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面临的新形势,福建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使人才问题日益突显。福建省要保持经济增长9%左右的速度,对相关人才提出了更大更高的渴求。为实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无论是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加快产业齐聚,培育产业集群,还是福建生态省建设,首先都要有人才支撑。如何根据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的要求,做好福建省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构筑以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为导向的人才高地,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提供人才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撑,是福建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开放潮》2004,(10)
年初,福建省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着眼于福建的区位特点和对台优势,力求建立更紧密的海峡两岸经济关系,进而构建环海峡经济区。  相似文献   

3.
袁利勇 《老区建设》2008,(24):12-13
2004年1月,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在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发展福建经济的新战略。本文以历届福建省委、省政府在不同发展阶段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为主线,阐述了与福建乃至全国的改革开发历程相联系的福建省发展战略的演进过程。通过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历史考察,可以从发展角度了解福建改革开发的发展历程,对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港口是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战略资源1.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是福建对外开放、面向海洋的新高度福建处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中间地带,与台湾隔海相望,具有联接港澳台和两个三角洲的区位优势、地缘优势。福建省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立足祖国统一大局,提出的  相似文献   

5.
推进闽台经济合作增强“海西”建设实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益华 《开放潮》2005,(2):82-83
2004年初,卢展工书记即在省“两会”上正式提出“努力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发展新目标。福建地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东临台湾海峡,具有独特的区位特点和对台优势。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福建要建设对外开放、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强闽台两岸经济合作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建设文化强省目标的提出,意义重大。它凸现了文化建设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战略地位,对振奋福建省人民的精神,提高福建省人民的素质,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但从现实看。福建省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容乐观,在文化各个产业领域内,能占有突出位置并有号召力的不多。要实现目标,任重道远, 要下真功夫,做到“六动真”。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发展是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障,泉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龙头和中心城市之一,承担着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两份重要文件的出台为背景,从区域协调、产业升级、消费生产衔接,以及市场机制和政府耦合关系等多维协调性角度提出了建设和发展泉州循环经济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8.
俞金树 《开放潮》2006,(1):10-10
建设文化强省目标的提出,意义重大。它凸现了文化建设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战略地位,对振奋福建省人民的精神,提高福建省人民的素质,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但从现实看,福建省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容乐观,在文化各个产业领域内,能占有突出位置并有号召力的不多。要实现目标,任重道远,要下真功夫,做到“六动真”。  相似文献   

9.
更好地利用重要战略机遇,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加快福建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开局良好,成绩彰显。但在贯彻实施省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和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中,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深化和突破。福建省经济学会与本刊联手编辑《深层次考量“海西”建设》,组织发表全省经济学界一批专家、学者关于“海西”建设有关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引起人们对开创“海西”建设新局面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加快培育福建产业集群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宜新 《开放潮》2005,(8):22-24
2004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同年8月,省委七届七次全会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出全面部署,加快产业集聚和培育产业集群被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六大措施之一而提出。培育福建产业集群问题引起了全省上下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1.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是在福建省原有发展战略,尤其是在海峡西岸繁荣带战略基础上提出的,它既是原有战略的继续,又是原有战略的升华。一年多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和宏伟蓝图,已在全省上下形成广泛的共识,成为凝聚全省人民,集聚发展要素,形成全方位合力的重大举措。纵观其成果,尤以闽台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新突破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12.
林永健 《开放潮》2004,(10):22-23
福建省委七届七次全会后不久,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又在庄严的福建会堂召开,给榕城的九月增添了热烈的气氛。会议强调要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切实把人才工作摆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战略位置。  相似文献   

13.
叶继革 《开放潮》2005,(8):36-37
按照全省新一轮发展的整体思路,三明市摆脱观念束缚,跳出三明谋划三明、发展三明,特别是注意发挥独特的区位条件、生态环境、产业基础、人文优势的潜能,明确了到2017年提前三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崛起的奋斗目标,确立了工业立市、生态兴市、科教强市的发展战略,逐步把三明市建成福建省的经济发展腹地、重要工业基地、绿色产业高地和生态旅游胜地,加快观念、战略、产业、市场、交通“五个对接”,实现思想解放、区域合作、结构调整、资源配置、发展空间”五个突破”,形成三明对接、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的整体思路,主动融入、全面对接,凸显特色、加快崛起,力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有更大作为。  相似文献   

14.
陈少勇 《开放潮》2004,(7):56-58
福建省委、首政府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把福建发展放到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去考虑,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分,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宽广思路和坚定决心。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切合福建实际,体现发展要求,符合党心民心,是对  相似文献   

15.
陈明森  林红 《开放潮》2005,(8):7-10
更好地利用重要战略机遇,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加快福建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开局良好,成绩彰显。但在贯彻实施省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和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中,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深化和突破。福建省经济学会与本刊联手编辑《深层次考量“海西”建设》,组织发表全省经济学界一批专家、学者关于“海西”建设有关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引起人们对开创“海西”建设新局面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目前,福建省正在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制造业应当挑大梁.文章分析了福建发展制造业的优势条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打造海峡西岸制造业基地的几个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7.
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域域产权交易市场是推进福建省区域资本市场建设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产权交易市场基础理论,结合我国及福建省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探讨了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域域产权交易市场的必要性与需求,从战略角度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域域产权交易市场的构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的经济区,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启动和推进,无疑将加速福建的繁荣与发展,推进福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协作,并产生和发挥重大的经济社会效应.然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尤其是作为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面临众多的困难和挑战.加快对海西经济区的建设,必须加强海西现代化经济区基础设施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2004年,在福建省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福建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努力创新发展举措,增强发展合力,突破发展困难,拓展发展空间,推动外经贸取得了稳定快速增长的良好业绩,为福建国民经济增长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涂娓珠 《开放潮》2004,(7):61-62
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快福建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机遇,以建设生态经济强县为目标,立足比较优势,着力培育产业集群,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