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化研究在我国结出了创新之果,中科院研究员何传启提出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中国现代化可“三步走”,并在2015年实现首次现代化。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研究员日前在北京宣布:从1950年到2001年的50年间,我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从26%上升到78%,年均上升一个百分点。他说:“如果这种速度保持不变,我国有望于2015年实现第一次现代化,缩小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处于两次现代化并进阶段何传启说,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时代与现代化紧密结合,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知识经济需要现代化,现代化更需要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灵魂是知识创新,这是21世纪现代化的主要特征。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已成为人类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最大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3.
原初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大转变的前提条件的形成.经典现代化理论视农业文明为传统文明,视工业文明为现代文明,从而视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大转变为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原初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大转变的前提条件的形成.经典现代化理论视农业文明为传统文明,视工业文明为现代文明,从而视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大转变为现代化.换句话说,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其传统形式向其现代形式的大转变.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产业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既受苏联计划经济理论的影响,也借鉴了西方产业经济学的成果,但更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探索和创新。在我国产业发展所经历的奠定工业基础、建立完整工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四个阶段中,每一阶段的战略选择都立足于后发展大国的基本国情和体制实际,没有简单套用现成的理论和实践模式。面向初步现代化,我国产业现代化战略和重点任务需从适应国内发展为主转向提升国际地位为主,通过建设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水平集聚产业和创新要素、确立数字经济领先发展优势、壮大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进一步明确政府作用的边界等,推动中国产业嵌入国际产业链中高端。  相似文献   

6.
计伟 《物流技术》1998,(5):34-37
1粮食系统物流现代化及其重要性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在工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日趋完善的当今世界,物流已成为企业降低成本,增加销售,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物流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以现代化工业文明为基础,在社会经济市场...  相似文献   

7.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推动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江苏产业体系呈现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集群发展优势明显、创新引领作用突出、数智制造全国领先、市场主体活力较强等特征,具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良好基础,但也存在制造业总体还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等问题。构建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全力构建高效的产业创新体系、全力打造更具优势的产业集群、全力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全力培育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全力营造最优的制造业发展环境,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8.
雷璟思 《现代企业》2023,(3):99-101
<正>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乃至知识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实现国家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梦寐以求,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孜孜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的发展将面临一次新的革命性的飞跃,即跨入知识经济时代。一般来说,人类社会第一次革命性的飞跃是从原始社会向农业文明社会的转变;第二次是200多年前开始的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今天,人类社会正处在第三次转变过程之中,即从工业时代向知识经济时...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在国家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必须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创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城市化建设,必须把包括基础理论、基础技术(包括底层技术)、应用技术在内的创新摆在首要位置,推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行稳致远。以科学技术助力民族复兴伟业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建设现代化国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必须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推动有组织的市场导向应用性基础研究迎接正在到来的智能社会,为有组织的市场导向应用性基础研究创造良好生态,关注并把握好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1.
破解人类社会诸多发展难题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取得的伟大成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生命力及其卓越的优越性,也为世界各国以及全人类推进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文章深入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论述,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意义,并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成功的经验进行深刻剖析,以便更好地指导如何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2.
潘彤 《城市发展研究》2007,14(3):彩插4-彩插5
城市现代化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进步作为先导,并把它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等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转变过程.物业管理作为新兴的服务行业,产业性质决定了它与城市现代化进程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在提高城市的服务功能和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现代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丁任重  吴波 《城市问题》2012,(6):24-29,46
城市是经济活动开展的空间载体,大量的生产要素聚集于城市中以获得规模效应;由于聚集带来的知识溢出,城市成为创新和技术成熟的摇篮。为此,城市被认为是现代化和经济增长的引擎。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在现代化道路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研究的重要结论,总结了城市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对我国城市现代化所应遵循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韩璞庚 《中外企业》2002,(3):53-55,77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主要是指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早有学指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会促进社会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也会推动人的现代化。实现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就是人的现代化,即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实施有力推动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大幅提升.进入新型城镇化"下半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有效应对城镇化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是我国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任务.对城市"生命体征"进行细致"把脉"可以发现,中心城市人口密度提升、疫情和极端气候冲击加深、人口快速流动、部分城市落户门槛较高、社会多元化等对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带来多方面挑战.针对新型城镇化"下半场"的新要求,应充分发挥制度和技术优势,着力提升城市服务管理能力、共建共治能力、风险防控能力,有力支撑新型城镇化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6.
江苏南部地区(以下简称"苏南")是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发轫地,是我国经济社会较发达、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加快苏南区域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对整个江苏乃至全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苏南区域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牢牢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宜居区,在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17.
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为下一步工业流通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全省经贸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组织的崛起,社会组织研究也逐渐受到学界关注。社会组织研究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也存在以西方理论话语为主导、中国特色研究稍显不足的问题。如何继承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又在全球治理中贡献中国社会组织的力量,是中国社会组织实践绕不开的必答题目。《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及其现代化治理研究》一书,明晰了中国特色社会组织的理论基础、历史规律、经济背景、文化根基、政治原则等问题,探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大背景下中国社会组织现代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并对中国社会组织在大数据和自媒体时代的治理与发展等前沿问题做了尝试性分析,有助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组织治理现代化,增强社会组织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9.
刘莉  任广乾 《财会月刊》2024,(9):109-113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掌握经济发展形势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主动。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本文提出一个理解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新质生产力是新形态和跃迁式的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随后,阐释新质生产力通过新生产要素创新、科技赋能、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最后,提出以数字化转型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新兴未来产业为引擎的实践路径,为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我国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促进区域战略之间的有机衔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深入推进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以数字经济建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