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文领域计划(IHDP)于1995年联合提出的LUCC研究已经成为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建立模型是LUCC研究的重要手段.文章根据是否考虑空间、经济以及人类行为等因素将LUCC模型分为空间非经济模型、经济非空间模型、空间经济模型,空间经济结构模型,并对此进行了论述,指出建立空间经济结构模型是LUCC模型研究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数据的综合、方法的综合和理论的综合.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采用空间计量模型、R软件和Moran指数对云南省各县域的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检验,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各县域经济增长的差异进行了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各县域的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影响云南省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城镇化率、工业化、财政支出等。  相似文献   

3.
谢晶  李迪 《经济地理》2024,(3):33-44
文章选取2008—2019年全球129个主要经济体对外开放指数,从“全球—区域—经济体”三层视角全面刻画全球主要经济体对外开放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考察全球主要经济体对外开放度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其来源结构分解,在此基础上,基于扩展的分布动态学模型进一步揭示全球主要经济体对外开放度的动态演进趋势,最后依据系统观从自然、经济、政治及文化4个方面对其演进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全球整体开放度水平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北美地区对外开放度水平位于全球七大区域之首,主要经济体对外开放度空间差异明显;(2)全球主要经济体对外开放度差距有所缩小,区域之间的对外开放度差距在全球开放度差距的贡献中处于主导地位;(3)在考虑时间跨度和地理空间位置的基础上,全球主要经济体对外开放度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效应,且内部流动性随时间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从LUCC相关概念入手,对LUCC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归纳,得到结论:国外LUCC领域的研究启动早、覆盖面广且研究较为深入,中国LUCC研究主要集中在时空变化、驱动机制、生态环境效应及模型模拟研究四个方面,加强区域性研究、提高模型的实用性仍是中国今后LUCC领域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经济研究》2017,(5):89-102
本文利用1995—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表,从全球空间关联角度对中国经济增长源泉进行分解,研究发现:(1)分析期间中国经济前向关联度增加同时,后向关联度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考虑到增加值因素之后,中国经济在自身国际分工率上升同时,对外感应度有了大幅度提升;(2)中国经济在对亚洲地区依赖度下降同时,对北美区域经济依赖度有所上升。具体到国家层面而言,分析期间中国经济对美国依存度有所增加,对日本依存度却有所下降;(3)过去1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全球投入产出结构变化对中国经济带来的正面冲击大多是短期和暂时的,以投资为主的国内最终品生产结构在中等收入阶段将不可持续。最后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空间计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关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大多忽视了由于空间依赖性引起的第三方国家或地区产生的作用。本文在Benhabib and Spiegel(1994)提出的模型基础上,假设区域技术水平总量的变化存在空间依赖性,建立了扩展的空间Benhabib-Spiegel模型,并运用77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空间依赖性的存在,证实了基于人力资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都显著地推动经济的增长,填补了该研究方向国内研究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构建了一个涵盖经济增长的效率、经济发展的结构、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绿色发展、收入分配与福利水平五个维度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绿色R&D投入对经济增长质量及其分维度的作用效果(包括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总效应)。结果表明:(1)2008—2017年中国省际绿色R&D投入和经济增长质量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2)加大绿色R&D投入不仅对本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还会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3)分维度来看,加大绿色R&D投入有助于显著改善本地区经济增长的效率、经济发展的结构、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收入分配与福利水平,对相邻地区经济增长的效率和经济发展的结构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省域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借助空间相互作用重力模型,利用2009和2000年的市区总人口、GDP及公路运营里程等指标,综合测度全国全部287个地级以上中心城市的省域空间经济联系。计算每个省域所辖中心城市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并以经济联系强度小于10、介于10—100、大于100三个区段按统一尺度标准,通过ArcGIS软件分别绘制出2009、2000年各省的经济联系空间分布格局图。综合对比发现,区域空间结构与其内部空间经济联系的强弱、联系网络的发育程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空间经济联系由弱到强、联系网络由简单到复杂,区域空间结构也随之由极核式单中心结构向多核心、网络式、一体化方向发展;全国省区的空间经济联系与全国主要城市群可以进行完美的空间拟合,反映出空间经济联系的强弱与紧密程度表征了城市群的演化阶段与发育状况,也说明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内在机理是其空间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与深化。研究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偏集于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三地区的三大城市群区域,并且这一不平衡的空间格局仍在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场理论的经济空间分析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先卫  阎理 《经济地理》2006,26(1):20-22,36
以物理学的场理论作为研究工具,对经济空间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介绍了用空间趋势面来形象直观地描述经济空间的方法,建立了产出函数梯度场模型和产业关联梯度场模型,用此两个模型可以掌握各区域经济和各产业在经济空间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变化情况,并分析了技术进步对经济空间的影响。文中提供的方法可以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从空间经济计量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础设施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发展经济学家提出,此后经济学界就一直非常关注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研究的方法大多都是采用经典的经济计量学方法.但是由于基础设施所固有的空间效应,使得研究的结论存在一定的矛盾.随着空间经济计量学的兴起,空间经济计量学在经济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考虑到基础设施的空间效应,应用空间经济计量学的方法研究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运用空间经济学中空间效应和空间权重矩阵研究经济增长,建立空间自回归模型,然后用云南省基础设施的数据来分析、计算基础设施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长三角为例,分别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及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1999—2008年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长三角土地集约利用、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及两变量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从重心迁移模型看,两重心较为集中地分布在苏州市域内,在迁移变化过程中,其相对距离不断缩小;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从低层次的不协调逐步向高层次的协调发展模式演变。从两系统的空间相关性上看,2008年两系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从局部自相关来看,上海、苏州、无锡和嘉兴属于"高—高"热点区域;扬州、泰州、镇江、常州和台州市属于"低—低"区域;南通、湖州、绍兴和舟山市属于"低—高"异质性区域;南京、杭州和宁波市属于"高—低"异质性区域。  相似文献   

12.
通过时间序列数据模型、截面数据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了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三类模型得出的结论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以1990—2007年江苏省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运用不平衡指数和空间统计模型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系统分析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化。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在整体格局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空间格局更多表现为苏南部分地区的高度集聚和苏北部分地区的集聚态势,成为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核心区和低度集聚区,而苏中地区的集聚态势显得并不强烈。同时,针对区域经济自相关性发展趋势进行解释并指出以县域经济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将长期存在。最后,构建空间数据模型对此种格局形成的原因进行空间统计学上的探讨,指出规模企业空间分布差异及人才空间分布差异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提供了一种交互式的、可视化的新手段,进而为政府部门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develops an empirical model to test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on economic growth. It uses spatial econometric techniques and 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China from 1993 to 2004 to analyze the contribution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to the economic growth of local province and its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other provinces. The main findings include: (1)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show an evident pattern of spatial clustering. They largely congregate in developed eastern coastal regions, forming a gradient gradually diminishing from east to west. (2) Output elasticity of local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is 0.106, between the values calculated by early researchers with time series data and panel data. (3) Spatial output spillovers from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re largely positive, but evidences of negative spatial spillovers are also found with population density spatial weights matrix model.   相似文献   

15.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两种城市空间结构动态模型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谭遂  杨开忠  谭成文 《经济地理》2002,22(3):322-326
传统的经济地理学模型由于在时间上是静止,并且忽略了空间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因而是在均衡的状态下对交通,土地使用和环境系统进行描述,从而在指导规划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随着复杂科学的进展与对其对经济村理学的渗透,一些新的理论运用复杂科学的成果成功地对传统的经济地理学模型进行了改造,本文正是介绍并比较了这样的两种城市结构自组织模型:Krugman的自组织模型与Allen的自组织模型,这两种都是基于组织理论,但又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模拟了城市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助于规划者理解他们所必须面对的复杂现象,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刘益 《经济地理》2006,26(4):706-709
对于处于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景区进行旅游经济影响对比研究,揭示欠发达地区旅游开发影响的时空分异特征,对于促进旅游接待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丹霞山和世外桃源两个景区的案例对比分析表明,空间地理环境、产权体制和开发模式是造成旅游经济效应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社区旅游开发模式是解决旅游经济效应水平呈阶段性下降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现代空港经济区的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港经济区的规划与建设在各地相继展开,各个城市机场临空经济区相继制定发展建设规划时,面临着同样两个关键问题,产业的选择与空间的布局。通过分析临空产业的特征、讨论空港经济区可能存在的产业类型,提出产业选择的普适途径;通过空港经济区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来分析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和发展阶段,讨论分析方法,总结因地制宜的规划要点,为今后空港经济区的规划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土地资源错配与经济波动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莉芝  李玉双 《经济地理》2020,40(3):207-215
文章构建了一个采用时变引力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自滞后模型(SLX),探讨土地资源错配对经济波动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本地区土地资源错配能够减缓邻近地区的经济波动,即土地资源错配会对经济波动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土地资源错配对经济波动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主要通过降低密度边际波动来实现。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三类不同等级城市间,土地资源错配对经济波动的空间溢出效应不尽相同:在自上而下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并不是每类高等级城市都对低等级城市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而在自下而上的空间溢出效应中,每类低等级城市都对高等级城市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同等级城市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则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