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姝佳 《北方经济》2011,(24):10-12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最为敏感的经济现象之一。当前,我国价格总水平仍处高位是国民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本文通过总结本次通胀的特点,分析推动物价上涨的原因,从而提出控制物价上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当前各类物价全面上行,反映了我国通货膨胀正出现恶化的迹象,这也是2008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威胁.200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是广大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去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8%,主要食品和居住类价格涨幅较大."  相似文献   

3.
当前CPI偏高,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那么,今年珠海企业员工的工资能否随物价上涨而上涨?昨日记者从珠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获悉,《珠海市2008年企业工资指导线》已经市政府批准,并于日前正式公布。《珠海市2008年企业工资指导线》规定,今年企业平均货币工资增长的基准线为12%,  相似文献   

4.
经济体制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变是1997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人们关注的经济矛盾主要将集中在下面10个问题上。 (一) 通货膨胀是否还会反弹? 转型期以物价上涨为主要形式的通货膨胀,一个主要缘由是政府出台的价格改革措施力度;另一个是政府和社会的投资规模。但这两条又是  相似文献   

5.
1、对当前通胀形势的背景分析 要对1996年通胀走势做出适当的判断,必须对1992年第四季度开始的这轮通胀的特点和成因作出准确的分析。 这轮通货膨胀来势之猛,涨幅之高、持续之久,均为建国以来之最,其经历了一个先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后消费价格上涨的传导过程。这一轮物价上涨既有结构性调整的因素,也有通货膨胀因素,两者互相交错,互相推动。  相似文献   

6.
改革十年来,总的大政方略是成功的,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十年改革至今,在我国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经济过热增长、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我们的改革丧失了一些好措施出台的适宜时机,阻碍了改革的进程。因此,笔者以为,只有从整治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着手,才能重新造就深化改革的契机,把改革推向深入。本文仅就整治社会经济环境中的财政对策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据中国商业信息中心对601种主要商品供求情况的排队分析,1998年上半年供大于求和供求平衡的商品达100%。这表明,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已从供给方面转向需求方面。造成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1、前几年控制通货膨胀的滞后效应。因1994、1995年的物价上涨过高,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物价上涨21.7%.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1%。1995年,这两个指数分别为14.8%和17.1%。国家将控制通货膨胀,抑制物价上涨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采取了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成功地遏制了通货膨胀、19…  相似文献   

8.
省价格学会举行专家咨询座谈会探讨遏制物价上涨问题本刊记者荆文今年第一季度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尚好,但物价上涨势头很猛,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20.1%,广东省也存在这方面的情况。如何有效地遏制通货膨胀、顺利推进各方面改革?省物价局和省价格学会为此举行专...  相似文献   

9.
由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洋(天津)钢材批发交易市场联合举办的"中国市场经济论坛"第20次研讨会于3月4日在京召开。60多位专家学者就"当前我国通货膨胀走势与对策"问题进行了研讨。许多学者认为,现在我们正处在由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时期,提高一部分长期偏低的商品价格,当然要增发货币,这部分增发货币不是通货膨胀,是过渡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当前的通货膨胀是以消费扩张为主调的结构性通货膨胀。从整个经济生活观察,可以看出,一年来的物价上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本次物价上涨基本特征的阐述,从国际市场、国内市场以及宏观调控角度分析了物价上涨的原因,并就此提出从扩大内需、消除金融泡沫、稳定农产品价格、提高经济效率和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多管齐下抑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整体思路,为实现我国经济长期稳定较快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即过量的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其根本原因是,在经济货币化、价格市场化的条件下,社会总供求严重失衡,只能以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强制实现供求价值量的平衡,但物价上涨并不完全等同于通货膨胀。当前我国物价上涨明显加快,是经济生活中多种矛盾的综合反映,尤其是我国经济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更为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12.
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特点、成因和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又一次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经济学界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是广大群众最为关注的  相似文献   

13.
《上海改革》1994,(10):44-44
日前,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马凯在北京就物价上涨与通货彭胀关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不能把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等同起来。物价上涨并不一定是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比如,调整价格结构要引起物价上涨。但是这个过程是物价上涨在前、货币发行在后,  相似文献   

14.
迄今为止,我国在统计上,并没有把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水平上涨与由于价格结构性调整及其他原因而引起的物价水平上涨区分开来,而是把通货膨胀率等同于年(或月)的物价上涨率,致使过高地估计了我国的通货膨胀情况。这既不利于我们准确地认识在我国发生的通货膨胀实际情况,也不利于对症下药,有效地治理和抑制通货膨胀。同时,还会对改革带来负面的影响。为此,建议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相似文献   

15.
殷醒民 《沪港经济》2008,(10):21-21
目前,“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已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第一大矛盾,中国经济正在遭受着价格上涨的折磨。国内普遍关注的是,物价上涨还将延续多长的时间呢? 众所周知,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有人将我国2007午以来通货膨胀的成因,归之于结构性通货膨胀,有人将此称为输入型通货膨胀。然而,今年上半年物价上涨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食品价格、居住价格、商品零售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燃料购进价格均出现大幅度上升。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广东经济学界三十年来如何进行经济学的研究,提出了哪些独具特色的见解?广东经济学会会长曾牧野关于《广东经济学会三十年》一文,对此进行了总结,值得一读。市场经济是不是社会主义的异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可否建立市场经济?《关于建立市场经济的几个问题》(张井等)一文,提出了作者具体见解,希望对读者有一定的帮助。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分配不公,物价上涨。《论协调效率与公平的经济机制》(李华杰、黄真)、《抑制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几项有力措施》(曾庆泽)、《价格改革的多样化补偿形式》(胡进祥)等文,分别  相似文献   

17.
钱津 《山东经济》2011,(6):5-11
中国经济即将就要基本实现工业化了,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冷静地面对由此而引起的价格普遍上涨,冷静地面对现实的非通货膨胀性质的货币贬值。在1988年,由于物价上涨而引发人民币大幅度贬值时,中国及时开办了人民币的保值储蓄,对于稳定当年的宏观金融形势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2007年至今未止的价格持续上涨的期间,银行方面需要再次启动保值储蓄。并不是说非要出现通货膨胀,才可以考虑开办保值储蓄。在当前已经出现明显的货币贬值情况下,国家改善民生,就必须维护储户利益,积极启动可有效补偿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贬值的保值储蓄。  相似文献   

18.
萧昀  耿晖 《中国西部》2008,(4):38-47
第一个问号结构性上涨是否会导致通货膨胀? 背景板:针对今年的物价上涨,有人认为这是结构性上涨,中国不会出现恶性通胀,因为通胀的压力已经在价格改革中释放了。  相似文献   

19.
<正> 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都遇到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等问题,各个国家都注意运用税收这个经济杠杆来加以治理和整顿,都收到一定效果。从70年代开始,西方经济出现了全球性的滞胀,面对这一经济危机,许多国家的对策是,把税收作为反危机、反通货膨胀的工具,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国目前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等问题,和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经济危机是不同的,但是也应该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加以治理和整顿。当前,我们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中,税收的杠杆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调节社会总需求:税收通过参与国民经济的分配和再分配,可以调节国家、企业和个人所得,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  相似文献   

20.
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在开放经济中,由于一国经济与国际市场密切相关,当国际市场上存在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的现象时,这种价格上涨就会通过该国与国际市场的传导途径传播到国内从而引起国内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去年以来,中国国内物价持续上涨固然有国内经济增长较快带动需求强劲以及供需结构不合理等内部因素推动,但国际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涨以及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导致广义货币流动过剩,则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这也使得我国此次通货膨胀呈现明显的输入型通胀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