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霞  陈丽媛 《当代经济》2009,(19):86-88
宜昌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五年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一个重要功能--辐射功能,其作用的发挥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本文在分析制约宜昌辐射功能作用发挥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在内、外两方面增强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人才集聚拥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产业集聚过程中,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人才资源过度集聚会产生拥挤,造成人才资源过剩、闲置和产出效益损失,而通过人才个体心理感知的拥挤会降低产业集群人才集聚能力,阻碍产业集群深化发展。从经济学、心理学视角对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拥挤效应及发生机理进行了探讨,就避免人才集聚拥挤、最大化人才资源效益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省域城市旅游竞争力测度与评价——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中艳  罗琼 《经济地理》2015,(4):186-192
从显示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两个角度构建了适合地级城市的旅游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11—2012年期间湖南省14个地级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测度与评价。研究表明,旅游竞争力在城市间的差异性较为明显且总体上并不理想;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资源与区位条件的依赖性比较突出。进一步地,按照一定的评判标准将城市对象分为了4个等级并提出了提升旅游竞争力的相应对策。研究结果可为政府有关部门整合与优化旅游资源、改善城市管理决策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中国3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环境调节作用的差异性新视角研究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的异质性科技创新机制。研究表明,知识溢出在国际人才集聚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关系中承担部分中介作用;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的两个异质性科技创新机制分别为高群组城市文化多样性杠杆机制和低群组城市人力资源总量的低端锁定机制,前者指当且仅当城市发展进入高群组行列时(文化多样性指数值>0.3),文化多样性成为该机制的显著调节因素。后者指当且仅当城市发展处于低群组行列时(人力资源总量指数值<0.03),人力资本总量成为该机制的显著调节因素,其锁定了国际人才集聚的科技创新成效处于低水平阶段。上述研究结论深化和拓展了国际人才集聚研究及其科技创新机制的理论和实践认知。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城市发展科技创新人才重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与开发模式,即:政府支持、高新园区集聚和高校培养开发并重的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及开发模式,为城市科技创新人才的管理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学的建设将在短时间内实现人才集聚,从长期来看有利于促进当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也有利于改善当地人口结构。北京市怀柔区中科院大学的入驻,将促进怀柔区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的战略的实现,有利于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安徽省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集聚科研人才,激发科研人才创新活力,为安徽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增动能。为进一步促进科研人才集聚安徽,本文从科研人才总量和集聚度两个角度,选取区位熵模型,分析安徽省及省内各地市科研人才集聚现状,将安徽省与沪苏浙及其他中部省份进行比较,发现安徽省在科研人才体制机制、省内创新资源分布、区域人才争夺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并围绕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金融只有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高效的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合理调节资源配置,才能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的增长进一步促进金融的发展的双向螺旋状的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金融企业越来越多地集中于某一城市和区域,金融集聚己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普遍存在的现象,金融集群正在成为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国内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多个城市都在竞争金融中心这个桂冠。重庆、成都则瞄准西部区域金融中心,我国许多城市都在力争建立不同层次的金融集聚中心,由于不同地区定位不准确,  相似文献   

9.
10.
高速铁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区域交通网络,推动了区域城市群的发展,对于区域间人才集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梳理了目前高速铁路与人才集聚领域的研究,整理了高铁对人才集聚影响的内在机制,并对现有文献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1.
城市国际人才争夺战由来已久并不断升级,但针对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水平、影响因素和差异化政策供给的研究鲜见。以“国际人才集聚指数-国际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国际人才集聚政策”为研究主线,以中国36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通过构建人力资本“投入-过程-产出”价值链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指数排名分为3个差异显著的层级。其中,第二和第三层级之间无较大差距,但与由北京、上海组成的第一层级相比大幅落后。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分化明显,第一类城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全球城市品牌文化;第二类城市为创新型经济发展;第三类为外资传统工商业企业和产业集聚。对应地,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政策供给围绕外资传统工商业国际人才集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国际人才集聚、多样性和包容性国际人才文化氛围营造存在三大差异化选择。首次构建人力资本“投入-过程-产出”价值链模型,为从机理上深入探索中国各类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模式及提升路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城市国际人才争夺战由来已久并不断升级,但针对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水平、影响因素和差异化政策供给的研究鲜见。以“国际人才集聚指数-国际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国际人才集聚政策”为研究主线,以中国36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通过构建人力资本“投入-过程-产出”价值链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指数排名分为3个差异显著的层级。其中,第二和第三层级之间无较大差距,但与由北京、上海组成的第一层级相比大幅落后。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分化明显,第一类城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全球城市品牌文化;第二类城市为创新型经济发展;第三类为外资传统工商业企业和产业集聚。对应地,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政策供给围绕外资传统工商业国际人才集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国际人才集聚、多样性和包容性国际人才文化氛围营造存在三大差异化选择。首次构建人力资本“投入-过程-产出”价值链模型,为从机理上深入探索中国各类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模式及提升路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孙晶 《经济前沿》2011,(4):153-160
近年来,空间经济学家在空间集聚领域不断放松假设条件和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经验验证和实证研究,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同时也富含许多政策含义,尤其是对城市集聚现象做了大量研究,并为城市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介绍了空间集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相关理论,并借助实证分析手段,分析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性、可行性以及宁镇扬城市群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改良”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首先采用熵权法对我国大陆31个省市2001—2016年的环境污染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其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使用Moran指数和地理集中度指数分析FDI和环境污染的空间分布和地理分布,结果表明:FDI、环境污染在空间分布上均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并且FDI与环境污染有强正相关关系,FDI集聚度高的地区,污染集聚也高。使用空间计量模型(SEM,SLM)进一步分析FDI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发现:FDI集聚与污染集聚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FDI在地理上的集聚对当地或邻近省域环境污染具有负效应,此外,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具有负效应,提升就业者平均教育年限、完善地区基础设施、加强经济对外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5.
16.
人才资源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随着人才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河北省不断加大人才开发力度,人才队伍建设得到新发展。但从现实来看,我省人才整体实力、竞争力与建设沿海强省的要求还很不相配,与沿海发达省份尚存在较大差距,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根本制约因素。因此,加大人才开发力度,激发现有人才活力,提升人才整体实力,是建设沿海强省的必然选择和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乡镇企业空间集聚优越区位的选择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镇企业空间集聚优越区位的选择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钱伯增,陈晓平,程进(杭州大学区域与城市科学系310028)1993年浙江省乡镇企业工业产值占了全省工业产值的60%,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发展和前进中,却存在一些弊病,如:布局过于分散,...  相似文献   

18.
制造业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围绕服务化创新转型,纷纷加大供给侧高端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和实施管理"跟进"。江苏已经积聚了相当数量的创新人才;人才结构具有年轻化和学历层次高等特点;江苏人才政策体系比较完善,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也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人才地区分布不均衡等不利因素。本文分析人才集聚驱动创新的自我增强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内生增长效应。运用《江苏统计年鉴(2015)》等相关统计数据,测度了江苏人才集聚综合引力水平、人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净收益效应、人才集聚作用于区域科技创新的数量机制,提出通过完善人才管理运行机制、促进人才流动和区域平衡、发展和集聚本地产业/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等政策综合运用,发挥创新人才集聚效应,在制造业服务化人才支撑不足的背景下培育业态发展新动能。  相似文献   

19.
20.
人才是经济发展和创新的核心动力,各城市对人才求贤若渴,相继发布人才新政以招贤纳士。从城市硬条件和软因素角度,构建包含经济势能、创新投入和不动产结构的人才集聚影响因素体系,利用中国18个都市圈中心城市2008-2016年的数据,运用熵值法和随机效用模型分析影响人才集聚的因素。结果表明,中心城市经济势能、创新投入和不动产结构与人才集聚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影响程度不同,不动产结构对人才集聚度的影响最大,是经济势能影响的2.23倍,是创新投入的1.64倍;其次是创新投入,其影响是经济势能的1.36倍。且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中心城市不动产结构、创新投入和经济势能每增加一个单位,人才集聚度将分别上升0.42、0.25和0.19个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