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农业劳动力经历了改革十年的快速转移后,近年来开始放慢了转移的步伐。与此同时,农村一大批外出劳动力出现了“回流”现象,某些地区发生的“盲流”也尚未完全遏止。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呢? 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个老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30年前,我在德国留学。系里有个习惯,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次集体喝咖啡的时间,全系的教授和博士生都到一个大房间去,围坐着,一边喝咖啡,一边闲聊。聊的话题,以时政和农业问题为主。只要一聊到农业话题,总离不开一个词:过剩。那时,我国还在实行粮票制度,我还不太习惯讨论过剩问题。我问导师,农产品过剩问题有多突出?导师略一思索,回答说,欧共体预算支出的70%,用于解决农产品过剩问题。欧共体是欧盟的前身。用于农业的预算支出,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劳力相对大量过剩。如何为大批的农业剩余劳力寻找新的投向?有的主张大力开拓劳务输出,实现农业剩余劳力的跨县、跨省转移;有的主张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入手,强化种植业,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和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家庭企业、联户办企业,以及农村第三产业,实现农业剩余劳力的就地转移。我认为,后一种观点符合丘陵地区的区情,是丘陵地区农业剩余劳力转移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振兴丘陵地区经济的战略对策。现就岳池县农业剩余劳力转移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村经济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整产业结构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农业和农村经济要在产品供给呈现相对过剩 ,买方市正迅速形成 ,市场竞争加剧的新形势下保持持续稳定发展 ,必须牢牢抓住结构调整这个关键 ,在调整结构中适应市场 ,在优化结构中取得突破。近年来 ,成都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 ,但是 ,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因此 ,加快结构调整 ,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效益 ,既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要求 ,也是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现阶段的农业结构调整 ,不是一般的适应性调整 ,而…  相似文献   

5.
1991年9、10月间,我们在英国进行了一个月的农业经济学术访问。既同学术界的同行进行了交流,也到农村进行了实地考察,这里仅就几个问题摘要加以概述。 一、英国农业发展面临新挑战 英国农业的现代化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目前农业劳动力只占全部劳动力的2.1%,这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最低的。然而进入八十年代中期后英国农业又遇到了新的问题——产品过剩的困扰,进一步发展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6.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助力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欧盟共同农业政策(CAP)是欧盟实现农业经济、农村社会以及农村地区资源环境保护的主要政策工具,同时也是欧盟最重要的共同政策之一。自1962年设立以来,随着农业产能过剩、农业劳动力流失、食品安全以及生态保护等问题的渐次出现,共同农业政策几经调整和转型,实现了从单一向综合的战略转型,破除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的阻碍因素。目前,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由两个支柱政策体系构成:第一支柱政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霞 《南方农村》2003,(3):17-2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占很大的比重。改革前,受城乡分割体制的束缚,农业中沉淀着大量的“隐性”过剩劳动力。改革后,家庭承包制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的效率,使土地上隐性过剩的劳动力迅速显现。农民有了择业的自由,他们或是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就地转移”,或是“离土离乡”流动到城市谋取就业。但是,由于农业人口的庞大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不足以及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有限等等因素,农业和农村中仍然滞留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获得就业,不仅事关中国农业效率、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  相似文献   

8.
90年代 ,农业产业化在我国西部地区农村的悄然兴起 ,为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 ,与东部地区相比 ,发展速度缓慢 ,成就并不理想 ,原因何在 ?这是近两年来我国西部地区人们非常关注 ,也是我们常常思索的问题。笔者认为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不深刻①对农业产业化本身的认识农业产业化作为实现农业四个转变的重大举措 ,已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学术界也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问题争议的焦点是农业原本就是一个产业 ,又怎么能称农业产业化 ?现代农业确实是一个重…  相似文献   

9.
近来,有一种看法,认为我国粮食收支平衡后的剩余是“粮食过剩”或“相对过剩”。从这种基本估计出发,有的提出要降低粮食产量,有的提出“要采用政府补贴农民实行休耕的措施”,有的地方甚至怀疑抓农业的方向是否错了,等等。所有这些提出一个重要问题,农业是基础的观点是不是已过时?粮食生产还需不需要抓紧?这是我国当前农业决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山西农经》2014,(6):1-1
<正>当前经济"新常态"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新定位,必须立足"新常态",才能把握农村发展的新方向,更好地建设现代农业。那么,什么是农业"新常态"?该如何把握理解农业"新常态"?如何立足农业"新常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所谓农业"新常态",其重要内涵即"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增长点"。农业新常态与传统农业的常态比较,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中国已走出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困境,产品过剩交替出现。实践一再证明,中国农业有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江苏东台传来好消息:200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49元。在农产品普遍过剩、市场疲软、农民增收乏力的形势下,东台的农村经济何以生机勃勃?市、镇干部告诉我们,是特色农业挑起了东台农民增收的大梁:特色农业生产的农产品产值已占该市农村经济总量的80%以上,农民纯收入的60%来自特色农业。特色产业培育是从改造传统产业起步的,其中又经过了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两个阶段。这样,传统产业终于被改造成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黄海之滨的三仓镇,有粮仓、棉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2015年黑龙江省按照中央部署要求,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三农"工作,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社会面貌大为改观,保持了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但与此同时,黑龙江农业也面临着国际国内粮食市场深刻变化、国家有关收储政策调整改革的复杂形势,呈现出玉米压库过剩、农民增收难  相似文献   

13.
把农业剩余劳动力适时适度地从农业生产领域中转移出来,是一个有关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农村实现家庭承包制以来,由于亿万农民的生产热情高涨,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这就使本来已潜伏在农村集体经济内部的劳动力过剩问题尖锐地表露出来,成了制约农村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村经济改革逐渐深入,在市场经济进程中,要不要对农业实行保护?如何保护?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下面将经济理论界有关我国农业保护的两个问题讨论情况做简要介绍。一、农业保护政策的涵义什么是农业保护政策?主要有3种解释:  相似文献   

15.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启动农村市场的关键。他说,启动农村市场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收入问题,另一个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现在我们过剩的多数是现代化产品,像电冰箱、电视机,这些对于农村来讲都是非常适用的。但现代化的产品都要有一些基础设施跟它配套,如电冰箱的使用,需要农村电力的充足供应。如果基础设施一改进,农村对现代化产品的需求就会增加。所以,这是个一石数鸟的政策。因为它既可以消化过剩生产能力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他认为,现在农民收入增长这么慢,跟这几年乡镇企业大…  相似文献   

16.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在现阶段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约束增大及应对“入世”挑战迫切需要的条件下提出的,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一、葫芦岛市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葫芦岛市从1995年提出抓农业产业化,开始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去年开始战略性调整,各级领导逐步理清了思路,广大农民也逐渐增强了结构调整的自觉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  相似文献   

17.
战后,日本农业在以家庭式小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但是,今天的日本农业仍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兼业农户的数量不断增加。据日本农、林、水产省《农林水产统计》,1980年日本的兼业农户已占总农户的88%以上,其中以非农业收入为主的第二类兼业农户增加更快,已占整个兼业农户的80%,占总农户的70%。对此问题,在日本引起的争论颇大,褒贬不一。究竟兼业农户对日本农业是促进还是限制?对日本的农业结构和农业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是日本农业目前难以克服的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其发展趋势如何?所有这些问题,均引起日本农业经济学家和世界农业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发生很大变化。目前的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农业市场化程度低、因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而缺乏国际竞争力、农产品质量及污染问题。入世后更加显现。农业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农村城市化建设,也对农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提出了崭新课题。而WTO“绿箱”政策中对农民培训和教育是有很大支持,我们大可以利用这一空间。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发挥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叠加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信息化的问题非常复杂,这是农业、农村问题上一个大的工程系统。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面临了一个历史发展机遇,也就是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叠加时期。中国正处在一个既要搞农业现代化建设,又要搞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这是发达国家没有遇到的机遇。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信息化并行,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当今谈论中国经济时无法绕开的重要话题。对于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繁荣 ,到底应当采取什么对策 ,可以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张晓山在《深化农村改革 ,促进农村发展》中将这些因素概括为三类 ,即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 ,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缺陷 ,农民利益流失 ;农村劳动力很难同资本结合。该文在提出“一个基本认识”———即“三农”问题的症结不在农业和农村本身 ,而在于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密切相关的宏观经济体制和大的政策导向———的基础上 ,提出了“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