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前关于土地制度的讨论中,弥漫着一种浪漫主义想象,以为只要换了一种土地制度,农民就可以成为地主,可以富裕起来。这种观点认为,分田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分田到户后,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没有土地所有权,无法富裕起来。全国95%的农地都要用作种植,用作种植的农地,关键是使用权。当前的中国农村,国家不仅不再向农民收取税费,而且给予农民种植补贴。农民种地有自主权,可以种粮食,也可以种经济作物,并从市场上获  相似文献   

2.
农地"三权分置"让经营权独立出来上市流转,需要关注的是农地流转主体的最终行动策略。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与理论思辨发现,农地"三权分置"下的制度供给对流转双方的激励约束各不相同,双方基于不同利益考量就会出现利益冲突。面临这些利益冲突,农地流转双方也就有不同的行动策略。未来,制度供给要满足流转双方对确定性预期的需求,建立对流转主体双方具有约束力的制度:引导合作博弈、实行农地功能分区以及集体集中成片流转经营权等。  相似文献   

3.
土地是民生之本。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农地还附属有丰富社会保障的社会功能:农地是农民的生活来源,农地承载农民的基本就业功能,农地是农民的基本收入来源,农地收入是养老育幼的基础,农地还可以作为失业保障。依法确立农地的社会保障属性是农地制度安排的大势,为此要重点做到:建立农地物权化机制、建立农地物权化机制、推进土地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着深层次的体制性矛盾。由于长期受城乡分隔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在处理农村和城市关系问题上,仍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重城轻乡"的观念。长期以来,从体制、政策到各项管理制度上都限制农民进城定居。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难点,首先是农民地权保障问题,通过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来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首先要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下一步要加快给农民颁发具有明确法律效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和宅基地使用权证书,让农民清楚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要防止以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为名强征农民的土地。其次要把握好土地流转的方向。要让农民自己种地,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真正做到农地农用,自愿流转,  相似文献   

5.
农地流转"三权分置"理论以"明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合理内核传达出"坚持土地集体所有、保障农民根本权益、活化土地资源利用"的正确理念,为农地流转法律瓶颈之解决提供了重大参考。其关于农地产权的制度架构本身没有问题,但逻辑用语却存在法理障碍,在法律上难以清楚表达。传统典权制度可在保持基本制度架构的同时,借由理念指导为"三权分置"提供法律范畴的外观依附。典权"有买卖之实而无买卖之名"的制度功能使其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制度构建模式,既能够解决公有制条件下私权主体进入土地市场的难题,又能够让农民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基础上更好地获得土地经营权流转收益的权利,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可借助于典权实现其制度架构。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司法裁判文书统计数据分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处分限制性规范的合理性。研究表明:在"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两权分离"的农地法权架构下,土地承包经营权处分的限制,阻碍了农地的规模流转与规模经营。在政策倡导通过"三权分置"解决这一问题之际,"三权分置"政策定位于宏观层面的立法精神指引,而对处分之限制性规范进行科学配置,是当下农地法律制度改革的合适路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需经发包方同意不应作为影响转让合同效力的强制性规范;以财产资格划定转让方的范围不合理地限制了农户转让自由,有违民事行为能力的基本法理;受让方主体资格属于立法强加于农地之上的身份属性限制,阻碍了农地规模流转;为保障村社成员的成员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享有优先受让权;对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禁止抵押,也无合理性。因应以上农地法律制度变革,宜强化农地用途管制,合理限制受让人的流转权利。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地权利制度构建于特殊国情之上,"三权分置"下土地经营权由集体土地所有权分离而设立,并在一定条件下消灭,其权能回归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经营权的消灭与设立,亦是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的回归与分离,是农地权利的基本存在形式。土地经营权注销登记是公示农地权利变动的制度,应当予以充分重视。我国农地资源利用以户为单位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配置,呈现小农性、封闭性,与市场机制相背离。"三权分置"的提出为土地承包经营权重构提供了契机,得以对土地经营权注销登记制度进行功能解析,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地发展权是指土地用途由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不同用途使用之权.农地征用补偿除了对农地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民生存权价格进行补偿外,还应当对农地发展权价格、国家粮食安全价格和生态安全价格进行补偿,即按照农地完全价值进行补偿.由于当前我国农地对于农民具有很强的社会保障和失业保险功能.这就决定了我国农地征用补偿必须依据农地资源综合权利对农地征用过程中形成的土地增值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改革重点在于保障农民地权。目前中国的农地产权归属并不明晰,农地产权的缺失影响了农民应享有的土地收益。经分析表明,农地产权的清晰界定能让农民的土地产权保值增值,明确农地产权归属、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完善农村服务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农地产权效益的实现、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0.
正一、崇明农村土地流转的背景和现实意义崇明作为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加上国际生态岛战略的不断推进,土地流转方面与全国或上海其他地方相比有共性也有个性。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已成常态,加上小户经营模式下农地产出效益不高,仅能解决温饱问题,在外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成为家庭的主要收入,种地的重要性愈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就业转型已成为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而农民就业转型的约束条件核心是土地制度的约束。本文指出土地制度的约束主要是政府政策文件的权益约束、农地经营承包权的约束、集体建设用地的收益约束和农地抵押与担保权的法律间冲突,可通过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确保农民在就业转型中享有集体建设用地的收益权、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建立城乡一体土地市场等方式来平稳实现农民就业转型,并且在土地流转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2.
解读"完善征地补偿办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出,要“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对征收农地的补偿作了新的规定。对于这一问题,应当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解读?现提出浅见以供探讨。国家对于失地农民应当如何进行补偿,在我国理论界历来有两大派观点。其中一派的观点是,农地转非后形成的非农地市价,应当归农民所得;农民获得非农地的市价,表明农民拥有农地的开发权。如果农民只能得到农地价格,便意味着对于农民应当拥有的土地开发权的剥夺。而另一派的观点则是,农地转变为非农地后所形成的土地增值,并非农民对土地进行加工的结果,而是由整个社会(含…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交易:权利的制度性异化与复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基于交易和权利的视,分析了城市化迅速推进背景下农村集体土地被政府大量征占过程中相关权利出现的严重制度性异化.主要表现为:模糊的农地集体所有权、不规范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残缺的农地交易权以及异化的土地征收权.作为其后果,中国农地交易价格被严重扭曲,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因此.必须清晰界定农地集体所有权,并通过促成集体土地依法入市实现完整而有意义的农地交易权;必须严格界定政府的农地征收(用)权、不能让农民承担城市化的主要成本.  相似文献   

14.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性质,决定了在集体组织内部的成员都有"天赋资源权",即"成员权"--只要是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他(她)就有权获得一份应属于他(她)的土地.因此,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这必然引发土地的持续调整.但稳定农地使用权,是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的一个基本取向.如何解决农地"稳定"与"不得不调"的两难境地呢?对此,本文提出了"虚拟土地"这一概念,以期对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从权利束的角度梳理了新中国70年来农地从"一权垄断"、"二权分离"到"三权分置"改革历程,并从权利主体的结构与功能目标分析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内在逻辑,提出了新中国70年来权利束嬗递下的农地异化风险。研究认为:当前的农地"三权分置"既有独特的时代背景,也体现了历次农村土地制度演变的惯性,三次农地改革的对象与权利束功能具有差异性,农地"三权分置"有利于解决当前农地,劳动力与资本错配的难题,但是农地"三权分置"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农业补贴主体异化,农地确权异化与农地生产异化主体异化这三大风险也需要加以防范与控制。  相似文献   

16.
农地城市流转有可能影响农户对其仍持有的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的预期,从而影响农户的农业生产决策,其实质是农地城市流转所产生的外部社会经济影响的部分表现。本文基于对湖北省仙桃市243个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了农地城市流转对农地承包经营权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农户所持有农地到市区的距离以及农户所持有农地与周边已发生农地城市流转区域的距离均对农户认为自家农地向市地流转的预期有负相关关系,即农户所持有的农地距离已发生农地城市流转的区域越近,其对自家农地将被流转为市地的预期越强烈,即认为自家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越差。由于该影响作为农地城市流转的负外部效应无法通过市场或价格形式予以体现,因此构筑合理的价格机制和决策机制、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的信息公开机制和征地的预告知机制等是可行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1.剥夺村委会的土地所有权,一切土地收归国有,国家作为土地的所有者。作为土地所有者,国家拥有农用土地转作他用的审批权、有制止破坏农地的干涉权等少数几项宏观调控的权利,而将农地的使用权、收益权、流转权界定给农民。农民承包土地将不再与村委会签约,而只是与国家签约,村委会只是签约方——国家  相似文献   

18.
农地“三权分置”作为新发展阶段我国农地制度的重大创新,应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构建新型农地“三权分置”制度。农地“三权分置”助推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在于,通过强化集体土地所有权管理功能统摄下稳定农户承包权的保障功能和放活土地经营权的财产功能,最终通过农地“三重复合功能”发挥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从边际上提升农业发展效率,通过农业现代化助推乡村振兴。当前农地“三权分置”政策执行中存在所有权实践地位强化排斥小农的困境、承包权主体地位弱化与固化的困境以及经营权大规模流转偏向导致的效率困境,背离了政策制定者预设的目标,不利于推进乡村振兴。为此,本文基于对上海松江的实践考察,提出以成员权的集体土地所有制、承包权自愿有偿退出与转让机制以及立足传统农民本位的农地经营权制度来健全农地“三权分置”的实现路径,培育固守农业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突破,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张超  周艳波 《农业经济》2015,(2):114-115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第一代与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对持有土地的认知、人力资本特征、外出务工目的、务农经验及年限、家庭情况、收入情况这六个影响因素来分析比较代际差异视角下农业转移人口的农地流出倾向。结果表明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将农地流出的概率要高于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  相似文献   

20.
"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的概念设置是为了改变先前农地两权分置模式的弊端.土地承包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对极易混淆的概念,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土地承包权是一种单独的成员权,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在土地分配上的一种独立表现形式;而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法律明文规定的用益物权,该权利虽然具备一定的成员权属性,但主要的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