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的愈加频繁迅速,流向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越来越多,而FDI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发动机的作用。东道国吸引FDI流入的因素有很多,如资源优势、宽松稳定的社会环境等。采用中国1983-2006年的Panel Data数据,在计量方法上采用的是加入虚拟变量的普通最小二乘法并结合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FDI累计投资额、市场规模及制度因素促进了FDI的流入,而人力资本、市场开放度对FDI的流入无积极影响。并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的分析模型,对1999—2004年我国西部各省份FDI吸引能力的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其中的制约因素,并据此提出了具体的解决途径。实证分析得出两个结论:首先,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对FDI的吸引力相当显著,其中,劳动力成本是吸引FDI的主要原因,自然资源优势对FDI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其次,西部地区吸引FDI的基数整体水平较低,且存在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3.
东盟与中国都把FDI作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两国在吸引FDI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章引入FDI增长率、FDI全球占有率和FDI供给弹性、FDI主来源地构成率等四个指标对中国和东盟吸引FDI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了竞争力变动背后实质上是自身区位优势的变动,为中国目前的外资政策导向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FDI区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对外商投资有着其特有的吸引力,国内外学者对这一现象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首次利用主分量方法处理难于以单独指标反映的因素:教育、基础设施,全面地反映了这两方面对FDI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优惠政策、居民消费、居民储蓄、基础设施对FDI的促进作用以及FDI的强的自增长效应;对结论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并做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邹洁 《经济论坛》2014,(12):158-162
影响一地区FDI规模的因素很多,本文运用SPSS的主成分分析法,对2002~2012年影响FDI的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每10万人口高等教育人数等10个因素的均值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市场规模、运营环境和投资成本3个主成分,在此基础上获得2002~2012年的3个主成分的面板数据,探索主成分与FDI之间的潜在关系。结论表明,对FDI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货运量及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而每10万人口高等教育人数对FDI的贡献则最小。  相似文献   

6.
对外直接投资(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就是一国对另一国直接投资,是指跨国公司在另一国创办或扩张其子公司的投资形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一直处于上升时期,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为了更好地吸引外国公司对我国的投资,抑或是鼓励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应该深入分析研究投资环境对跨国公司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包括两个方面:微观影响因素与宏观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背景下FDI的变化及启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FDI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冲击,国外来华投资显现大幅缩水,从而对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文章探讨了全球FDI及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了外国来华投资的区位优势,并揭示了国外来华投资的变化及启示。  相似文献   

8.
基于波特菱形分析中部吸引FDI的优势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在简单介绍了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之后,运用该理论结合中部的实际情况对构成该地区竞争优势的四大要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前文的论述提出了一些构建优势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区域FDI流入比较及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优势理论和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运用于分析FDI在我国8大经济区域流入和分布的特点及差异.探讨了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差异及扩散趋势的决定因素,进而展望了其区位特征的演变趋势及前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外商投资迈入新阶段的背景下,依据各大经济区域的实际特点,提出适应于这个大背景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韩刚 《经济论坛》2006,(5):13-14
一、产业集聚和技术缺口产业集聚是指在地理上一些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的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相关的机构等在某一地域、某一产业的集中,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一种状况。在产业集聚区内,对于处于同一条供应链上的企业来说,下游产业的厂商如果坐落在已经有相当多的上游产业厂商所在地,由于中间投入品易于获取,其成本就会较低,尤其是对于处于价值链中游的制造企业而言,在连续的交易过程中更是减少了交易成本。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来减少分散布局所要增加的额外投资,通过产业的空间集聚实现同类企业整体规模增大产生的外…  相似文献   

11.
云南是连接东南亚与亚洲腹地的枢纽和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加之云南资源丰富。因此在省内许多人认为云南在吸引FDI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应该有很好的成绩和前景。但云南的形势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2.
刘琳  卫梦星 《经济师》2009,(3):40-41
文章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了2002—2007年中国各省市的FDI区位选择因素,探讨了市场规模、效率工资、人力资本、技术水平、基础设施等变量对FDI选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东部省市,人力资本、技术水平、集聚经济效应对FDI的流入有明显的正向影响,效率工资与FDI显著负相关,而中西部地区只有市场因素和集聚经济效应在起作用。东部省市的引资实践表明外商在决定投资区位时,越来越看重软环境。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东部、中西部及周边国家FDI区位优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沿海地区与中部、西部、周边国家越南、印度的投资环境比较,分析我国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与周边国家之间的FDI区位优势,提出我国中西部地区应抓住机遇,更好地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FDI转移,以加快工业化进程,化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4.
加快引进FDI是关系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性因素。中部地区具有区位、市场规模等综合优势,但迄今为止的文献,尚未对该地区FDI区位选择因素进行理论综合和实证分析。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技术分析发现:就既定自变量来说,FDI区位选择因素作为一个整体,中部与其他三大区域之间存在实质性差异;东部FDI对该地区的影响仍以极化效应为主;中部具有市场潜力优势,但科技创新能力尤其不足,公共资本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滞后。在省际层面上,中部各省之间FDI选择因素也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六省之间资源禀赋各具差异。  相似文献   

15.
詹馨 《时代经贸》2007,(8Z):61-62
按照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美国理应是贸易强国。但在中美贸易中,中国却成为美国第一贸易逆差国。巨额的顺差,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造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也导致了中美贸易摩擦。因此,面对中美贸易顺差,中国政府应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优化产业机构,升级出口产品。  相似文献   

16.
袁哲 《当代经济》2016,(30):10-11
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的逆向型FDI与一般意义上的FDI有着明显区别,逆向型FDI不是基于产业技术与管理的所有权优势,而是以获取战略资源为主要目标的投资.本文针对中国大陆逆向型FDI的影响因素等问题做出了研究和探讨.结果说明,进口额、出口额、管理技术水平差距、生产技术水平差距为最重要要的四个影响因子.通过对中国逆向型FDI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也表明了中国当前的逆向型FDI的主要战略目标是获得先进技术等优势资源,同时开始有意识的占领海外市场.  相似文献   

17.
跨国公司投资环境是在跨国公司投资的一定区域内对投资所要达到的目标产生有利和不利影响的外部条件,它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FDI)区位选择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与投资环境的关联性表现为二者的双向吸引、双向选择与双向刺激。  相似文献   

18.
文章借鉴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2004年~2006年间13个服务业分行业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得出,服务业FDI具有较强的外溢效应,且产业发展水平、人力资本、资本密集度、独资FDI、港澳台FDI、外资控股程度和外资企业规模等具有正面影响,而合资FDI和其他外国FDI则不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山东省利用FD I的发展速度很快,近十年来引进FD I的增长速度位居全国之首。从2002年起,山东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第三大省,仅次于广东和江苏。对山东省利用FD I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于山东及时调整利用外资的政策,保持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持续性,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姜柳 《经济师》2010,(2):89-90
中国和美国分别是当今世界上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不仅大量进行对外投资,而且也积极利用外资。它既是当今世界的最大资本输出国,也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最大的投资市场。它不仅在发展初期就曾大量利用外资,直到今天,在美国的外国投资仍在大幅度地持续增长。从我国的目前情况看既要吸引外国投资,又要发展对外投资。文章通过比较中国和美国在吸引外国投资上的差异,进而得到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