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浅议商业银行网点业务流程再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业务流程再造是商业银行打造流程银行的重点,而网点核算业务流程再造则是业务流程再造的基础和核心。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都将业务流程再造作为流程银行建设的重点内容,在管理集约化和服务水平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布局、  相似文献   

2.
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研究的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全面再造的时代即将来临。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回顾,并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评述,目的在于为我国商业银行今后的业务流程再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和方法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国内银行出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纷纷借鉴国际一流同业的经验推进业务流程再造.业务流程再造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变革体制,对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进行变革推进业务流程再造;二是改造系统,借助于信息技术对系统进行改造和升级推进业务流程再造.后者由于实施难度和成本相对较小,因此被我国银行业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4.
面对银行机构与银行产品日益多元化的新环境,业务流程再造是商业银行打造流程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点,而柜面运营业务的流程再造则是全部业务流程再造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之一。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运营流程的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商业银行运营流程的再造方案,并对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实践效果给予评价。  相似文献   

5.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下,8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也广泛应用业务流程再造理论,采取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业务流程,提供银行与客户间的单点接触,建立中心-辐射式组织结构等策略,整合银行资源,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根据银行再造理论研究先驱美国经济学家MichaelHammer的描述,银行再造(BankReengineering)是指银行为实现在成本、质量和反应速度等核心经营绩效方面的重大改变而以业务流程为核心进行的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再设计。业务流程再造是对建立在职能分工和等级管理基础上的传统组织构造理念和管理理念的挑战,是一项巨…  相似文献   

6.
方五一 《武汉金融》2007,(12):48-49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形式,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进行了回顾,阐明了业务流程再造的相关属性,对比了几种主要的再造方法论,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流程的再造实践作一个理论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银行再造"的国际趋势、策略及我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一种银行管理新模式-银行再造应运而生。世界银行业再造经历了一个由业务流程再造(BPR)向客户关系管理(CRM)演变的过程。其核心策略主要是:突出核心业务流程,实现业务流程多样化,形成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单点接触,建立中心-辐射式组织结构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必须借鉴西方银行再造的经验,实施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信息技术、银行文化和员工行为的再造,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起源于企业再造理论.自1993年Hammer与Champy共同发表<企业再造>这本奠基之作后,再造理论便迅速席卷美国,并在全球企业管理界掀起了再造的热潮.企业再造是一种涉及业务流程彻底再设计的跨职能的创新,它将导致组织结构、文化、信息技术的同时变更.业务流程再造(BPR)作为企业再造的核心内容,就是针对企业竞争环境和顾客需求的变化,对业务流程进行彻底反思和全新设计,以求在速度、质量、成本、服务等方面引起绩效的重大改善.  相似文献   

9.
柜面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也是服务客户的主要渠道。而柜面操作系统则是一个银行的核心系统,因此,柜面业务流程再造则是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核心内容和基础性工作。本文从柜面业务流程再造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我国柜面业务流程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做出了具体的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10.
本篇文章从农信社实行业务流程化管理的必要性谈起,针对农信社传统管理模式所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与研究,然后在其基础上提出流程再造的建议,并就农信社业务流程再造问题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扩大内需成为拉动国内经济稳定增长的一项重要宏观调控政策,农村市场以其巨大增长潜力更是备受关注。启动农村市场、促进农村消费、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变得愈加重要和紧迫。本文在进行专题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针对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童年琐忆     
我的童年是在短缺经济时期度过的。小时候没有玩过买来的玩具。“花钱买耍货”,对于有3个“光葫芦”的家庭,是根本不可能的。那时在农村,看见个别娃用绳子拴住一个电线杆上的磁葫芦,拉着满地跑,真是羡慕极了。  相似文献   

13.
到2007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成立已有30周年。IFAC的发展也是国际会计职业发展壮大的体现。本文介绍了IFAC的一些历史情况,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15.
作为一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劳模对公民的影响、社会的进步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优质资源,我们应该重视其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17.
Mark Abrams 《Futures》1979,11(3):178-184
Between now and the 1990s the population of most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will, on present fertility and mortality rates, show little increase. However, the proportion aged 65 or more will increase; this will be almost entirely due to the 20–25% increase in the numbers aged 75 or mor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will be pressure to lower the retirement age so as to avoid unemployment among the young. Schemes to encourage early retirement have had little success; without considerable economic growth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interests of the elderly and the young will inevitably become more acute.  相似文献   

18.
高续增 《银行家》2006,(2):140-141
校园里有许多可供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地方,而我最喜欢的是一条被冠以“情侣”的小路。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只要还爬得起来,我都会在晚上九点前后在这里压腿、健步和慢跑,让劳累一天的大脑在这里回归自然。那条东西走向的小路宽不到十米,长约百米,两侧分别是二十多米高的学生宿舍楼和计算机房楼,由于没有可供人们出入的大门,小路在晚上变得很幽静,于是常常有情侣在树荫下相拥,故名“情侣小路”。  相似文献   

19.
The value of the Internet lies in its connections, but some connections are more valuable than others. Which matter most? Reed's Law can tell you.  相似文献   

20.
Throughout history, perceptions and experiences in the present have shaped different images of the future. Today, we are living in an increasingly complex world, one which has brought as much consternation as hope. Technology-aided exploita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has made us fearful of irreversible damage to the ecosystem, generating bleak predictions for human survival. As the pace of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 increases, confounding the process of prediction, how do such changes shape our present visions of the future, and how do they contrast with those of previous eras? This article shows how optimistic and pessimistic images of the future evolved from presumptions of unchanging order and apocalyptic destinies to techologically inspired Utopian visions, and how such images now reflect our present anxie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