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中国国民储蓄总额将接近5万亿美元,而美国国民储蓄总额仅为3万亿美元。倘若中国按计划开放资本账户,允许外国人到中国投资,也允许中国人到境外投资,以中国储蓄规模之高,必定将重塑全球金融格局。做得好,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将带来巨大变革。做得不好,可能撼动原本脆弱的全球金融体系的根基。  相似文献   

2.
内外资双溢出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利用外资的成就举世瞩目,诸多问题也不容忽视,内外资“双溢出现象”即为其一。本文从深层次上审视了这种现象深刻的现实根源,并依据“三缺口模型”,从完善储蓄-投资的转化机制、弥补技术缺口、引导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合理引资三方面提出解决该问题、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居民储蓄与投资选择:金融资产发展的含义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对我国银行储蓄高企的原因进行探讨,认为单纯从消费角度解释与消化居民银行储蓄是不适当的,化解高储蓄的另一有效方式在于发展准储蓄替代产品、拓展金融投资渠道。金融资产的不确定性增强了储蓄的价值,银行储蓄高企与居民直接投资所受的约束密切相关。我国现阶段低风险资产的缺乏,以及风险资产的广度和深度难以配比居民的投资选择,产生强制性银行储蓄,是现在储蓄高企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反思传统的投融资方式,大力培育储蓄替代型金融资产.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较高的储蓄率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的问题。普遍认为,长期持续的高储蓄率是引发经济运行中高投资和低消费的主要原因。在国民收入既定的前提下,储蓄和消费为此消彼长的关系。当前,如何有效降低国民储蓄水平,  相似文献   

5.
李变花 《经济界》2001,(3):70-73
一、各国储蓄保险制度比较 1.组织形式、管理形式与参加原则。由于各国金融体制、经济体制以及历史条件不同,其组织形式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政府出资建立,以监管为主要目标。如加拿大、丹麦、爱尔兰、葡萄牙、瑞典、英国及美国的储蓄保险公司,与央行共同组成联合金融监管体系。第二,由政府同银行界共同建立的储蓄保险机构。如比利时。希腊、荷兰、西班牙和日本。第三,在政府的要求与支持下。由银行同业建立的储蓄保险基金,属于行业自律性质的机构。如法国、芬兰、奥地利、德国。意大利、卢森堡及瑞士。 各国储蓄保险机构的管理形…  相似文献   

6.
廖婷 《中外企业家》2009,(18):174-175
当前中国经济呈现的特征是"高储蓄、高投资、双顺差",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长期持续,在经济增长初期,经济增长有赖于储蓄的增长,但随着我国经济已进入买方市场,高储蓄率只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而在储蓄、投资双高的局面下,存在投资效率低下,储蓄不能转化为有效投资的问题,这是我国经济中存在的重大问题。通过对我国储蓄和投资内在结构的分析,对我国投资与储蓄结构,以及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讨论,并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阻碍我国金融机构效率提高的原因 自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国内储蓄总额迅速上升,到2006年储蓄总额已达335459亿元,但是高储蓄并未转化为高投资,投资增长远低于储蓄增长。不但如此,1994年以来,我国大部分时期都出现投资不足.并且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这说明我国金融机构效率低下。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运用一个简单的AK模型的分析,从资本市场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功能角度,通过对我国资本市场各结构变量与经济增长的分析,得出我国资本市场对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实现功能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间接融资在我国当下仍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在我国金融政策的发展中要在逐步完善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制度的同时,加大对间接融资制度完善的探索与引导,尤其鼓励和支持民间融资逐步倾向于实体投资领域,发挥其对大量中小储蓄的转化功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发展方式的转变,保障实体经济的有效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储蓄的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国民储蓄率的决定机制,推导出国民储蓄率的生产性因素分解公式,并从生产方面解释了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研究表明,国民储蓄率由消费者决定的储蓄供给与生产者决定的储蓄需求两者间的均衡关系决定,研究中国储蓄之谜需要考虑生产者行为的因素;人均资本水平、劳动力数量及资本折旧的变动是影响国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国民储蓄率的决定具有内生性,其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人口结构是导致中国长期存在高储蓄率现象的一个关键的客观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 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日前在“北京CBD国际金融论坛”上表示,中国应继续坚持市场经济,中国金融业应继续坚持创新,促成储蓄向投资和消费转化。为使中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继续健康、稳健的发展,必须很好地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首先要处理好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关系。其次,要处理好储蓄、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高投资支持了,中国经济发展,但现在高出口遇到挑战,高储蓄应向投资和消费转变。此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