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丁刚 《甘肃金融》2013,(9):45-47
建立影子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将影子银行去"影"化,提高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要求商业银行、大型信托公司及基金公司等建立危机处置预案,限制商业银行的投资标的,防范风险蔓延。影子银行内涵、构成和规模(一)影子银行的内涵"影子银行"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准银行体系",最早是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Paul McuClley在2007年提出的,认为影子银行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由杠杆程度较高的非银行机构组成的金融系统。美国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将影子银行定义为银行监管之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国际货币基  相似文献   

2.
影子银行的概念从2007年提出至今,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的关注。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这种主要由非金融机构参与的、被视为"平行银行系统"的信用中介日益对传统银行体系形成冲击,不断改变着人们对信用活动的认识。本文首先介绍影子银行的分类,然后对每一种类型的影子银行的规模进行了详细的测算,最后对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扩张效应进行了分析。本文的分析成果对监管当局的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姚会雨 《时代金融》2014,(3):122-123
岁末年初,"影子银行"这个舶来词开始频繁的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但是同为"影子银行",中国式的"影子银行"和国际上定义的影子银行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就影子银行与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定义,面临的风险等方面系统比较分析中国式"影子银行"的中国特色,并提出对策建议。以达到引导中国"影子银行"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现在最受投资者热捧的影子银行现状出发,指出影子银行现在存在的问题,特别强调影子银行的风险,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提出降低影子银行风险的途径,提醒消费者应提高对影子银行风险的判断能力,提供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5.
“影子银行”,又称“平行银行系统”或“准银行体系”,一般是指那些有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从现阶段情况看,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涵盖了两块:一块是商业银行销售得如火如荼的理财产品,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的类信贷类产品,比如信托公司销售的信托产品;另一块则是我国的各类民间融资体系。当前,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迅速,其对地方经济金融的影响与日俱增,业务风险也在不断加大,  相似文献   

6.
《新疆金融》2011,(8):86-90
G20首尔峰会要求金融稳定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在2011年提出"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根据这一要求,金融稳定理事会于2011年4月12日发布了《影子银行:内涵与外延》(Shadow banking:scoping the issues),系统阐述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风险成因、监管思路、监管方式等方面的最新观点。现编译全文,并结合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现状,提出加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的概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随着金融国际化和虚拟化的深入发展,影子银行在商业银行体系之外,建立了另一个平行体系。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监管缺失,影子银行体系的全貌并不能清晰地为人所知。影子银行促进金融创新和金融体系繁荣。然而,影子银行体系也蕴藏着较大的风险。本文研究影子银行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风险,分析风险传染渠道和传染效应,梳理有关风险在影子银行体系内外部传导的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8.
我国影子银行信贷规模较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风险突出表现在融资型影子银行中。影子银行分布范围广,种类多,管控其风险有一定难度,且有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风险交叉感染的趋势。我国"一行三会",亟待推出新的风险管控措施规范我国影子银行系统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的概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随着金融国际化和虚拟化的深入发展,影子银行在商业银行体系之外,建立了另一个平行体系.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监管缺失,影子银行体系的全貌并不能清晰地为人所知.影子银行促进金融创新和金融体系繁荣.然而,影子银行体系也蕴藏着较大的风险.本文研究影子银行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风险,分析风险传染渠道和传染效应,梳理有关风险在影子银行体系内外部传导的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10.
评论     
《中国货币市场》2013,(9):75-75
陈四清: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风险与治理策略 中国银行副行长陈四清撰文指出,国外的影子银行是“平行银行体系”,中国的影子银行是“银行的影子体系“。中国式影子银行结构相对简单,总量也不算大,总体风险可控,但也应高度重视其快速发展背后的潜在问题。厘清影子银行的具体策略包括:银行要建立防火墙,注意隔离风险:非银行机构要增强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j逐步完善监管制度,规范业务发展:深化金融市场改革,给业务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袁齐 《时代金融》2013,(20):111-112
"影子银行系统"是一个新鲜的概念,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影子银行系统的广泛关注。当前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的认识仍然处于基础阶段,大部分文献探讨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监测或监管。本文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不同进行深入地对比分析,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有其独有的环境和特点,提出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应当采取规范引导为主和分类化监管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2.
戚珂莹 《时代金融》2014,(17):189-190,195
结构多样的金融市场和日渐深化的金融创新,是影子银行在中国"井喷式"发展的环境背景。纵观各国的金融业发展路径,影子银行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随着信贷的迅速扩张,影子银行的风险日益暴露,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金融危机案例,集中体现了影子银行风险的危害性,人们对影子银行亟待监管的现状开始有了认识。本文从中诚矿产信托风险案例出发,反思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关监管策略。  相似文献   

13.
袁齐 《吉林金融研究》2013,(5):14-16,34
"影子银行系统"是一个新鲜的概念,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影子银行系统的广泛关注。当前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的认识仍然处于基础阶段,大部分文献探讨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监测或监管。本文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不同进行深入地对比分析,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有其独有的环境和特点,提出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应当采取规范引导为主和分类化监管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4.
针对全球经济的现状,"影子银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讲述欧美及我国的影子银行都包括什么,中国的"影子银行"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什么影响,以及我国对待"影子银行"的对策、监管现状,还涉及了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影子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双重作用为出发点,在理论证明影子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可能存在阈值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动态非线性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呈U形关系,存在阈值效应,阈值点出现在2013年左右;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程度依赖于银行资本情况、经营效率与资产规模;银行风险承担与内、外部影子银行规模之间均呈U形关系,但分别位于U形曲线的前半段与后半段,即目前内部影子银行发展有助于降低银行风险承担,而外部影子银行发展则倾向于提高银行风险承担。  相似文献   

16.
龚明华 《新金融》2013,(11):8-9
近年来,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迅速,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在厘清"影子银行"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对"影子银行"产生的背景及其伴生的风险进行了剖析,提出有效防范"影子银行"风险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影子银行并非你想象中的那么“坏”.存在即合理.影子银行之所以得到生存和发展,是因为它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注意了影子银行的存在,就应全面地去探讨它,以达到齐家共管之效.笔者认为,影子银行之所以到处能“开花”,是因为银行受的管制太严.要有良性的金融市场,就要有良好的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18.
影子银行发展对我国宏观经济以及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不容小觑.本文从我国影子银行发展与货币政策及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出发,通过运用VAR和VECM等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研究.实证结论表明:扩张的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规模扩张有积极促进作用,反过来影子银行的发展会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产生加速效应;同时,当宏观经济处于扩张周期时,影子银行发展会受到一定的约束或抑制,反之影子银行的发展可能会对宏观经济波动产生一定的反向对冲效应.  相似文献   

19.
风险防范是金融业的核心,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框架,有利于防控由此产生的风险。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对影子银行进行定义。广义的“影子银行”是指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涉及信用中介的活动和机构;狭义的“影子银行”是指可能引起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的非银行信用中介机构。也有人认为“影子银行是有银行类金融机构之实、无传统银行之名的机构和业务,它们和银行如影随行。”金融稳定理事会2012年11月发布的报告认为,正规银行体系监管的加强,可能助推“影子银行”发展;“影子银行”可能创造系统性风险,在流动性短缺的情况下,会放大市场反应。因此,该机构提出了强化“影子银行”监管的初步建议,但也主张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改革要谨慎行事,因其也是企业和消费者的信贷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20.
在综合国内外对影子银行定义和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本文对影子银行概念进行界定,并将影子银行分外内部影子银行和外部影子银行两部分,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测度,得出内部影子银行和外部影子银行规模都在不断扩张的结论.为控制影子银行风险必须完善影子银行监管体系,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控制影子银行资金流向,循序渐进引导影子银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