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刘亚涛 《金融经济(湖南)》2009,(8):96-98
新会计准则在保留原有按流动性和非流动性分类基础上,对企业资产进行了重新分类,取消了短期投资和长期债券投资项目,增加了金融资产内容,并将原在表外披露的衍生工具改在表内反映。因此,与金融资产相关的减值准备也成为新准则的亮点之一。本文根据新准则的相关规定,对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减值确认标准和减值的计量及会计处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3.
金融危机发生后,IASB提出了预期损失模型,本文就预期损失模型进行简单介绍。并分析其优势和缺陷,最后就我国引入预期损失模型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准则下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亚涛 《金融经济(湖南)》2009,(16)
新会计准则在保留原有按流动性和非流动性分类基础上,对企业资产进行了重新分类,取消了短期投资和长期债券投资项目,增加了金融资产内容,并将原在表外披露的衍生工具改在表内反映。因此,与金融资产相关的减值准备也成为新准则的亮点之一。本文根据新准则的相关规定,对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减值确认标准和减值的计量及会计处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6.
2014年7月,IASB发布了IFRS9,推出了金融工具减值的预期损失模型.与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相比,预期损失模型采用概率加权的计算方法,大幅度提前了减值损失的确认时点.但该模型与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原则相悖,动摇了会计的边界,在提升操作成本的同时,还加大了管理层的利润和资本操纵空间.本文在对比两种减值模型账务处理和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对我国准则的国际趋同提出了建议.本文认为,一般行业和金融行业应采取不同的准则趋同策略:一般行业应尽量简化账务处理;而金融行业则需执行完整的预期损失模型,但将其置于单独的监管用财务报表之上会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7.
2013年3月7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减值(征求意见稿)》,向全球公开征求意见。此次征求意见稿提出了预期信用损失的一般减值模型,以更好地反映企业风险管理实务。本文将就该征求意见稿发布背景、新模型内容以及实务影响等进行解读,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1、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计提标准难以衡量,缺乏制约手段。实务中,短期投资市价、存货可变现净值、长期投资可收回金额、应收账款可收回金额、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等资料是企业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除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存在市价外,其余资料的计算与收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有关人员的主观判断,如存货可变现净值的计算需要估计售价、预计成本、预计销售费用及税金,虽然会计上规定要以取得可靠证据为基础,但对企业来讲,仍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审计人员受信息来源的限制也很难查出;“可收回金额”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需预计未来一定期间现金流入量和贴现率,更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对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由两个不同的独立会计计算,计提的减值准备可能会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9.
贷款是银行最主要的金融资产,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对当期损益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目前我国贷款减值准备计提的有关规定存在不一致,在实务中如何计提贷款减值准备值得国内银行业认真思考。一、我国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有关规定及差异分析(一)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有关规定我国现行的贷款减值准备计提主要有三个规定:第一个是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4月发布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第二个是财政部于2005年5月发布并于同年7月实施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三个是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下简称“准则”)。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会计处理工具做出新的调整与更新,尤其是2008年经济危机后,传统会计准则的弊端日益显现,为弥补其缺点与不足,提高会计准则规范企业行为的效率,指引企业稳健的经营和发展,国外出台了IFRS9政策,我国相关部门也积极行动,新修订22、23、24号会计准则,即《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工具》(后续简称新22、23、24号文件)。对于金融资产减值而言,其作为22号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原会计准则的规定,其会计处理原则与步骤发生了较多新的变化。因此,本文先对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相关准则变动进行简要的概述,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依据新准则处理金融资产的减值工作,并对应对准则变化、提高减值处理效率的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一整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38项具体准则中新增了一项《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具体准则。本文就新资产减值准则的理论依据与特点进行探讨。一、新资产减值准则的理论依据与特征国务院发布并于2001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金融工具准则中,要求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本文重点针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同时提出与之相对应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一、已损失模型(一)已损失模型的基本内容现行金融资产减值模型为已损失模型(Incurred Loss Impairment Model)。主要内容为:每个会计期末,需对金融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若存在客观减值证据,则将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其中,对单项重要的金融资产进行单独评估;对单项不重要的金融资产单独或组合评估。(二)已损失模型的不足1.理论上与风险管理理论存在不一致性。根据已损失模型的规定,只有存在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时才能计提减值准备,而对于未来信用损失,并不加以考虑,这与风险管理理论相悖。风险管理理论认为,贷款总是存在风险,一组贷款必然会产生一定 相似文献
14.
15.
<正>新会计准则在2006年颁布,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执行,2008年新准则的实施范围扩大到中央国有企业,2009年又进一步扩大新准则实施范围,目标是用三年左右时间使中国的大中型企业全面实施新准则体系。新准则中的二号存货准则和原准则基本保持一致,只是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同时准许将满足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的部分计入存货成本及对商品流通企业的进货费用也应计入存货成 相似文献
16.
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资产在一般生产性企业的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都较大,因而能否对其正确核算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所提供报表信息的准确性。而固定资产减值作为正确确定固定资产真实价值的关键因素,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固定资产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中对固定资产减值如何核算做出了规范,以下笔者将就《准则》中固定资产减值核算的两个相关问题提出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19.
已发生损失减值模型规定资产减值的确认仅限于现在已发生的损失,不包括预期信用损失,使得贷款人存在高估利息收入的可能。因此FASB和IASB提出将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改为预期损失模型,作为从会计层面应对顺周期效应的策略之一。预期损失减值模型是贷款信用损失衡量方法的根本性转变,有助于提升财务信息透明度和减缓顺周期效应,将在会计理念上和银行实务上带来极具争议的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