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农村金融有其不同于城市的特点,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农业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因而从整体上看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于其他行业,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自然条件差,其经济发展难度大于城市及城郊地区。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物流业向农村延伸,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之间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现代物流环境为农村物流提供重要的发展机遇。本文对我国农村物流发展进行研究,结合农村物流发展的机遇,提出构建农村物流服务体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50年代,德国巴伐利亚州开始进行建设新农村的试验:一是制“定村镇整体发展规划”,如调整地块的分布,改善农田基础水利设施等;二是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积极推广农村机械化作业,组建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三是保护传统文明,如整修传统民居、建立博物馆等;四是加强教育培训,推“行双元制”教学,让孩子从小既学文化课,也学实用技术。同时,文体娱乐活动也被看作吃饭穿衣一样重要,村庄里各种娱乐设施要齐全。通过这些措施,缩小了城乡差距,让农民爱上农村,实现了“在农村地区生活,并不代表可以降低生活质量”“、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的目的,使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得以平衡发展,明显减弱农村人口向大城市的涌入。“巴伐利亚试验”随后成为德国农村发展的普遍模式,并在1990年起成为欧盟农村政策的方向,改变了欧“盟为集中建设而放弃边远的农村地区,迁出农业人口”的规划。在成功运作40年后,该试验被德国赛德尔基金会移植到山东的南张楼村,这便有了一段有关严谨的德国人与纯朴的山东人之间的故事。项目“以土地整理与村庄革新”为核心目标,其实是一种拥有更广泛外延的试验,近来被重“新发现”并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于2013年10月12日至11月1日,赴德国参加学习考察,深入德国城市、乡村、银行、银监会、州政府、农业组协会等地体验德国文化,感受最深的是守秩序、讲公德、将严谨做到极致,这或许就是德国文化最本质的特征。守秩序守秩序和讲公德已经成为德国民众性格的一部分。在德国,大到空间、地、建筑物,小到每个家庭打扫门前雪和树叶都有规定,维持秩序的标志牌和禁令牌随处可见。"秩序还好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背景下,部分农村老人因为家庭、社会等因素,从熟悉的农村随子女迁入到陌生的城市,进入到新的环境中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老人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融入城市生活的种种困难。文章以海口市部分地区农村老人迁入城市后的社会融入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融入社会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措施及建议,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和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选择我国城市化道路应根据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共同规律以及我国的国情 ,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和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要考虑我国亿万农民对城市文明的追求。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过程 ,也是农民追求和要求分享城市文明的过程。我国城市化即将有数亿农民转移到城市 ,因此 ,必须认真考虑满足亿万农民转移到城市的意愿、需求和目的。他们主要有 :①在经济上获得比农村较高的经济收入 ,获得比农村更有发挥个人才能的条件和机会 ;②在政治上能获得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平等地位 ,解决实际上存在的低人一等的身…  相似文献   

7.
德国的农业推广咨询服务高启杰德国的农业推广实际上是农村综合咨询。可以说,农村综合咨询服务模式是农业推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德国的农村综合咨询服务同其他类型的体系模式有着显著的区别。在德国,人们把推广定义为一种咨询活动:目标是帮助农民使其能够改变...  相似文献   

8.
包头地处祖国内陆,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干旱和缺水已越来越成为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瓶颈"。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包头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以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为目标,大力发展设施、避灾农业,逐步走出了一条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成功之路,在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到了农牧民群众。  相似文献   

9.
农村的光棍和城市的剩女,一人一本难念的经。德国三个婚龄农民就有一个光棍。2009年统计,法国30%的农村男性找不到老婆,36%的牧场工人单身。与此相反,城市的剩女们却惶惶然在遭遇"男人荒"。金融危机重创西班牙,城里的日子不好混。今年4月,68位马德里女性在好莱坞西部片《娘子军征西》中找到灵感,乘坐大巴跑到乡村小镇去寻找另一半。  相似文献   

10.
<正>"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宜业、宜游",是西欧乡村美景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者的梦想追求。笔者近期到英国、德国调研农业环境保护政策,深入探访美丽乡村,亲身感受到英国、德国尊农敬民的浓厚氛围,亲眼见证了农强、民富、村美的乡村实景以及城市与乡村的和谐交融。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在当前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研究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来释放环境保护红利,欧盟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张家港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用城市标准建农村,用市民的理念育农民,把城区的文明创建延伸、辐射到广大农村,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应用到农村和规模企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通过以社区建设为抓手,把城市的管理经验、环境标准、服务方式和教育要求有针对性地引入农村,推动基层组织职能的转变,较好地实现了行政管理意义上的依法治村与文明创建意义上的以德育人的有机结合,全方位加快了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辐射,加快了农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对接.  相似文献   

12.
黎仕明 《中国农史》2006,25(3):110-116
农业为城市发展之基础。20世纪上半叶甘宁青地区农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得到较大增长,随之而来的商品性农业生产扩大化则推动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但是,恶劣的自然环境、低下的农业生产水平以及城市对农村的掠夺式剥削都导致该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迟滞,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自身持续发展的能力。这种既推动又制约的矛盾关系正是甘宁青地区贫困与落后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德国是最早提倡环境保护并舍得在这方面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的国家之一。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发展,环保和绿化已深入到德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今,凡是到过德国的人,都可以看到城市中精美别致的公园绿地与鳞次栉比的楼房、盘旋回行的立体交通相映生辉。这里到处绿树成荫,繁花似锦,青环翠绕,整个城市处在花园绿林之中。  相似文献   

14.
太原市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农村污染不仅影响了数百万农村人口的生活和健康,而且通过水、大气和食品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的环境质量,威胁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太原市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深入分析,提出了太原市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正一、美好城市生活和美好农村生活的一般特征至今为止,笔者有一半时间生活在农村,一半时间生活在城市,总觉得城市生活有城市生活的优点和欠缺,农村生活有农村生活的优点和欠缺。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空间和生活文化形式。我认为,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在这个人类生存的地球上,无论是农耕时代,还是工业化时代乃至是互联网时代均会长期并存,并一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山东省招远市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坚持每年拿出不低于1/3的财政收入用于农村环境改善和公益事业建设,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由于自然环境、历史等原因,部分村庄经济仍不发达,有的还比较贫困,美丽乡村建设"无米可炊";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单靠公共财政难以维系,"钱从哪里来?"针对城市工商企业受城市土地、劳动力紧缺等要素瓶颈制约,亟须走出城市寻求发展新空间的  相似文献   

17.
正越关心农村,越要注意研究城市、利用城市。为什么?因为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引擎,是发动机,是带动农村建设的力量。按这个观点,建设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绝不是关起门来,孤立地靠农村资源来建设农村。要开门,借力城市、善用城市,在农村发展中力争把城市元素发挥到极致。第一,善用城市消费力。我们国家今天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均起来还是农村居民的三倍。这是一种现存的市场购买力,不善用,可惜了。当然农村产品卖给农村居民也不是不可以,问题是不容易卖得起价。农村产品卖给城市居民,可以较大幅度发挥农村比较优势,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收窄城乡收入差别。第二,  相似文献   

18.
正乡村,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栖息地,是代代国人的精神家园。乡村不应被城市洪流所湮没,更不应被现代文明所遗忘。农发行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让公共服务惠及乡村,让自然环境与人类栖居更加和谐,让乡村文明在当下重生。截至2016年7月末,农发行在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和495个省级贫困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贷款余额36.19亿元。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已逐步从观光旅游发展到"体验式"旅游,即以农村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民房等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住下来,以从容的生活节奏让他们慢慢体验乡土风情的内涵。乡村民宿经济即是体验式旅游的集中体现。所谓乡村民宿经济,是指利用农村空闲件房为游客提供以住宿服务为主,并综  相似文献   

20.
《南方农村》2004,(2):45-4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苏杨在《中国经济时报》撰文指出: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各种污染与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不仅影响了数亿农村人口的生活,而且威胁到他们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来源有三类:一是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及土壤污染;二是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三是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随着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小城镇建设的普及,如果不重视环境问题,势必出现农村环境污染的规模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