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就业能力差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制约因素。大学生就业能力应包括基本工作能力、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求职能力四个层次。当前大学生实践能力较差、专业技术能力欠缺、开拓创新能力不足、应聘能力弱。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政府要构建公正、规范、合理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发挥政府公共权力机构的作用,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人事体制;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全方位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时代进入到了大众化时代,相应地,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有主、客观两方面的成因。促进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应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扶持中小企业,完善人才市场中介;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加强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的择业技能,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大学生从自我做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成为高等教育、尤其是地方高校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围绕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及培养方法与途径调整的就业导向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工作的能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包括政府要转变职能,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服务;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大学生要进一步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构建学习型社会成为提高人们综合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当前社会就业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是专业与就业不对口问题。因此,大学生做好自我导向学习,提升自我就业竞争力,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一步。本文在此背景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采访等方式,以北京市属高校为例,对大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发展状况进行实证探究,对其自我导向学习中所遇见的障碍和限制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分析,从而为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苏琼 《投资与合作》2022,(8):199-201
受2020年公共卫生事件及国际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市场出现了较大变化,许多企业积极转型和升级,缩减了传统工作岗位的数量,社会就业难度加大,就业竞争激烈。再加上我国积极实行教育体制改革,鼓励高校扩招,进一步导致大学生毕业人数持续增多,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就业形势严峻。在此背景下,文章基于创新创业视角,探讨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创新创业模式存在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不健全、大学生创业环境较差、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等问题,最后提出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如充分发挥政府有关部门的作用,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等,以期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的普及提升了我国劳动力素质,随之而来的还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当前就业市场中大学生的就业难点聚焦在人职不匹配问题上,是一种结构性就业难题,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大多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出现方向性偏差。党和政府根据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优化,以培养具有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运而生。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统筹规划人才培养工作时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充分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明确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长发展平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8.
耿玮 《投资与合作》2022,(8):202-204
市场营销专业学习内容广泛,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就业前景好,岗位选择多。但从目前社会应届生的就业趋势看,市场营销专业就业形势严峻,供求结构失衡。文章以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就业现状,指出存在的高校培养模式落后、学生缺乏实践能力、高校对国家政策解读不透彻、学生专业素养有限、师资水平较低、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之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如合理规划学生职业生涯、增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加强营销伦理教育等,以期加强高校人才输出,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经历了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三个阶段。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背景下,如何解决扩招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国各级政府和高等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以河南省为例,大学生就业保障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学校、社会、政府联合行动,以高校就业指导、社会就业服务和大学生就业保障政策为主要内容,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在河南省高校毕业生中占有很大份额,他们的就业呈现出与普通本科高校不同的特点。目前,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存在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有社会对高职高专学历认同度不高,高职高专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经验不足、择业观念存在问题等原因。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生、社会和企业共同努力。学校应积极改革学生培养模式,学生应更新就业观念、提高能力,社会和企业应为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就业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学生就业率呈现出进一步下降的趋势.本文旨在探究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制约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强调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政府、高校、企业的责任,试图探索构建大学生就业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王爽 《中国外资》2011,(22):200-200
高校学生档案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真实记录,是大学生就业及各级组织、选拔、任用、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分析高校学生档案中的问题,提出做好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中国梦"的实现和建设都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中国梦"是链接高校和社会的最重要精神力量。当今大学生尤其是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必须进行理想信念的引领,又要求高校当下就业社会形势有精准的把握和判断,引导学生在就业思路、就业方向等多个方面实现合理转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伴随高校扩招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暴露出现行教育体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大学生就业制度与市场经济要求尚存在不适应或脱节的问题。一些研究者也敏锐地提出了过度教育问题。新时期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呢?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生档案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真实记录,是大学生就业及各级组织、选拔、任用、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分析高校学生档案中的问题,提出做好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彭万 《云南金融》2012,(6X):167-167
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是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和市场环境下的新要求。本文阐释了人力资源教学改革必须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为前提,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教学是就业之本,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的有力推手,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在社会各方努力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就业大环境,提供各种就业途径的同时,应该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剖析和反思。国有高校的体制内角色导致高校动力机制的缺乏,面向社会和学生办学,大力加强就业服务,积极探索一条高校办学与就业的新路。  相似文献   

18.
彭万 《时代金融》2012,(18):167
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是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和市场环境下的新要求。本文阐释了人力资源教学改革必须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为前提,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教学是就业之本,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的有力推手,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金融产品营销课程是金融专业比较务实的一门核心课程,在构建高等社会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教育背景下,高校的金融产品营销课程要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学生特点等因素进行改革。要做到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金融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通过案例演示、项目制团队实战等活动项目来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并发展职业能力。因此必须结合金融产品营销实务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变革传统教学思路与方法,以使高校学生真正获得应用型实践技能。本文将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和考核方式及标准上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顺利就业是大学生求学的基本目标。学生的就业状况一方面反映着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适应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着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课程设置及内容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学生顺利就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