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工资差异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理论分析结论表明,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情况下,母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对母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负向影响效应,而劳动生产率却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正向促进效应。同时以中国为母国,从国家层面和行业层面通过实证计量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了有效验证,理论推导结论与实证分析结果基本吻合。研究发现,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抑制了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劳动生产率优势却促进了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实际汇率对国内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影响不显著;国内资本成本促进了国内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国外资本成本抑制着国内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业务;国外真实需求促进了国内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汇率风险对国内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行为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机理及协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外直接投资(OFDI)作为一种技术外溢路径能有效提升国内技术水平,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向前迈进。在L-P模型的基础上,针对1985—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技术水平衡量指标系统可以探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技术进步效应及影响因素。结论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产生明显的逆向技术溢出效果,也即对外直接投资每上升1%将提高国内全要素生产率0016 3%,但影响效果不及外商投资、进口贸易和国内研发;此外,逆向技术溢出作用程度受到国内研发强度、人力资本、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以及技术差距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按东道国研发资本密集程度划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的不同作用和机理,并利用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都能够产生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获得的逆向技术溢出通过人力资本消化吸收;虽然国内研发资本存量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不显著,但国内研发资本存量对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渠道获得的逆向技术溢出具有显著的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引致资本外流,制造业空心化风险逐步加大。对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全球比较表明,2011年以来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弱化:一方面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相比,已基本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甚至发生一定的反转(如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等国);另一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尽管还具有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但这种劳动力成本优势可能被其他因素(能源成本、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削弱。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弱化的原因是劳动报酬的上涨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速度,劳动报酬上升较快主要是由于劳动力供给增速低于需求增速,而技能型人才(高级技工)短缺导致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中国制造业再也不能简单地以低劳动力成本取胜,企业必须由低成本竞争转向高技术竞争和差异化竞争。政府应致力于提高生育率和劳动参与率以增加有效劳动力供给,加快“双一流”建设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以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以降低企业成本。  相似文献   

5.
基于CH模型,测算2003—2016年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并采用可以有效控制内生性问题的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考察了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市场分割以及其他因素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能显著提高绿色技术创新,但市场分割通过扭曲本地市场的交易成本间接阻碍了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第二,考虑市场分割调节作用时,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于技术吸收能力的作用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第三,从区域角度看,下游生产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而中上游则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市场分割(即地方保护);且在存有区际差别市场分割程度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中国吸收逆向溢出技术的作用具有"倒U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基于CH模型,测算2003—2016年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并采用可以有效控制内生性问题的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考察了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市场分割以及其他因素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能显著提高绿色技术创新,但市场分割通过扭曲本地市场的交易成本间接阻碍了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第二,考虑市场分割调节作用时,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于技术吸收能力的作用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第三,从区域角度看,下游生产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而中上游则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市场分割(即地方保护);且在存有区际差别市场分割程度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中国吸收逆向溢出技术的作用具有"倒U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利用对外直接投资(OFDI)形成的逆向技术溢出推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路径。以30个省份为样本地区、4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样本东道国,采用2008—2020年面板数据,分析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影响,并从技术差距、技术差异和技术吸收能力角度探讨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异质性表现,结果发现: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增加可以显著促进地区制造业GTFP(包括绿色技术进步和绿色技术效率)提升;相比对自然资源充裕型东道国OFDI,对技术充裕型东道国OFDI能够产生更强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但对市场充裕型东道国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与地区制造业GTFP负相关;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表现出依次增强的趋势,表明技术差距的缩小会减弱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高新技术行业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显著,而传统行业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表明技术差异的扩大会增强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地区研发强度和创新能力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表明本地技术吸收能力增强可以强化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因此,应采取差异化的国际投资策略以更好地利用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来促进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1985—2012年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数据,实证分析中国在美技术获取型FDI的逆向溢出效应。同时,从吸收能力视角考察人力资本、经济开放度、金融发展程度与技术差距对中国在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中美适度的技术差距促进OFDI逆向技术溢出;但中国高级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和经济开放度及金融发展程度不深制约了中国企业有效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阻碍了中国对美OFDI逆向技术溢出。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在逐渐适应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存在的传统优势——劳动力比较优势是否依然存在,文章比较了中国以及部分发达国家、"金砖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中8个国家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单位劳动成本,得到以下结论:其一, 2005年各国的劳动生产率基数均较低,虽然中国在十年中进步较大,但其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所选取的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有一定差距,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其二,中国各产业单位劳动成本虽然在近十年来有所增加,但是与大多数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较低,中国传统的较为低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短时间内仍然存在,如果想继续保持,必须着力提升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劳动成本;其三,根据结构后发优势理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国将更易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其四,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三次产业之间的单位劳动成本有更大的差距,故中国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有较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向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接连不断,其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因在于融入全球供应链,获取逆向技术溢出。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会作用于企业、产业、国家三个层面,而企业通过模仿效应、嵌入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和平台效应四个途径获取逆向技术溢出。中国企业应立足自身,合理选择技术获取型FDI的进入模式以有效获得逆向技术外溢。  相似文献   

11.
首先从区域和行业两个层面出发,测算了在环境约束下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19个行业2004~201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以及技术进步的Malmquist指数,然后基于我国省级层面数据,利用混合最小二乘法对"门槛效应"的存在性进行考察与验证,并对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溢出的行业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实证研究发现:在区域层面,对外开放度、人力资本和市场规模这3个因素均构成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门槛变量,只有当这3个影响因素都处于适度值区间时,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表现为积极而显著;当不处于适度值区间时,上述3个因素对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的作用效果则表现为负或者不显著。在行业层面,进一步检验了影响对外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各吸收能力因素的门槛特征,并从行业发展水平、行业人力资本和行业研发投入这3个方面测算了引发积极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门槛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为背景,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深入地考察了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员工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显著地提高了员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并且这种正向的"工资溢出"效应具有持续性而且还是逐年递增的。与此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也显著地拉大了企业内工资差距。进一步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对员工收入的影响因东道国收入水平、企业经营范围的不同而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最后我们还尤其关注了对外直接投资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发现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未明显提高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的影响渠道检验表明,尽管对外直接投资显著地提高了员工平均工资,但同时也显著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增长,正是由于后者的"生产率"效应部分地抵消了前者的"工资溢出"效应,进而导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未能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劳动力比较优势及其瓶颈约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特点就在于其力成本上的弱优势与劳动生产率上的强劣势,这是造成西部地区贸易不发达、出口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而西部地区在劳动生产率上的强劣势又源自于投资的不足与教育的落后,这是西部地区劳动力潜在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重要瓶颈。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2005-2014年ORBIS全球企业数据库中的中国企业海外制造业子公司数量这一微观数据,基于投资引力模型,尝试从国家-行业层面验证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制造业投资时是否遵循了比较优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制造业投资时遵循了比较优势,即会将熟练劳动密集度高的行业投资到熟练劳动丰裕度高的国家,而将熟练劳动密集度低的行业投资到熟练劳动丰裕度低的国家.另外,中国制造业在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自然资源寻求动机和市场寻求动机,自由贸易协定和双边投资协定没有对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技术寻求的特殊目的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能否产生、效应测算的大小以及影响因素和相关的微观机理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但相关理论和实证分析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脉络和确定性的研究结论。文章在界定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概念的基础上,分别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影响因素以及溢出机理方面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论述,据此分析已有研究的进展以及不足,并尝试描述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OFDI发生逆向技术溢出的四阶段传导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绿地、并购以及合资三种不同投资方式对技术逆向传导的路径、程度的不同影响。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我国18个行业2004~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的面板数据,就我国企业不同方式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进行长短期分析,并结合行业特点考察上述效应的行业差异。实证研究表明,并购在短期中的效果更优,而绿地在长期中的技术提升效应更好。合资方式对致力于获取海外先进技术的OFDI而言是不可取的。同时,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采用并购、合资等方式能够产生更显著的技术外溢效应,而服务行业采取绿地投资方式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首先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运用2003~2015年中国31个省(市)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系统GMM检验结果表明,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正向影响,逆向技术溢出通过促进国内技术进步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同时对外开放度、金融发展水平、技术水平、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状况都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积极因素。最后将样本数据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产业结构优化都具有正向影响,东部地区的影响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与绿地投资两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OFDI)与母国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横纵两向比较与探讨分析,结果显示:企业海外并购技术转移度低于绿地投资技术转移度,因而企业海外并购获得的逆向技术溢出包括研发资金溢出与人力资本溢出均高于绿地投资的溢出效应,企业海外并购与绿地投资对母国技术进步均有促进作用。同时,受到母国研发资金投入与人力资本存量约束,二者分别为企业海外并购与绿地投资设立了最低与最高“门槛值”,企业海外并购数量超过最低“门槛值”与绿地投资低于最高“门槛值”均会带动母国技术进步,反之两者都抑制母国技术进步。因此,中国应提高对外直接投资中企业海外并购份额,以提高技术进步程度。  相似文献   

19.
外商直接投资(FDI)可以通过劳动力需求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改变东道国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和行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行业工资差距,并且这种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由于投资动机和进入方式的不同,FDI对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并表现为地区差异。基于中国服务业的经验分析发现:外资进入通过增加低工资行业的相对就业规模和提升高工资行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扩大了行业工资差距,适应中国低技能劳动力丰裕而高技能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劳动力市场条件;在以垂直型和合资型FDI为主的地区外资进入具有显著的扩大行业工资差距效应,而在以水平型和独资型FDI为主的地区这一影响并不明显。因此,应努力提高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并充分保障低技能劳动力的权益,积极鼓励和引导水平型FDI进入并适度减少垂直型FDI的引入,持续增强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并不断缩小技术差距,进而在高效利用外资的同时缩小行业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20.
选取2002~2006年海关数据库与工业企业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对国内工业企业出口扩张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营业额每增长1%,国内工业企业的出口增长约为0.08%。进一步分析发现,对外承包工程对企业所有制、出口目的国的发展水平、行业与工程承包业关联度的不同影响也不一样。具体而言,国有企业的引致需求贸易效应更大,而民营企业的成本克服效应和逆向技术溢出的贸易效应更大;对企业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大,引致需求贸易和成本克服效应在发展中国家更为明显,而发达国家的逆向技术溢出更为明显;对上游关联程度高的行业企业出口扩张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