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地理》2021,41(7):222-230
从乡村振兴战略时代背景、乡村发展现实困境与国民旅游需求新变化出发,文章在科学解读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概念内涵基础上,探究了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互馈机制,并基于文旅融合视角提炼了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文化与旅游发展目标一致,内在逻辑统一。文旅融合通过产业融合、主体融合与功能融合实现资源、经济与社会多维效应。旅游系统与乡村地域系统的耦合联动关系是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互促互馈的逻辑基础。文旅融合通过文化挖掘、旅游利用、城乡流动的方式与资源、产业、功能的路径,在要素增值、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机制下助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创造新的需求与动力反促文旅融合。文旅融合视角下乡村振兴存在城郊融合振兴、特色开发振兴、休闲农业振兴与乡村工业振兴的典型模式。强化文旅融合的多功能价值,彰显旅游发展的乡村元素,促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联动发展是文章得出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石瑞卿 《经济》2023,(3):56-59
<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甘南藏族自治州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旅游文化资源产业的发展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推进甘南藏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该州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乡村振兴战略是继脱贫攻坚战略之后又一项提升乡村面貌和实现乡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大决策。党的二十大之后,党中央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开启了对广大农村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民族地区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其相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成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3.
因为优越的自然资源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有助于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但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国家层面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多位于民族地区,所以在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必然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制约。基于此,在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要维护好国家的生态安全。因此,民族地区要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监测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力度,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9,(6)
佛山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岭南乡土文化底蕴深厚,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契合度大,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是佛山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佛山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了佛山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与问题,阐述了佛山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则,最后,结合佛山乡村旅游的特点,提出了从古朴村落、乡村美食、乡村商品、乡村民俗和乡村农庄(民宿)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的五大路径。  相似文献   

5.
柳菲  李惠青 《经济师》2022,(4):167-168
在乡村经济全面振兴过程中,乡村旅游产业也得以快速发展,不断推动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乡村旅游能快速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文章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基础上,采用SWOT方法分析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而全面阐述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为如何推动乡村旅游市场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对农村经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分析乡村旅游产业当前的发展状况、乡村旅游产业对于农村经济的影响、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克服的问题等,提出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向好发展的策略,即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继续丰富旅游项目的种类,完善基础设施,科学规划乡村旅游产业。同时,加强旅游经济广告宣传和旅游产业带头人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而现有研究未能有效地消除无关干扰变量的影响,导致学界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旅游效应研究的结果大相径庭。文章运用资本资产框架构建乡村旅游净效应评估理论模型,并在借助准自然实验“时间差异”进行“前后对比”和“有无对比”的基础上,准确地剥离出旅游路径对乡村振兴产生的“净效应”。研究发现:乡村旅游是一条有效的乡村振兴路径,其净效应为3.23%;是否发展旅游乡村之间最大的差距体现在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乡村旅游能够更好地促进乡村文化的复兴与繁荣,但未发展旅游的乡村却在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受到重创;乡村旅游发展存在“收入漏损”和“劳动力报酬低廉”等问题。文章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旅游路径优化策略:突破乡村旅游路径依赖的限制,推动乡村产业兴旺;跳出乡村旅游“收入陷阱”,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突出乡村旅游资源特色,优化乡村生态宜居空间;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品牌,促进乡村乡风文明建设;保障乡村旅游多元主体参与,形成乡村治理有效格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如何为乡村振兴赋能一直是旅游领域研究的重要前沿问题。基于乡村振兴研究视角,文章分析了乡村旅游在资源、功能、政策方面的独特优势。以乡村振兴总体要求为出发点,梳理了乡村旅游在产业、生态、人文、治理和经济五个方面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结合乡村旅游瓶颈问题探讨了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路径。借助全域旅游和市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依托创新驱动和民宿引领升级旅游服务,坚持绿色生态和协调发展提升整体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完善保障持续发展,全面为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罗文  李臣宏  谢君 《经济师》2023,(12):153-155
文章探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适应乡村旅游产业需求的人才职业胜任力模型,并以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案例进行实践应用。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项研究不仅为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案例,同时也为乡村旅游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优化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是选择战略路径,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和突破口。那么,乡村振兴战略的旅游路径是否存在准入门槛以及其旅游路径的差异性如何呢?本文采用组态视角和QCA方法,基于竞争优势理论框架构建乡村振兴旅游路径的组态分析模型,并结合12个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探索乡村振兴战略旅游路径的准入门槛及关键因素之间的耦合构成,探讨乡村振兴旅游路径的生成逻辑,并进行其旅游路径差异化选择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个条件变量并不构成乡村振兴旅游路径准入的必要条件,乡村步入旅游发展之路并不存在严格必要的限制条件;实现乡村振兴的旅游路径是多元化的,共生成七条具有差异化的乡村振兴旅游路径,其中"政策与经济双驱型旅游路径"是乡村振兴的旅游最优路径;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旅游路径为"市场需求导向型旅游路径""政策与经济双驱型旅游路径"和"高乡村性与高参与性加持型旅游路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最重要的路径包括"景区依附型旅游路径"和"资本加持型旅游路径"。本文科学客观地评价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及其差异性,为避免通过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提出了政策建议:注重乡村振兴战略旅游路径的地区差异性,因地制宜地制定乡村旅游准入机制及发展政策;加快完善乡村旅游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乡村地区精准投资和有效投资战略实施;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业态,挖掘国内旅游消费潜力;搭建乡村人才培养载体,培育乡村旅游精英;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网络,实现乡村空间均衡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发展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但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旅游项目同质化、专业人才紧缺、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旅游地缺乏文化内涵等诸多问题。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出发,应当积极制定乡村旅游特色发展策略,培养专业人才,多方联动实现资源整合,充分发掘乡村文化内涵,从而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和主攻方向,以乡村产业发展为引领,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传统村镇的产业发展模式割裂了产业发展与保护绿水青山之间的耦合关系,因此,以打造和完善产业生态链既是推进"三农"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文章根据产业生态学原理,基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以农业生态链、工业生态链、服务业生态链为依据,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区域一体化为构建原则,提出村镇产业生态链结构模型,发展以农产品种植、养殖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纽带的产业大循环生态链条,并对其各个环节和要素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探析村镇产业生态链构建,为促进现代产业生态化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乡村文化建设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在乡村文化建设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同时与新时代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对比,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主体动力不足、产业发展缓慢以及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为此,必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增强主体文化意识,培养文化建设人才;引入数字媒介手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健全乡村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以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颇具发展潜力的关键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是促进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开发乡村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与衔接性。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对赋能产业振兴与文化振兴具有重要价值。基于此,分析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提出具体的深度开发对策,即乡村政府提高重视,进一步加大投入;打开思路,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志军  徐飞雄 《经济地理》2022,42(2):231-240
选择陕西省关中地区的袁家村、上王村与茯茶小镇作为实证研究区域,基于旅游发展、乡村重构和乡村振兴3个潜变量,构建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结构关系模型。通过问卷收集数据,运用SPSS、Amos软件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乡村旅游地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旅游发展对乡村重构有极为显著的正向影响(0.868),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有直接的正向影响(0.049),但其影响非常微弱,最主要的影响来自间接效应(0.748)。(2)旅游发展的二维影响中,旅游发展对乡村重构的影响以经济重构和社会重构为主,以空间重构为辅,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为主,以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为辅。(3)乡村重构对乡村振兴产生极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最主要的直接因素,在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4)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作用机理符合DPSIR模型,通过乡村重构直接驱动和旅游发展间接驱动的“双轮驱动”,通过市场机制的“自组织”及正确的政府规划决策和宏观调控下的利益相关者协作的“他组织”的共同作用,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旅游地沿着正确轨道全面重构和深度...  相似文献   

1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这为乡村旅游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好的路径之一。余庆县红渡村根据自身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特色,结合乡村旅游开发,共同促进红渡村的经济发展。"四在农家"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存在耦合关系,是余庆县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7.
《经济师》2019,(10)
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是较为密切的,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乡村振兴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要求,在综合专家访谈结果的基础上,乡村振兴战略设计了一系列的科学化评价指标;对具体权重进行分析时,利用了层次分析法,明确了指标的具体比重,实现了量化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文章基于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以常宁市为例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发展做出了分析,利用科学且全面化的方法,对区域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的评价内涵做出研究。  相似文献   

18.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要求,是满足人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需求和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举措。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与乡村振兴战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立足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缓慢、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民生态意识薄弱的现状,应从生态产业、生态治理、生态教育三个层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实现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方略,其中,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持和重要保障。乡村文化治理是凝聚乡土精神文明、优化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方式,将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结合起来,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布局。推进乡村文化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步骤。在厘清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治理关系的基础上,探寻乡村文化治理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继而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寻求乡村文化治理的创新路径,对繁荣乡村文化,推进乡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婧  岳谦厚 《经济问题》2023,(12):28-33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键在于消除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局面,这与经济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目标的法制观念有着共同的理念。从经济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联系、经济法保障原则与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的契合、经济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所在三个方面介绍了经济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和意义,从主体认定、激励方式和资金管理三个维度分析了经济法视阈下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困境。经济法视阈下乡村振兴战略法律完善的建议包括主体制度层面、激励机制层面和资金管理层面,在经济法视阈下还要完善政府主体制度、市场主体制度和乡村经济主体制度,优化经济法激励机制、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机制、进行乡村振兴激励机制的长远规划。通过经济法的完善拓宽乡村振兴的资金来源、规范乡村振兴资金的应用制度、加强对乡村振兴资金的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