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险+期货”模式基于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各自专业优势,帮助农户和涉农企业通过金融工具规避农产品价格风险。从运行机制看,“保险+期货”模式下农产品价格风险转化为保险赔付风险,并通过场外期权交易转移给期货公司,由期货公司通过期货交易进行风险对冲,从而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本文以海南橡胶“保险+期货”试点和广东林业“保险+期货”试点为例,介绍“保险+期货”模式落地实施情况,从丰富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优化“保险+期货”模式保费补贴机制两方面提出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2.
“保险+期货”模式是缓解农产品市场风险、促进农户增收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广西开展的糖料蔗“保险+期货”与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项目,归纳总结广西糖料蔗“保险+期货”模式的实践现状和存在问题。研究发现,广西糖料蔗“保险+期货”模式存在制度供给与配套设施不健全、地方财政支持压力大、保险公司参与内生动力不强、产品设计不完善等现实问题。为促进糖料蔗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借鉴国内典型农产品“保险+期货”模式的经验基础上,文章提出完善跨领域的制度环境与风险监管机制,优化“保险+期货”政策支持体系,改进保险和期权产品方案设计,提升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相关经营主体的风险管理能力等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3.
“保险+期货”模式作为一种有着鲜明“本土化”色彩的新型农业市场风险管理工具,近年来受到各方关注,并实现了快速发展。从国际视野来看,美国的农业收入保险也利用了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是近年来我国学习和借鉴的对象。论文回顾了我国“保险+期货”模式兴起的历史背景,总结了“保险+期货”模式在业务分工、风险管理功能、财政补贴与金融联动等方面的运作特征,从期货市场的功能运用、定价机制、风险分散机制、政府财政支持、监督与管理等方面比较了“保险+期货”模式与美国农业收入保险的运作机制,对“保险+期货”模式的发展定位、“保险+期货”模式与农业收入保险的协同发展、“保险+期货”模式的保费补贴、“保险+期货”模式的监管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农产品"保险+期货"模式对转移农产品市场风险,实现农业和农民稳定增收,特别是对贫困农民转移市场风险,实现"十三五"扶贫攻坚和精准脱贫目标作用重大。而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工具的创新,"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在实操过程中也衍生出新的风险因素。论文从"保险+期货"模式助力精准扶贫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其面临的定价倒挂、操作困难、基差严重、流动性弱、违约可能性高、系统性波动、流程断裂七大风险,借鉴了美国农业保险与期货市场发展的先进经验,从精准扶贫视角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正强  赵亮 《中国金融》2023,(22):52-54
<正>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基本构建了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基础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同时,保险公司、期货公司、期货交易所和地方政府根据农民管理价格波动风险的现实需求,相互协作、合力探索出了管理农产品价格风险的“保险+期货”模式。我国“保险+期货”是建立在农业保险和期货市场不断发展完善基础上,两个风险管理市场密切协作、有效管理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的重大创新。该模式自2015年8月以玉米价格险为开端,  相似文献   

6.
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贸易战、非洲猪瘟等事件加剧了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探索新的避险方式、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迫在眉睫,"保险+期货"模式成为一种重要的价格风险管理工具.本文对国内外"保险+期货"的文献进行全面回顾,从运行机制、定价方式、实施效果、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梳理.研究表明,"保险+期货"是规避价格风险...  相似文献   

7.
国际地缘政治、贸易保护主义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了一定威胁“,保险+期货”作为分散价格风险,保障农民收益的金融手段受到高度重视。为完善我国农产品风险管理体系,优化“保险+期货”发展模式,本文总结借鉴美国使用期货的经验,分析了我国“保险+期货”阶段性发展成效以及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并提出将该模式作为保障农民基本收益的工具手段,纳入以农业保险为基础的农业风险的管理体系当中,促进保险和期货的结合,提升金融赋能我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效能。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特有的农业风险管理模式,"保险+期货"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较好对接了农户应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迫切需求与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在该模式下,农户并不直接参与期货交易,保险公司也提前锁定了价格风险,而由期货风险管理公司通过复制期权的形式入场对冲交易,交易风险低、可操作性强、市场接受度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阶段"保险+期货"模式主要依托期货交易所采取专项补贴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在资金支持、品种研发、持续经营等方面仍有广阔的探索空间。从境外经验来看,一方面政府补贴力度较大,另一方面市场化程度更高,包括农业保险公司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均可广泛地利用期货衍生品市场管理风险,其专业优势明显,经济效益显著。鉴于此,有必要引入保险公司等各类市场主体直接利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更好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9.
秦敏花 《西南金融》2022,(12):69-80
我国“保险+期货”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从运作机理看,其充分利用了期货和保险的优势,将保险与期货结合起来,是保险业和期货业之间的一种跨界创新。近年来,我国“保险+期货”发展迅速,试点品种日渐增多、地域范围不断扩大、模式不断创新,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连续出台政策予以肯定和支持。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保险+期货”各参与主体之间尚未构建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险产品以价格保险产品为主,收入保险占比较低;保费补贴仍以交易所提供补贴为主;风险分散机制、法律和监管体系不完善等。因此“,保险+期货”模式需从多方面进行优化,进一步完善“保险+期货”的运作机制和模式;推动保险产品由价格保险向收入保险转变;建立以政府为主的保费补贴机制;构建包括再保险、期货市场在内的风险分散体系,完善法律和监管体系,以确保其功能得到更好发挥。  相似文献   

10.
银行存款保险费率定价往往基于期权理论模型,定价结果对不同模型设定敏感性各有不同。本文分别基于不同期权定价模型、不同波动率估计方法、以及考虑监管宽容与否三种不同维度上对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保险费率进行测度,分析了不同模型设定对定价结果的影响及模型风险;首次提出了银行合意存保费率区间定价与附属担保金的概念及其风险管理思路。实证结论表明:波动率估计方法存在一定敏感性,但不起决定性作用;基于标准差所测结果稳健性更优,可作为参照系。考虑监管宽容与否的影响在于量上的全局性调整,对不同银行存保费率排序影响不大。基于不同期权模型设定敏感性最强,且是模型风险主因。本文提出的银行合意存保费率区间定价及其附属担保金的思路对存保制度或更具理论及实务意义。  相似文献   

11.
"保险+期货"产品费率厘定不准确会导致项目的实际赔付率与预期赔付率出现偏差,造成不同主体间利益的不平衡,影响这一创新产品的良性发展.本文在预测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上,将农产品价格数据特征及保险条款因素与"价格保险"的定价模型进行了耦合,通过Copula对存在关联关系农产品价格和产量分布进行了连接,结合目标价格、目标产量、保险条款改写"收入保险"定价模型的有关算法,优化了"保险+期货"产品的定价过程.验证表明,优化后的定价过程可以提升"保险+期货"产品的定价精度.此外,本文还对"不同于美式期权、欧式期权、亚式期权的'农产品期权'的定价",起始价格、预期平均价格在期权定价中的对接,历史数据特征、保险条款因素与期权定价模型的耦合,不同行权价格、不同期权类型、不同行权条件下的期权换算等问题进行了技术性探讨.  相似文献   

12.
"保险+期货"模式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具体来讲,论文认为"保险+期货"模式的不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投保方的相关参与者成本高;第二,场外看跌期权的期权费高,交易对手风险高,保险公司盈利有限。论文在"保险+期货"模式基础上,提出了"银行+期货"运行模式,并认为"银行+期货"运行模式与"保险+期货"模式相比,有五个主要的优势。最后,论文就如何发展"银行+期货"模式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场外衍生品业务蓬勃发展,这与期货、期权上市品种越来越多,挂钩标的资产和场内对冲工具越来越丰富密切相关,对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给产业客户提供套期保值和价格保护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亚式类期权在国内市场上受到关注度很高,因此本文对常见的亚式算术平均期权以数据验证的方式进行介绍,首先从赔付公式分析了结算价采用平均值对费率和希腊值线性衰减作用以及行权价调整对期权结构影响两方面的普适特征,随后介绍了场外衍生品实际业务中常用的三个模型,最后结合实际的“保险+期货”豆粕亚式看涨期权项目,根据期权要素和行情计算了费率、希腊值、调整虚实程度以及压力测试情境下的各项指标,阐述了对场外期权业务定价估值、对冲、限额管理以及流动性评估等风险管理工作的影响,以及使用所述三个模型在定价估值和对冲风险管理需要注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国际贸易形势愈加复杂的情形下,养殖户受粮食价格波动制约,面临较大的养殖成本风险,其中"保险+期货"模式能够有效防范饲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以2019年在海口市开展的养殖类"价格保险+期货"试点为例,围绕试点项目运行机制、项目运行效果、项目优势与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分析.结果表明:试点项目成效明显,成功为养殖户规避了饲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风险,有利于推动海南省养殖业的稳定发展;但试点项目依然存在保费过高、"基差风险"难以避免等不足.最后,针对养殖类"价格保险+期货"模式的推广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韦伟  潘泽瀚 《中国外资》2014,(2):131-132
碳期权的定价问题是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核心问题,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本文试图利用GARCH模型估计并预测碳期权标的期货的收益波动率,并将预测的收益波动率序列代入BlackSchole期权定价公式,以期提高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的精确度。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本文以欧盟核证欧盟排放配额期货产品MOH4及其系列衍生期权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样本滚动法和非样本滚动法分别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这一方法有很好的定价效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国内宏观经济周期性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农产品金融属性增强及国际化背景下,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加剧,市场风险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本文选择“保险+期货”模式为例,在市场风险加剧和期货市场功能正常发挥背景下,从运作方法、效果、特点及存在问题介绍期货市场服务“三农”创新模式探索,以期探讨期货市场与农业风险管理的有效结合路径,为国内农业风险防控体系完善及期货市场充分发挥服务实体产业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市场都是政府服务农业、保障农产品安全战略的重要金融渠道。2016年《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首次从国家政策层面对保险与期货对接模式进行了肯定,“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要求稳步扩大保险与期货对接模式的试点,国家通过市场化轨道推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步伐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保险与期货对接模式对于确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农业风险管理体制的重建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分析保险与期货对接模式的实施背景以及理论可行性的基础上,借鉴美国农业风险管理模式的内容和经验做法,梳理我国保险与期货对接模式的现状与问题,为我国“保险+期货”模式的更好发展提供有效且具有实操性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既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预期,进而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造成重大影响。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支持重点领域特色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上市。由此可见,"保险+期货"渐成为我国金融市场探索推出的服务乡村振兴、支持"三农"发展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风险度量是风险认知的核心,也是风险管理实践和许多金融理论的基础。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在对风险度量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风险度量方法。本文通过对现有主要风险度量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这些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些缺陷不仅使它们很难满足风险管理实践的需要,而且使得建立在这些风险度量方法基础上的许多金融理论如资产组合、资产定价及期货期权定价理论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继续推动风险度量方法向前发展,仍然是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在以市场利率和浮动汇率为主导的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汇率变动风险和利率变动风险成为国际融资必须面对的日常风险。本文讨论了国际融资风险管理的套期保值工具及其运用。国际融资汇率风险管理的套期保值工具主要包括远期外汇合约、外汇期货合约和外汇期权合约。国际融资利率风险管理的套期保值工具主要包括货币互换、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和利率期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