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分析农户主观认知对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并揭示这种影响的形成机制,从而提出推动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依据计划行为理论框架,可将农户的认知显化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方面,他们共同影响了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2)农户土地流转行为是综合了流转意愿与事实行为的概念,可分为流转与非流转行为两大类;(3)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类外援潜变量会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行为态度的影响程度最强;(4)在三类外援潜变量的可观测变量中,就业情况、经济收入、亲友支持、已流转者示范效应、政策扶持、流转难度是农户参与流转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发挥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现阶段农户主要依据经济利益、关系亲密社会成员的态度和交易成本来判段是否参与土地流转,推动土地流转应尊重农户的认知重点。  相似文献   

2.
基于农地产权制度视角的农户农业面源污染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产权制度是诱发农户面源污染行为的重要制度根源。农地所有权主体虚位导致环境管理机构缺失,无法有效规范和监管农业面源污染行为;农地承包经营权不稳定诱发农户短期行为;土地零碎化使统一环境行为无法实施;农地流转制度不完善使农户丧失土地投入的积极性,导致土地粗放经营。因此,应该重构农地所有权主体,成立专门组织对农户生产行为进行管束;稳定农地承包经营制度,激发农户对土地进行投入和养护的积极性,规制短期行为;完善农地流转制度,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统一环境行为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经济分析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经济理论方面分析了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并对近年来我国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与外出务工收益进行对比分析,剖析影响我国特殊国情下农民撂荒耕地行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因素.认为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对农户撂荒耕地现象的影响要远大于自然因素的影响,所以从土地利用制度、政府宏观战略调控和经济方面提出解决我国农户耕地撂荒问题的主要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依据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与可持续生计理论,探讨农户社会阶层与土地流转行为之间的整体性关系与多维度关系,以丰富既有的土地流转行为研究,为农户社会分层背景下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政策启示。研究方法: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户内部的社会阶层不断动态调整,社会分层现象愈发凸显。(2)农户社会阶层对土地流转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3)农户财富资本而非声望资本正向影响土地流转行为,且财富资本的影响远高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研究结论:农户社会阶层尤其是财富资本的提升有助于土地流转行为的发生,这对于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户的经济行为。提出我国农户现阶段经济行为的每一个特点,都是农户在收入稳定和收入增长这双重目标的支配下,对其所受到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环境刺激作出的理性选择。在评析农户的这种理性选择是否合理时,指出评析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从短期农户的角度看是合理的;从长远、宏观看,将对农业产生不利影响。要消除这一不利影响,应彻底改善农户内部条件约束,优化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6.
农户向家庭农场流转土地的续约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农地流转期限普遍较短、流转合同不规范、合同违约率高等问题导致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不稳定,严重抑制了家庭农场主对流入土地的长期投入。因此,如何引导农户向家庭农场长期稳定地流转土地,成为推动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湖南省498家农户土地流转数据,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农户向家庭农场流转土地的续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农户向家庭农场流转土地的续约意愿模型中,行为态度是主要影响因素,主观行为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也是重要影响因素;②在农户行为态度方面,农户对土地流转预期收益越有信心,或农户对家庭农场上一轮土地流转行为越满意,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的行为态度越能促进农户土地流转续约意愿的形成;③在主观行为规范方面,当农户感知到来自周围的人特别是亲人对农户续约的支持态度越强烈,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主观行为规范越能促进农户土地流转续约意愿的形成;④在知觉行为控制方面,农户对农户禀赋和环境禀赋两方面的感知会影响农户土地流转续约意愿的形成,其中户主工作性质和上一轮流转期限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以河南省传统农区为例,利用获取农户数据,定量评价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方法:参与式农户调查与评估方法(PRA)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CA)。研究结果:(1)研究区域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能源消耗、温室效应、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0.0598,0.0561,1.2530,0.3420,农户土地利用中富营养化和环境酸化对环境影响最大;(2)不同环境影响类型的来源也差异较大,温室气体的排放和能源消耗主要产生于农资生产阶段,富营养化和环境酸化主要来自于种植阶段化肥施用。研究结论:研究尝试从农业生产最基本单位农户体系着手,采用PRA方法获取农户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农户土地利用的LCA评价,测度农户土地利用的环境效应,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8.
农户土地流转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的用地紧张问题,加快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也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土地闲置、搁荒等问题,可以确保土地的应用效率,完善土地利用结构,也保障了农户的收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深入研究,阐述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并分析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背景以及流转需要依据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生计经济行为,即行为手段和目标合于“人的生存”意义上的行为生计经济,是我国农民最普遍的行为模式。本文依据对湖南桃源县较长时间的实地调查,从农户土地经营,农户劳力分工、农户家计收支等农户生计的基本层面,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剖析,从而再现了一个样本地区基本行为主体“农户”的生计经济行为总貌和特征。  相似文献   

10.
深入探讨农区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的影响机理,是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文章结合山东省禹城市与桓台县7个城郊型回迁社区、新型农村社区、传统型村庄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资料,应用可行能力分析方法,从生态、社会及经济等3个维度构建了农户行为响应评价体系,分析了典型平原农区农户对土地非农化的行为响应特征,揭示了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的微观影响机理。研究表明:(1)土地非农化是城乡土地要素流动与空间重构的过程,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包括由城镇征地、村庄扩展与农村社区化产生的直接影响与城镇辐射的间接影响,提升或降低了农户行为主体的生态、社会及经济福利;(2)不同类型村庄对土地非农化直接影响的行为响应各不相同,其中,城镇征地对城郊型社区的影响最为剧烈,导致农户经济、生态福利的提升及社会福利的下降,传统型村庄受村庄扩展影响深远,降低了农户生态福利,新型农村社区具有较高的居住效用,有效提升了农户生态福利;(3)传统型村庄受土地非农化间接影响较强,经济福利得以显著提升,经济发达镇域辐射效应有效提升了新型农村社区农户的生态、经济及社会福利;(4)农户资源禀赋不同导致农户对土地非农化的行为响应存在差异;(5)适度推进城乡用地增减挂工程,调控城乡土地要素的合理流动。最后,该文提出了不同类型村庄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与调控路径。  相似文献   

11.
农户分化是近年来农村社会出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不同分化类型农户由于所处的外部环境、经济收入的不同,使得其土地流转行为产生差异。本研究利用辽宁省铁岭市实地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在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分化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分化类型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存在差异,非农户和Ⅱ兼农户转出土地的可能性较大,而专业农户和Ⅰ兼农户转入土地的可能性较大。基于上述研究结论,针对不同分化类型农户提出了加快土地流转的建议措施,以期为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助力全面脱贫攻坚、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农户可持续发展的亲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而个人价值观则是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文章将这种价值观划分为利己主义和生态主义两种情形,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利用山西省安泽县300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构建农户个人价值观对其亲环境行为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而借助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不同价值观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作用机制,并运用多群组SEM调节效应模型识别了性别差异对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可能存在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个人价值观是强化农户亲环境行为的重要驱动因素,具体来看,利己主义价值观对亲环境行为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186,生态主义价值观对亲环境行为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241,且两者的p值均小于0.050。(2)除直接作用外,个人价值观还通过"个人价值观→农户意愿→亲环境行为"这一间接路径来影响农户的亲环境行为,且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即农户意愿在个人价值观和亲环境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3)男性较之于女性更易于强化利己主义价值观和生态主义价值观对其亲环境行为的正向促进作用。基于实证结果,文章提出要加大环保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提高农户亲环境行为的认知及意愿;要进一步完善对农户的亲环境行为的监管体系来加强对农户的约束,同时也应给予一定的补贴来提高农户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实证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总结梳理我国七大地理区域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实证研究及相关对策,分析全国范围内的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以期为我国农户土地流转的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基于CNKI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库,回顾2000~2016年农户土地流转行为文献,采用文献综述法梳理我国七大地理区域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实证研究及相关对策,分析不同区域的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结果]2000~2016年关于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文献数量总体在逐年增加,文献中关键词出现较多的是土地流转、农户、影响因素、农地流转、Logistic模型和农户行为等。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的是Logistic回归模型、Probit回归检验模型、Heckman两阶段行为选择决策模型和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等4种。不同区域的土地流转总面积、农户转入和转出土地面积、农户土地流转形式、流转对象、流转合同和流转期限等都存在差异。众多研究者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地流转农户行为和现状的差异,提出了不同的对策建议。[结论]国内对于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研究文献总数相对较少,研究热点主要涉及土地流转、农户、影响因素、农地流转、Logistic模型和农户行为等。研究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方法渐趋多样化。不同区域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略有差异,所提对策建议也相对存在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福建省和黑龙江省的农户调查样本数据,通过建立土地租佃行为的经济计量模型,从微观层面定量分析了影响农户土地租佃行为的各种因素。计量结果表明,农户土地租佃行为受到户主年龄、户主是否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家庭劳动力人数、人均纯收入、非农收入比重、农户是否饲养役畜、交易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探究土地经营权流转中农户羊群行为的产生机理与经验证据,为促进土地经营权顺利流转提供参考。通过构建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决策树模型,本文解析了农户羊群行为的产生机理,提出了羊群行为形成条件的研究假说,并通过浙江省嘉兴市的调查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①当搜寻、解读和利用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信息的成本过高,却能够从社会网络信息中获取足够的土地经营权流转信念时,农户仍具有高程度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意愿,表现出羊群行为。②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的落实可通过"示范效应"来实现。③土地经营权流转可通过建立与完善信息传播渠道与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  相似文献   

16.
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户作为土地流转的主要参与人,其意愿与决策是土地流转的主要依据,因此,研究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户行为的影响因素对解决农地流转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江苏省典型地区的农户调查数据,在农地流转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农地流转行为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与产权状况、参与主体状况;其中,人均承包地面积、人均非农收入、家庭农业人口数和受教育程度是主要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前景理论为视角,通过分析农民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过程,强调农民所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能使农民的诸多土地流转决策行为得到合理的解释。研究发现,受不确定性的影响,农户是否参与流转以及选择怎样的路径实现流转,都是特定环境下所做出的主观决策。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从土地细碎化的现实情景出发,基于2021年江西省“百村千户”调查数据,分析土地细碎化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机理,并探讨生计策略的中介效应及要素禀赋的调节效应。研究方法:OLS,门槛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细碎化总体上抑制农户绿色生产行为采纳,但不同细碎化程度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表现为土地细碎化程度的门槛效应,并与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基本呈倒U型关系。随着土地细碎化程度的提高,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先上升后下降。(2)土地细碎化通过影响农户的生计策略作用于其绿色生产行为选择。(3)要素禀赋正向调节土地细碎化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4)土地细碎化对农户不同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性。研究结论:土地细碎化并非简单地抑制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在有序推进土地细碎化治理工作的同时,应整合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农户绿色生产行为采纳的禀赋约束,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罗山县和江苏省海门市进行的农户调查,比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农户的土地经营行为,并采用交叉分析方法(cross tabulate)分析农户土地经营行为的特点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而从农户个体土地经营行为的角度探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重新审视土地对农户个体、农村以及全社会的作用,结合研究结论给出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户经济行为调控与贫困地区生态农业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居住地自然条件思劣生态环境较差的贫困地区而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不失为一条实现生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贫困地区农户经济行为目标的双重、生态农业发展与农户经济行为目标的矛盾性以及影响农户经济行为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户缺乏发展生态农业的内在动力。因此,当务之急是强化农户经济行为目标,通过发展农村教育、构筑适应贫困地区农村的金融支撑体系、创新土地产权制度,以优化农户经济行为,为实现贫困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