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以下简称"个人账户")是医疗保险机构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设立的、用于记录本人医疗保险筹资和偿付本人医疗费用的专用基金账户.个人账户设立的历史背景和功能作用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特别在改革之初,有效的提高了职工参与到医保中的积极性,使改革压力大大减轻,有效避免了社会出现动荡的现象,同时还保证了劳保医疗和公费向城镇职工医保制度的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2.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按照目前的规定是限场所、限用途使用的,只能用于门诊购药或住院医疗费的自付部分。但在实际运用中,出现了诸如参保人员在药店用医保卡购买药品以外的商品或购药后低价出售等违规现象,且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医疗保险监管方面人手的严重不足与定点医药服务机构覆盖面不断扩大而形成了监管死角;二是受利益驱使,少数参保人员和药品零售机构千方百计钻医保的“空子”。笔者认为,如果把管理方法由“堵”改为“疏”,将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管理由限制性管理改变为由参保人员自主管理,彻底放开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使用限制,或许是既高效又可降低管理成本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统账结合模式,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设立了个人账户,部分医疗保险缴费(个人全部缴费和用人单位部分缴费)计入个人账户,并授权个人在政策限定的范围内自主使用。医保个人账户曾功不可没,但目前存在的弊端也不能忽略,为此,弱化和取消个人账户的呼声四起,但同时又担心移动参保人的奶酪后会遇到社会风波。个人账户何去何从,成为医疗保险政策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主要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间呈现法律法规不协同、参保人权益和医疗服务需求方权益保障脱节、基本医保标准和服务供给内容不统一、财政支持权力分散以及基本医保个人账户阻碍基本医疗服务发展的现实困境。要使基本医疗服务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效协同,应当制定“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条例”,实现制度之间相衔接。每年基本医疗服务供给内容应当经过人代会审议,从而保障参保人和服务需求方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中央政府应当上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权,确保筹资标准的统一性,实现基本医疗服务供给的均衡性。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支持力度,保障基本医疗服务供给的公平性。逐步取消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共济互助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前,各地对征缴来的医疗保险基金分作两大块,一块划入职工的个人医保账户,一块划入社会统筹基金。职工个人医保账户主要用于参保职工门诊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基金主要用于参保职工住院医疗费用,职工个人医保账户属于个人所有,当年用不完的连同利息一起存入下年。许多参保人认为个人账户金额有限,且只能用于门诊、无法变现,因此对个人账户普遍不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采用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统筹基金的建立,解决了企业负担不均的问题;医保个人账户的建立,明确了个人在医疗保险中的责任。医保个人账户运行10多年来,有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笔者结合福建省2010年的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构建精算模型,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可持续运行的角度对不同延迟退休和个人账户调整方案及组合进行模拟评估。研究发现:现行制度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面临支付风险,延迟退休仅能够在短期内缓解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仅依靠延迟退休难以在长期内缓解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运用“延迟退休+个人账户调整”的模式,即在延迟退休的基础上对个人账户进行调整,更有利于基金的长期稳定运行。在现行退休制度下,建议取消个人账户,将单位缴费和个人缴纳的费用计入统筹账户,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单位缴费率可以下调1%;在延迟退休政策势在必行的情况下,建议在男性和女性不同岁退休的基础上,取消个人账户,实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单位缴费率降低2%。这样既有利于基金的可持续运行,也可以保证基金的运行效率,更能加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互助共济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大多数社会保障项目都引入了个人账户或家庭账户,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截至2010年底,95%以上的城乡居民都拥有至少一种个人账户,各种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在4万多亿元,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空账实记的1万多亿元。2011年各种个人账户累积储存额增加4000多万元,以后备年增幅会更大。  相似文献   

9.
个人账户:取消还是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问题成为学术界、管理部门以及政府关注的热点,有的坚持保留个人账户,有的认为需要调整个人账户的规模和功能,有的主张取消个人账户,有的则主张将个人账户改为发现金,成为职工收入的一部分。那么,个人账户到底该走向何方呢?  相似文献   

10.
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主要是“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大病医疗救助资金”筹资不足的危机,被“个人账户资金”积累所掩盖。本文认为.“个人账户资金”相对于基本医疗保险普遍待遇而言.在待遇享受上应充分考虑社会各经济阶层的医疗需求和承受能力。一要实事求是根据不同参保行业、参保人群的实际状况。分类筹建“个人账户资金”。二要坚持“权益和义务相对应”.建立鼓励参保人员长期参保足额申报缴费的激励机制,加大建账规模,独立设计出自成体系的“个人账户”筹资建账办法。三要适度放开“个人账户资金”消费监管。  相似文献   

11.
从风险溢价出发,通过分析社会医疗保险的保障范畴,以分析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无效性。无效性在于社会医疗保险应保大病,相应发展和完善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机制,而个人账户纵向积累以分散风险的保险机理与之相悖,不符合现实需要,应予取消。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成都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总体状况,其次分析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比较了“通道式”和“板块式”的优劣势.最后提出了个人账户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统账结构调整方案,将原来由单位缴纳的划入个人账户的基本医疗保险费计入统筹账户。本文运用精算模型对统账结构调整政策实施前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研究发现:政策调整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将在2036年出现缺口;政策实施后,基金缺口发生可推后至2050年;政策调整对个人账户结余影响较大,人均个人账户累计结余会在5年内归零。假设取消个人账户,实现门诊统筹制度改革,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医疗保险统筹累计结余赤字会在2038年发生。建议建立精算预警机制,尽快实现门诊统筹制度,确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长效、平稳、可持续的运行。  相似文献   

14.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本文深入探讨了东莞市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融合的模式,提出了政府购买大病保险模式、放开使用社保卡个人账户余额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等,并说明了东莞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融合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延伸、扩展,涉及个人账户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被人们提出。例如个人账户的积累是否要控制?个人账户积累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个人账户是否只能用在医疗消费上?能不能派其他用场等等。本期“特约观察”要关注的就是——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收到的咨询信件中,不少老年朋友都十分关心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问题,不少单位经办人员也很关心退休人员医疗保险的缴费问题。那么究竟退休人员要不要建立个人账户?如何建立其个人账户?而谁又来为退休人员缴费呢? 可以肯定的是,退休人员本人不缴费,经办机构也要为其建立个人账户。建立退  相似文献   

17.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来,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账户基金也确实发挥了积极的引导、约束作用。但是,不同程度的沉积账户基金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已经成为其众多弊端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笔者就围绕如何用活账户沉淀基金,从实现个人账户的功能再造方向,对运用沉淀基金购买商业性医疗保险行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关于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问题,从医改初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国务院[1998]44号文件出台后,基本归于统一,讨论也相对平静了。但随着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个人账户存留的讨论又热烈起来。为此,本刊特将观点相反的两篇稿件一同编发,供读者和业内人士交流、讨论。  相似文献   

19.
运行10余年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在存废问题上,引发了学术界的许多争议。文章在梳理了争论双方存废观点的基础上,论证了保留个人账户的必要性,并针对个人账户存在的运行效率低下、个人短视等问题,提出了扩大个人账户使用范围等建议,强调了个人在医疗服务消费中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邹龙 《上海保险》2020,(9):34-39
随着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累计结余规模不断扩大,现行制度下医保个人账户受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大,对医保个人账户的改革势在必行。"十三五规划"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到改进医保个人账户,但目前对医保个人账户尚未出台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只有部分省市开展了尝试性探索与改革。改革的重点方向是活化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各地开展模式不尽相同,都在摸索中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