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2 毫秒
1.
城市国际人才争夺战由来已久并不断升级,但针对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水平、影响因素和差异化政策供给的研究鲜见。以“国际人才集聚指数-国际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国际人才集聚政策”为研究主线,以中国36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通过构建人力资本“投入-过程-产出”价值链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指数排名分为3个差异显著的层级。其中,第二和第三层级之间无较大差距,但与由北京、上海组成的第一层级相比大幅落后。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分化明显,第一类城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全球城市品牌文化;第二类城市为创新型经济发展;第三类为外资传统工商业企业和产业集聚。对应地,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政策供给围绕外资传统工商业国际人才集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国际人才集聚、多样性和包容性国际人才文化氛围营造存在三大差异化选择。首次构建人力资本“投入-过程-产出”价值链模型,为从机理上深入探索中国各类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模式及提升路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城市国际人才争夺战由来已久并不断升级,但针对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水平、影响因素和差异化政策供给的研究鲜见。以“国际人才集聚指数-国际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国际人才集聚政策”为研究主线,以中国36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通过构建人力资本“投入-过程-产出”价值链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指数排名分为3个差异显著的层级。其中,第二和第三层级之间无较大差距,但与由北京、上海组成的第一层级相比大幅落后。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分化明显,第一类城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全球城市品牌文化;第二类城市为创新型经济发展;第三类为外资传统工商业企业和产业集聚。对应地,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政策供给围绕外资传统工商业国际人才集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国际人才集聚、多样性和包容性国际人才文化氛围营造存在三大差异化选择。首次构建人力资本“投入-过程-产出”价值链模型,为从机理上深入探索中国各类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模式及提升路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城市是人才资源高度集聚的地方,城市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活力是城市活力的关键因素.本文首先阐述了城市人才活力的重要性,接着在分析了影响城市人才活力的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城市人才活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人才资源高度集聚的地方,城市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活力是城市活力的关键因素。本文首先阐述了城市人才活力的重要性,接着在分析了影响城市人才活力的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城市人才活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张扬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12):116-123
科技人才推动城市创新发展,创新型城市试点是促进区域及国家整体创新水平提高的重要政策。以2003-2018年全国240个城市数据为样本,并将创新型城市试点设立作为一项准实验,使用倾向值匹配及连续双重差分方法实证分析试点政策对科技人才集聚水平的溢出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科技人才集聚水平,但在时间上政策效应存在异质性;试点政策通过城市人力资本水平与产业结构水平两个途径作用于科技人才集聚水平。最后,从政策视角就城市人才“争夺”下如何增强人才吸引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才是经济发展和创新的核心动力,各城市对人才求贤若渴,相继发布人才新政以招贤纳士。从城市硬条件和软因素角度,构建包含经济势能、创新投入和不动产结构的人才集聚影响因素体系,利用中国18个都市圈中心城市2008-2016年的数据,运用熵值法和随机效用模型分析影响人才集聚的因素。结果表明,中心城市经济势能、创新投入和不动产结构与人才集聚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影响程度不同,不动产结构对人才集聚度的影响最大,是经济势能影响的2.23倍,是创新投入的1.64倍;其次是创新投入,其影响是经济势能的1.36倍。且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中心城市不动产结构、创新投入和经济势能每增加一个单位,人才集聚度将分别上升0.42、0.25和0.19个单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城市发展科技创新人才重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与开发模式,即:政府支持、高新园区集聚和高校培养开发并重的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及开发模式,为城市科技创新人才的管理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价值链视角,构建涵盖人才资源在区域空间层面集聚生成、地区配置、效能产出3个维度在内的区域人才集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咨询AHP-信息熵组合赋权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8年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人才集聚水平进行测度与时空演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就长江经济带整体而言,考察期内地区人才集聚水平总体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但仍处于低水平状态;沿线省市人才集聚水平差异显著,缩小趋势渐缓,整体呈现局部高水平、全局低效率的不利境况;各省市人才集聚水平关键维度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显著波动递增态势,但内部耦合协调度存在不平衡发展问题,影响地区人才集聚水平整体提升。为提升长江经济带人才集聚水平,推进沿线地区协调发展,需强化区域人才合作机制,采取差别化精准策略破解沿线地区人才集聚低水平、不协调的短板因素。  相似文献   

9.
准确测度区域辐射中心人才集聚指数和辐射力水平并深入探讨二者相互关系,有助于检验各省份人才政策的实效性和为区域辐射中心建设提出路径建议。本文选取17个典型省份作为区域辐射中心研究样本,采用区位商法和回归分析法开展研究表明,区域辐射中心建设进程中存在明显的“人才政策—人才集聚指数—辐射力”交互推动关系,且区域辐射中心人才集聚指数与辐射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人才集聚指数提高1个百分点,区域辐射中心辐射力提升0936个百分点。相反,区域辐射中心辐射力提高1个百分点,人才集聚指数提高1068个百分点。区域中心辐射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二者对人才集聚指数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586和056。研究成果为区域辐射中心建设指明了路径:人才政策应聚焦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和金融服务人才,辐射中心应结合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区域性、特色化产融合作平台,建立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与人才集聚的良性互动关系,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辐射力和金融服务辐射力来提升区域辐射中心辐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孙春媛 《经济论坛》2011,(4):147-150
高端人才柔性引进政策的完善是宁波集聚高端人才的一个重要引擎,柔性引进高端人才有助于宁波企业与高端人才的先期磨合,降低引才成本,且宁波目前的人才承载能力也比较适合以柔性的方式集聚高端人才。文章分析现有政策并实地调研总结出宁波高端人才柔性引进政策存在的问题;并对比典型省市如深圳、上海与青海最终得出完善宁波高端人才柔性引进政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营商环境影响区域创新效率的机制分析,以2011-2019年中国地级市数据为样本,构建空间动态面板模型,检验得出:①从总体看,营商环境优化是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着力点,并通过促进创新人才集聚间接提升创新效率,但同时因创新人才集聚的挤出效应引致邻近区域创新效率损失;②分区域看,外围城市营商环境优化对创新效率的直接提升效应强于中心城市,但中心城市因创新人才集聚存在创新外溢效应,因此营商环境优化的创新溢出效应更显著;③经济一体化战略放大了营商环境优化的积极作用,尤其表现在京津冀经济圈,即营商环境优化对创新效率的直接提升效应增强,且创新挤出效应也转为创新溢出效应。鉴于此,提出应通过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差异化设计营商环境考核指标、加强中心城市强强联合等策略促进营商环境优化,同时,提升区域整体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2.
人才短缺与流失是限制乡村脱贫与振兴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处在脱贫攻坚与实现振兴的关键时期,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本研究以国家级贫困县P县为例,归纳总结其在人才引进、新型农民培育方面的经验,即政府调控和市场行为相结合。依托“第一书记”政策引才到村,提升“抢人大战”的市场竞争力,发挥基层乡村社会能动性,培育新型农民。引才和育才措施有效地助力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进一步分析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人才促进贫困地区脱贫与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建设中集聚人才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城市化推进现代化是一个切合实际的判断,而要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必须致力于两方面:一是城市的规划发展,二是有效的要素集聚机制,现阶段要素集聚尤其是优质要素的集聚显得更为重要,本文拟就城市化建设中集聚人才的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哪里拥有人才,哪里就会获得竞争优势,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不断出台各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政策,采取各种措施改善人才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努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连云港作为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的主要城市,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性发展机遇,积聚人才已刻不容缓。因此,围绕连云港市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实现人才集聚,成为连云港实现人才集聚以促进产业集聚和经济发展的首要工作。  相似文献   

15.
李媛媛 《发展研究》2017,(12):89-93
以福建省引才“百人计划”工作为例,阐述福建省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实践探索,提出健全工作机制、科学规划引才、创新遴选程序、拓宽引才渠道、加强服务管理等做法,并对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探讨,进一步提出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对策建议,为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并实现高效集聚,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要领,而要素集聚特别是人才集聚有助于激发区域发展的规模效应,从而构筑起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支撑。实证结果表明,人才集聚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说明集聚能够通过增强区域发展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研究发现,人才集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区域生活成本抬升所带来的区域创新激励被抑制的问题,并且集聚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发达地区更加明显。文章的政策含义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推动人才等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对于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进而提升经济社会的总体运行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才强国建设对于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明确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内涵和任务目标,构建世界人才强国评价指标维度和体系,采用标杆分析法对标美国等典型世界人才强国,探讨中国建设人才强国的现状特征以及与典型世界人才强国的距离。结果显示,中国仍处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的重要阶段,高层次人才集聚、人才培养与吸引、人才效能发挥3个评价维度得分相对均衡,尚未形成某一方面的明显竞争优势。全球顶尖人才集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吸引人才干事创业的发展环境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构成当前中国建设世界人才强国的短板,亟待培养造就和吸引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完善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制度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城市人才竞争力是城市经济在开放经济和区域竞争条件下依靠内生自组织力量与外部资源整合的关键环节。以2001-2010年为研究时段,首先构建人才竞争力评价模型,然后以全国54个重点城市的人才竞争力评价结果为数据源,构建出城市竞争力变化影响因素分解模型。利用面板数据分析我国城市人才竞争力的变化以及人才各要素对人才竞争力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人才需求和教育培训是我国城市人才竞争力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人才数量、人才质量和人才配置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后着眼于有效培育和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提出了强化“教育质量驱动”与“产业需求牵引”双向战略复合、以培养模式创新提升城市人才质量贡献、以人才体制改革释放城市人才配置潜力和营造良好人才生态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校人才高地具有集聚度高、耦合度高、贡献度高和亲和度高等四个特征。当前,以国家支持福建加快海西建设为契机,以服务海西建设为导向,构建福建高校人才高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从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发展定位、创新体制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等四个方面来构建福建人才高地,为海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国外人才集聚模式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吸引人才、集聚人才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取何种方式来集聚人才是地方经济工作中的重要议题,这涉及人才集聚模式的选择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外人才集聚模式的不同特点,以期能对我国的人才集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