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垂直专业化指数测算中国服务业及其内部各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并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中介变量,利用中介效应分析法实证检验全球价值链分工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劳动力工资的传导机制,为落实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中国大部分服务行业而言,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应显著,即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通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来提高自身熟练劳动力工资份额,导致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工资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其中,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熟练劳动力工资份额的正效应最大,对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熟练劳动力工资份额的影响稍弱,对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熟练劳动力工资份额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营商环境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影响,利用行业层面的跨国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营商环境优化对于提升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充分考虑其他影响因素以及开展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二,营商环境优化全球价值链不同参与方式的影响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对前向参与度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对后向参与度的影响作用;第三,在作用机制上,营商环境优化主要通过交易成本下降、技术进步、竞争强化以及价值链迁移等,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产生影响。综上,营商环境优化对全球价值链参与不仅具有“固链”功能,还具有“强链”作用。中国开放发展进入亟待进一步“扎根”全球价值链,并亟待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新阶段,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扩大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和迫切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3.
基于性别技能束和柔性生产的视角,探讨服务业价值链嵌入影响性别工资差距的内在机理,并运用跨国数据实证考察服务业价值链嵌入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及其来源。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深化服务业价值链嵌入有利于显著促进女性相对工资增长,进而缩小性别工资差距;第二,服务业价值链嵌入对不同技能层次劳动者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相比中低技能劳动者,深化服务业价值链嵌入对缩小高技能劳动者性别工资差距的作用更为突出;第三,服务业价值链嵌入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程度因经济体的制度环境而异,其作用在贸易开放度较高和政局较稳定的经济体中更为明显;第四,相比于对特征禀赋差异的改变,服务业价值链嵌入通过减少或消除制度性的隐形歧视因素来缩小性别工资差距的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1992~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以技术变迁的内生偏向性为理论基础,考察了技术进步对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显示,在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内部,技术进步对行业收入增加都有显著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技术差异对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收入的差距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5.
技术进步过程中,新技术淘汰落后技术必然导致行业兴衰,成长中的行业就业和工资扩张,而衰退中的行业则相反,进而影响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文章主要从技术进步角度分析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并针对收入分配现状、技术进步对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的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行业间收入差距加大、企业领导人与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等焦点问题,可将税收增长因素纳入工资指导线制定之中,完善对社会工资增长的宏观调控.并建立"调高扩中保低"的行业工资分配指导机制,完善对不同行业工资分配的中观指导;建立超额累退的工资总额管理制度,完善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微观管理,从而促进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的完善,使我国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真正反映职工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本文引入技术劳动与非技术劳动的替代弹性,以发展中国家为视角构建了外包影响工资差距的理论模型,认为承接生产价值链高端生产环节外包扩大了我国技术劳动与非技术劳动的相对工资差距。在此基础上,对我国21个省份1999—2008年工资差距进行面板数据计量分析,研究表明:承接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外包、R&D投入、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经济发展水平都会影响工资差距;而物质资本投入、FDI等不会扩大工资差距。为了促进产业升级、调整经济结构和缩小工资差距,应该更加重视对技术劳动要素的培育。  相似文献   

8.
中间品进口可以通过利用他国优质资源和技术溢出效应强化自身的资源和技术优势,进而促进本国出口产品质量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一国在全球中间品进口网络中的网络特征(网络集约性和网络广延性)会影响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全球中间品进口网络非均质化使一国的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特征也会对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产生显著影响。以2007—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41个国家为研究样本,构建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矩阵并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结果表明:样本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整体上趋于上升,且各国间的差距趋于缩小,与此同时,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的联系和密度增强,各国的网络集约性和网络广延性总体上也趋于提高;样本国家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集约性和广延性的提高均能显著促进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其中技术进步具有调节效应,进口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会强化其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特征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样本国家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集约性和广延性提高对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的促进效应具有时空异质性,该效应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比“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更强,在“一路”沿线国家比“一带”沿线国家更显著。因此,应继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吸引更多经济体积极参与,并通过整体网络的优化升级和个体网络特征的改善来促进沿线各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同时,要进一步优化中间品贸易的产品结构和空间布局,并加快整体技术进步,以强化和提升中间品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而有效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  相似文献   

9.
我国行业收入差距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但下降幅度较小,行业间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是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测算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结果发现垄断行业比非垄断行业具有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改进。采用203-2012年34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技术进步和行政垄断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行政垄断仍然是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但影响作用较小;技术改进拉大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有利于行业收入差距的缩小。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可以从技术进步和行政垄断两方面入手,引入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垄断是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行业垄断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业收入差距是导致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居民行业工资收入差距现状进行了分析,又利用人均管理费用和管理费用与营业收入比两个指标对行业工资外收入做了定量描述;然后分析了影响居民行业收入差距的行业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费景汉—拉尼斯分解方法,测度了各个行业特征对行业收入差距的贡献度。实证表明,行业垄断程度、外商直接投资比例、成本费用利润率、行业人均利润水平可以解释3/4以上的行业职工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1.
王浩 《西部金融》2021,(2):12-19
随着国际分工的细化深化,越来越多的国家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本文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与社会经济核算表,采用1995-2009牟39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研究了农业前向、后向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一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农业前向参与还是后向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都会促进一国产业结构转型,但后向参与对一国产业结构转...  相似文献   

12.
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的收入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造成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既有制度性因素也有市场因素,对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技术进步进行比较,发现垄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更高,主要是通过技术改进实现的;采用2004~2012年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技术进步和行业垄断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垄断行业的技术改进对工资收入的影响作用更大,行政垄断与技术改进交互作用,垄断行业凭借"行政垄断-资本深化-技术改进"这种粗放式发展路径来提高其工资水平,扩大行业收入差距。因此,引入竞争打破行政垄断,增加对非垄断行业的资本投入,既可以倒逼垄断行业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又能提高非垄断行业技术改进,从而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3.
采用基尼系数、阿鲁瓦利亚指数、库兹涅茨指数和不良指数等衡量收入分配状况的指标,分别分析了近几年贵州省城乡之间、城镇内部、农村内部、行业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分析结果显示,贵州省行业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高度平均,城镇居民内部和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大致合理,而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并呈现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在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国内的产业空间分布格局。通过考察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制造业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以及背后的作用机制,发现城市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显著促进了产业的集聚,而且对资本集聚的促进作用要高于工业产出集聚与就业人员集聚。机制检验表明,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主要通过国内垂直分工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来促进产业空间集聚。进一步分析发现:国内市场的内部开放或者统一大市场的构建也可以促进产业空间集聚,并且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国内市场内部开放程度在促进产业集聚上存在互补效应,但该互补效应主要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产业集聚的作用在金融危机之后由强变弱,而国内市场的内部开放在金融危机前后均对产业集聚具有促进作用,但在金融危机之后变得更强。这意味着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力量在产业集聚过程中开始起主导作用。研究结论为中国当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产业空间的合理布局提供了新的依据,将有利于政府进行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5.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现有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决定因素。然后,基于1998~2005年我国制造业不同行业数据,采用Panel Data实证分析了价值链分工中的利益分配及其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最后得出,价值链分工比规模经济更能提高行业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使一国或某一行业获得更多利益。但是,不同行业在参与价值链分工中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资本密集型行业由于其资产专用性强,使得其在参与价值链分工过程中工业增加值提高的幅度较大。加工贸易作为我国介入全球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方式,应该致力于提高要素资产专用性和优化要素结构,进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增强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上,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会降低运动技能的重要性,强调对认知技能的需求,由于男性和女性拥有不同的技能分布,当技术进步引起不同技能相对价格变化时,性别工资差距也会发生变化。研究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与省级技术进步数据,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分析表明,以研发投入衡量的技术进步有助于缩小性别工资差距。按年份、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水平、单位性质和地区分组的回归结果也得到同样的结论,值得注意的是,技术进步更有助于缩小受教育程度低、职业技能水平低的劳动力的性别工资差距。本文的关键性结论也通过了稳健性检验。  相似文献   

17.
我国加入WTO以后,将会对我市在加速工资决定市场化、加快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进程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也会使行业之间、不同职业群体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这些问题与我国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融合、交织在一起,解决起来需要采取一些新的收入分配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回归的农业工资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模型是指利用调整的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计算行业基尼系数,建立以行业基尼系数的改变量为因变量,以农林牧渔业的平均工资增速与行业整体的平均工资增速差额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反映农林牧渔业行业工资变化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行业基尼系数改变量△Gt与农林牧渔业的平均工资与行业整体的平均工资增速差额dt的回归模型,反映农林牧渔业工资变化对行业收入不平等影响程度,揭示了农林牧渔业行业工资变化是影响行业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调整的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计算行业基尼系数,解决了由于统计口径变化导致的行业基尼系数测算偏差问题,反映了行业收入不平等的实际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我国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现状及其调节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明显,其中垄断行业与其他低收入行业的收入差距尤其显著。垄断行业的高收入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心态平衡,严重损害我国收入分配的公平和政府的形象,更阻碍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从不同行业角度分析城乡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剖析垄断行业高收入的形成原因,从而提出调节垄断性行业过高收入的政策建议,对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将服务业细分行业的数字化水平数据匹配至中国家庭跟踪调查项目的 个人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化对服务业工资差距的影响与异质性冲击.研究发现:数字化技术对服务业工资差距的影响呈现"倒U型"趋势,并且现阶段我国数字化技术对服务业工资差距的影响还未完全度过拐点.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化与服务业工资差距的非线性关系在男性劳动力中更加凸显,在女性劳动力中并不明显;数字化对服务业工资差距的"倒U型"影响更加偏好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在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中暂未显现;相对于国有企业以及外商、港澳台商,数字化与服务业工资差距的"倒U型"关系在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中更加凸显.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数字化主要通过就业效应对服务业工资差距产生"倒U型"影响.研究结论有利于预判数字经济时代下收入分配的变化,实现"十四五"时期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推动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