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私有财产权是一项维持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权利,它是公民一切其他权利的基础。2004年我国第一次在宪法修正案中规定了私有财产的有关条款,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是,我国在对公民私有财产保护方面还并非尽善尽美,因此应当进一步对公民财产权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
2004年的宪法修改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修正案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借助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条进行分析,从交易成本、经济效率、社会成本等方面进行权衡,修正案保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有利于激励个人,同时推动经济的发展,修正案对公共财产和私有财产的不平等保护,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公共财产。但是宪法修正案只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将产生大量的交易成本,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对宪法修正案进行再完善。  相似文献   

3.
私有财产入宪具有深厚的法理基础和巨大的宪政价值。中国新宪法在总纲中通过确立私有财产的地位、扩大私有财产的范围以及建立私有财产限制的救济制度,完善了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制度。在宪法的实施中,尚存在宪法的司法化与解释、权利分配与私有财产的尊重以及私有财产限制中的程序正义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认为财产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私有财产的生成及其法律保护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他通过对物权、债权等具体权利形态的详细分析释解私有财产关系。今天重温马克思关于私有财产的法律保护的思想,对于深刻领会和践行我国的宪法修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     
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2003年12月22日提交给人大常委会讨论。建议提出了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把保护私有财产写入中国宪法将给予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同等地位,它的象征意义重大,表明中国对市场经济做法的承诺,它也应有助于扶持私营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海川 《商》2012,(11):93-93
本文从宪法中的公民私有财产权保护角度出发,对现实中面对种种侵犯公民私有财产权的行为却不能予以保护的宪法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以期对如何真正落实宪法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茅于轼 《商界名家》2003,(10):27-27
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不少委员就纷纷建议应该“修改宪法、明确保护私有财产”,此后“私有财产”人宪就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在我看来,中国是到了需要修改宪法,完善宪法,以保障大多数人民群众私有财产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8.
《商》2015,(10):231-232
拆迁过程中公民为保护其合法私有财产权而与行政执法机关产生摩擦的情况早已司空见惯了,这不应仅仅被看作"民与官"的矛盾,其后面更深层次的则是我国宪法统领下的法律体系在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权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公民私有财产权利的宪法保护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和探讨,并针对目前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高票通过了现行宪法第四个修正案,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确立了个体私营经济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私有财产的法律地位。以国家根本大法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最高的法律保护。回顾我国现行宪法先后通过的几个修正案,可以发现,其对个体私营经济生存和发展的保护力度逐次加大。1988年第一个修正案确立了私营经济在我国的法律地位。1993年第二个宪法修正案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宪法地位,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1999年第三个宪法修正案肯定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  相似文献   

10.
基本人权原则是世界各国宪法所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宪法通过规定基本权利来确认基本人权原则。基本权利是由宪法规定的、在权利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构成普通法律权利的基础。我国历部宪法对基本权利的规定各有其特点以及具体内容方面的缺陷,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研究我国宪法对基本人权原则具体内容的确认过程,对今后进一步完善基本人权立法、落实基本人权保障制度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2004年3月148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表达了国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尊重,标志着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巨大进步.不仅对中国的民营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道德伦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把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的过程可谓是漫漫长路……  相似文献   

12.
十届二次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和“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写进了宪法。对此,社会各届欢欣鼓舞,国内外舆论评价积极。但是近来有些说法值得注意:一说“私产入宪”有钱人受益,与普通百姓无干;一说“私产入宪”会使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逆转。确实,对于宪法保护私有财产的问题,入宪前,个体私营企业家们呼吁最积极,入宪后他们又表现得最高兴。这是因为,改革开放20多年来,虽然我国的个体私营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家们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是…  相似文献   

13.
《北京工商》2003,(1):62-62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日前指出,全国人大正在讨论制定“护权法”,这实际是一部保护私有财权的法律。目前,宪法及其他法律条文中,并没有保护私有财产的明确  相似文献   

14.
《商》2015,(37)
<正>平等、秩序、自由是现代法的基本价值。而现代法最讲究的是"人人平等",平等权作为人权的表现形式之一,可以说,人权是现代法的基本价值。2004年,我国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修正案,这是我国第一次将人权明确载入宪法中,这不仅在宪法学界和人权理论界是一次重大的事件,而且对于我国的人权的实践发展也具有的重大的意义。尊重和保障人权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明显标志,是现代法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现代法区别于传统法的基本标志。在传统法中,基本没有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从我国对公民财产权宪法保障的历史入手,遵循从理论到现实,从制度到实践的研究思路,着重从“宪法实施”视角对保护私有财产的规范进行分解,强调宪法规范的遵守和适用。  相似文献   

16.
《商》2015,(32)
强拆现象的本质无疑是对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侵犯,对此,作为我国根本法的宪法在其第十三条中对私有财产权进行了明确性的保护规定,但与此同时,该条又对私人财产权进行了一定限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宪法又为强拆现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本文依据宪法学理论对当下层出不穷的强拆事件进行分析,从而梳理出强拆事件中财产权的宪法保护发展轨迹,以便为现实生活中强拆现象所带来的侵权和维权的困扰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王思懿 《商》2012,(11):113-113
私有财产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阐述财产归属的概念,是商品生产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社会交往的必然形式。民法中的权利本位同私有财产权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相似性,私有财产权所表现的是人性论基础,体现出人们所固有的自私心理;而民法中的权利本位所体现的是在市场经济社会的前提下,社会制度鼓励人们存在这种私心,是对个体的认可。民法的核心体现在对人的自由的保障,而自由的基础就是对私有财产的拥有。而民法的经济功能恰恰是对私有财产权的诠释,同时也孕育着效率与秩序。以此,私有财产权与民法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这也正是本文所要论述的私有财产与民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的知情权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知情权又称了解权、知悉权,是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依法享有的知悉、获取、了解与法律赋予该主体权利相关的各种信息的自由和权利。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同时也是一项基本的宪法权利,是宪政的体现,而在我国,宪法中却未规定知情权,宪法对知情权的缺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此,知情权入宪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未来的立法工作应当对知情权入宪重点考量。  相似文献   

19.
我国侦查制度历来偏重于打击犯罪而忽视人权保障,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为刑事诉讼领域加强人权保障提供了依据和要求。文章以“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原则对现行侦查制度的缺陷及侦查制度的改革进行了探索,希望通过具体制度的完善来促进、强化侦查制度整体的人权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20.
劳动权经常被错误的认为仅仅是被认可的宪法基本权利或人权的具体规范之一,但由于其主体利益需求的多样性以及权利实现上义务对应的多元化都决定了劳动权属性及其内容构造上的多样性、复杂性,它是一个复杂的规范体系,而不是单一的法律概念,它反映了一系列的权利规定,在内容构成上形成一个“权利群”,具体包括就业权、报酬权、集体行动权、职业培训权、休息权,职业安全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