落地执行力不够、政策的连续性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与政策目标还有差距。加强企业创新政策体系建设,一是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需要从科学构建企业创新政策体系,补齐政策短板;二是要不断提升政策实施效果,增加企业获得感;三是要强化政策模拟评估机制,提高政策前瞻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军民融合型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是国防科技工业和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内在动力。基于国际比较视角,从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及法律政策保障等方面比较美日德等发达国军民融合型协同创新体系发展情况,构建我国军民融合型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探讨“国防需求拉动”、“民用需求拉动”和“科学研究推动”3种动力机制下军民融合型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7.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区域经济新一轮竞争力的基石,意义重大.影响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因素众多,且很多因素表现出发展变化快、不确定性强的特征.因此,我国未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环境是由多种影响因素共同构成的不断变化的场景,对不确定性把握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有效性.设计了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量化情景分析路径,综合运用SWOT分析、GE矩阵、马尔科夫链、非线性规划等方法,构造情景;并依据情景概率的数值,对所列情景组合进行排序,从中选出未来10年内最有可能面对的5种情景并加以描述与分析,判断未来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可能面临的战略态势,为有效推进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不断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协同创新成为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适应国防科技工业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先进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重点任务,也是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协同创新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培养在教育教学体系、学科专业体系、产学研用对接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必须把培养一大批国防科技创新人才摆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战略位置,构建以国防科工教育教学体系、国防特色学科体系和协同创新科研支撑体系为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顶层设计、激励机制、评估体系及配套措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效益,为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9.
军民融合型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是国防科技工业和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内在动力。基于国际比较视角,从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及法律政策保障等方面比较美日德等发达国军民融合型协同创新体系发展情况,构建我国军民融合型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探讨"国防需求拉动"、"民用需求拉动"和"科学研究推动"3种动力机制下军民融合型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20.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网络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子系统,与其它子系统在不断变化中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归纳总结我国学者对高校创新体系构成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系统环境、系统结构,提出要从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以及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来构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