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生态系统基本特征、生态经济学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回顾了生态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展与实践进程,梳理了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生态经济学展望。认为,生态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分支极为重要的特征是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剖析,旨在消除人对自然的剥夺;生产领域的效率损失和消费领域的过度消费,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内核是假定资源配置存在着社会最优解,且该解与企业最优解具有互补性。目前生态经济研究集中在生态产业、生态恢复、生态保护三个领域,研究切入点主要有三个。生态经济能否成为一种经济形态,是当前极为关注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绿洲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区典型的地貌及生态景观是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结构 (简称为“山盆系统”) ,绿洲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和地理空间。新疆国土面积 1 6 6万平方公里 ,绿洲仅占新疆国土面积的 5% ,它却承载着 95%以上的人口 ,聚集着 80 %以上的社会财富。随着人口的增加 ,社会经济的发展 ,绿洲生态系统所承载的压力日益增加 ,生态危机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十分突出。这是人类长期不适当地开发、利用绿洲而忽视绿洲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结果。因此 ,研究绿洲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新疆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核心及关…  相似文献   

3.
秦斌 《农业经济》2015,(2):50-52
近年来,生态观光农业在我国蓬勃发展,成为了农业经济和旅游经济相结合的典范,被誉为第一产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第三产业中的服务型农业部门。但社会大众和学术界对生态观光农业经济仍然存在一定的疑惑与争议。本文试图从什么是生态观光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我国的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如何以及现阶段我国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有哪些对生态观光农业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4.
从研究生态经济林业理论入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方法,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工程理论,针对内蒙古林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总结两方面经验,提出走生态经济林业发展之路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  相似文献   

5.
现代林业与生态经济林业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试述现代林业的含义;浅释生态经济林业理论与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意义;通过分析中国森林生产力状况提出存在的矛盾,试论发展林业的主战场、由中央直接管理全国林业企业局、和建立集约化经营森林的制度与措施等发展森林生产力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从研究生态经济林业理论入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方法,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工程理论.针对内蒙古林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总结两方面经验,提出走生态经济林业发展之路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  相似文献   

7.
生态足迹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从生物物理量的角度进行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的指标。本文在探讨生态经济与生态足迹的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适宜人口模型分析了河南省近15年来的生态足迹和人口容限值变化。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基于河南省在生态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种生态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8.
三、经济效果数量界限 一项农业技术措施、技术方案、技术制度是否有被采用的价值,要用经济、技术,生态、社会、政策等各项标准对它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最重要的标准是看能否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它是综合评价的核心。在作经济评价和选优时,客观上是以这样或那样的经济效果数量界限为依据的。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浙江理工大学承办的中国生态经济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于2010年11月6日至8日在杭州召开,来自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在京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等50多家高等院校,以及来自天津市、江西省、四川省、浙江省、安徽省等省(市)实际工作部门的学者、专家和领导共约120人参加了本次学术年会。  相似文献   

10.
国际上通行的生态有偿服务对我国生态补偿具有借鉴意义。目前,我国在流域服务、排污权交易、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碳固定方面进行了生态有偿服务机制的尝试。随着生态环境安全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生态有偿服务和其他基于市场的环境政策手段的使用也将逐渐增多。未来在生态有偿服务中,政府的角色也将由服务购买者向法规制定者,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发展的条件创造者转变;私营部门的作用也将增加;补偿标准将更多依靠市场等协商方式来决定;减贫目标将同时被考虑。  相似文献   

11.
森林生态补偿方式运行实践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建立长久有效的森林生态效益经济补偿机制已成为推进中国林业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性措施,并受到政府及广大学者的高度关注。文章阐述了中国森林生态补偿方式的运行现状,重点分析了现阶段国内森林生态补偿方式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认为完善政府财政支付体系、制定科学的补偿标准、明晰产权机制以及与市场化补偿相结合是未来森林生态补偿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农用地转用生态补偿价格评估理论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从资源价格角度初步提出了农用地转用生态补偿价格的评估思路 ,立足于农用地本身的环境生态功能价值和社会公共效益补偿 ,从农用地环境效用的实物量核算和价值量核算方面提出评估模型 ,为完善农用地价格构成及农用地征用转用价格内涵的确定提供参考 ,同时予《农用地估价规程》中农用地转用生态补偿价格评估提出了初步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3.
福建山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省建设的重要保障。然而长期以来,福建山区经济发展基本上处在资源经济的轨道上运行,只重视资源,忽视了生态资本价值增长,特别是忽视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据此认为福建山区经济的发展的思路必须从资源相对优势向竞争相对优势的转化并提出实现这一转化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4.
森林、湿地等生态用地能有效调节气候、抵御自然灾害,但却遭到人类极大地破坏,如何使生态用地得到更好的保护是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自博弈论发展以来,已经运用到很多领域,但尚未运用到生态用地保护的研究中。本文从博弈论视角分无政府干预和有政府干预情况进行生态用地保护中各利益方的博弈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生态用地保护必须要靠政府合理干预和公众生态意识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研究区域土地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对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以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为基础,对武汉市2001-20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0年武汉市生产性生态足迹较大,碳足迹剧烈增加;可使用的生态承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武汉市一直处于严重的生产性生态赤字,其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因此,武汉市应调整发展战略,将低碳经济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相结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生态优势与绿色经济互促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研究以区位要素和区位优势分析为基础 ;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上 :生态优势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保证 ,发展绿色经济又能维护、巩固的扩大生态优势。在这一基础上 ,本文分析了江西具有突出的生态优势 ,并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江西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本效益分析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中,若干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组织或个人组成了利益集团,这些集团成员既有有共同的利益,又具有不同于共同利益的个人利益。分析了集团各成员的成本函数和收益函数,提出了采取多项措施,积极促进普通公众和受益地方政府对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投入以及提高经营者和有关地方政府进行生态建设与保护的预期净收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14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5年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总结2014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15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2014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共同关注征地制度和土地产权问题、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驱动机制、多规合一及规划方法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措施、土地市场价格机制及政府行为、农用地生态保护、农用地整治和矿区土地复垦方面;(2)2014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主要差异集中在:国内研究还关注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利用评价、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及保护途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等问题;国外研究则侧重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影响、土地利用冲突问题、土地供应策略、土地市场与产权制度的关系、农地抛荒及保护对象划定、土地开发与保护机制、土地整治景观格局研究。研究结论:在全面推介土地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014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4个方面:(1)加强国土资源法制建设,推动深化依宪立法、修法,依宪执政研究;(2)开展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建设与制度建设研究;(3)加快土地工程技术和新技术应用的创新研究;(4)深化土地学科建设研究,支撑"新常态"下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