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是实现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分析了耕地生态补偿和粮食安全的内在逻辑,指出目前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局限性。基于粮食安全视角,分别从耕地资源价值确定、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资金来源与分配以及补偿效果评价这几个方面对耕地生态补偿要素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耕地生态补偿的实施路径,以期能够为完善耕地生态补偿机制,以及粮食安全战略下的耕地生态补偿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明晰农地产权 改革征地补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我国现行征地补偿机制存在补偿范围小、标准低等缺陷。其根本原因,在于征地补偿缺乏明晰的产权基础和客观的产权价值依据。因此,明晰农地产权,改革征地补偿势在必行。笔者认为,通过对农地产权的登记确认,对产权损失的客观评估以及几项保障措施的实施,可有效维护失地农民集体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博弈论等方法对生态效益补偿理论依据、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当前的生态效益补偿理论依据尽管从不同角度论证了生态效益补偿的必要性,但其实存在逻辑误区。公共物品补偿的合理逻辑应是"公共物品利润补差",这也是生态效益补偿的合理理论依据。在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方面,当前的研究成果也存在明显不足,需要确立"利润补差+公众诉求"新标准,既要参考该生态产品市场、社会回报的差额,也要参考社会公众对该生态产品的诉求程度。在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机制方面,需要在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确定机制、政府公平负担机制与总量控制模式等方面作出新的思考,并拓展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筹集渠道。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产生,是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结果,其制度基础在于土地股份合作制。农村土地合作社的治理机制关系到方方面面,涵盖股东组建与决策机制、合理设置股权的治理机制、社会风险防范机制、成员退出机制等等。各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一种形式,有利于改变农业经营方式,实施科技型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其发展态势良好,但需要进一步完善。各地推行农村土地合作社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产权结构,需要在保持农村土地产权完整性的同时不断提升农村土地产权的完全性,从而更好地发展现代农业,走科技型农业发展模式之路。  相似文献   

5.
论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指出当前中国矿产资源开发而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根源在于生态补偿机制缺失,并提出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需要着力解决"由谁补偿"、"补偿多少"和"怎么补偿"3个基本问题。即实行"新旧账"分治,明确矿山环境恢复补偿主体以及责权利,多渠道筹集废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基金;以重置成本为依据确定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征收标准,因地制宜地确定征收办法;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资金使用的招标、监管和效益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6.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是湖北省实现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将新制度经济学和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理论和思路耦合,进行产权分析,明晰当前矿产生态补偿现状,发现当前税费政策的产权含义存在交集,提出矿产环境生态补偿作为补充,同时指出当前湖北省磷矿资源生态补偿的实践中存在资源浪费、产权不清和空白以及政策冗杂等问题。文章以新制度经济学的思想为指导,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明晰生态补偿内涵,完善补偿机制;(2)精简补偿政策;(3)推进磷矿产权、固态废弃物产权和环境产权的界定以及市场建设;(4)建立合理的委托-代理关系,加强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广东省Y村地权之争的四个案例,呈现了土地产权"祖业"的乡土逻辑与"物权化"的现代规则。"祖业观"下的农村土地产权具有象征性、继替性和社区性的特征,农民仅仅享有继承使用权,而不具有独立产权。"祖业"观念与村落的社会结构形成相互塑造的自洽逻辑。"物权观"下的农村土地产权具有商品性、私有性、个体性特征,农民认为他们应拥有完整的独立产权。土地是资本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生产要素,物权化的土地产权改革使土地成为商品,这是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农村和农民仍将长期存在,土地物权化改革可能导致村落共同体快速瓦解,从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8.
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制度改革,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近年来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在退地方式、资格确认、退地确权、资金来源等问题方面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过于强调产权明晰、退地方式缺乏层次及补偿标准不合理等问题。以后的改革应当以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为改革基准,尊重中国乡村的发展逻辑和客观实际,服务和服从乡村振兴大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将生态补偿项目与扶贫战略相结合,是有效实现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与扶贫的辩证关系分析,归纳目前在我国推进生态补偿扶贫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构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扶贫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借鉴。[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贫困与生态环境、扶贫与生态补偿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并系统归纳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补偿扶贫所存在的机遇和挑战。[结果]贫困是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诱因之一,生态环境恶化又进一步加剧了贫困。生态补偿是扶贫的重要措施,但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补偿与扶贫的不断结合为生态补偿扶贫提供了新的机遇;法制监管和长效保障机制的缺失、各部门管理职责交叉,缺乏统一管理、市场化参与程度过低,公众补偿意愿不高、补偿标准难以确定,补偿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对生态补偿扶贫的顺利实施造成了重大的挑战。[结论]应从不断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可持续的生计模式、兼顾公平与效率、大力进行生态修复和农村环境建设等方面构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扶贫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土地流转农民利益补偿机制是农民土地合法科益保障的制度创新.文章结合川东北高含硫气田安全隔离区建设中农村土地流转农民利益补偿机制的做法与问题分析,提出不能只用净收益来确定农村土地流转价格,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最后,文章从补偿标准、补偿范围、补偿方式等方面对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农民利益补偿机制进行了总结和提炼.  相似文献   

11.
森林生态补偿方式运行实践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建立长久有效的森林生态效益经济补偿机制已成为推进中国林业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性措施,并受到政府及广大学者的高度关注。文章阐述了中国森林生态补偿方式的运行现状,重点分析了现阶段国内森林生态补偿方式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认为完善政府财政支付体系、制定科学的补偿标准、明晰产权机制以及与市场化补偿相结合是未来森林生态补偿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由于产权的不明晰,农村土地正在面临生态质量的不断下降.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可行的思路是建立基于市场价格的体现土地完全价值的交易机制,使土地的经济价值、生态环保价值、存在价值和馈赠价值的各方利益主体在征地中得到价值补偿,实现交易的公平和对土地的有效使用.  相似文献   

13.
环京津贫困农村长期以来都在配合京津城市的发展,本身的发展受到抑制。重视环京津贫困带农村的发展是实现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而以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来推动环京津农村的发展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内在要求。相关部门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生态补偿方案以满足贫困带农村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人们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通过生态补偿修复自然生态创伤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因此,文章从生态文明绿色和谐发展观角度出发,基于历史计量研究与层级划分的方法从生态补偿标准、生态补偿方式、生态补偿意愿、生态补偿应用4个角度对生态补偿的研究成果进行阐述。研究发现:(1)生态补偿机制结构不完备,虽有专家学者构建出系统的生态补偿体系,但大多是就"生态补偿"谈"生态补偿",缺乏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不同环境的具体深入研究;(2)生态补偿标准在制定时缺乏科学理论依据,而且缺乏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区域的生态补偿标准;(3)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一旦市场补偿机制发生失灵状况,会使政府承担巨大的生态补偿资金压力。因此,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4点政策启示;(1)构建结构完备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生态补偿各相关主体的互动机制研究;(2)进一步明确生态补偿标准,并根据时期、地域与环境不同而适时调整;(3)扩宽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降低交易费用对生态补偿项目效果的影响;(4)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利,不断提高生态补偿相关信息的透明度。该研究重点分析生态补偿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期能够为专家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现阶段开展"两权"抵押融资,需尽快修改"两权"抵押融资相关限制性法律法规;明晰农地产权,夯实"两权"融资基础;成立专门的农村土地评估机构,建立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农村"两权"抵押融资流转交易市场;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及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慎重稳妥开展"两权"抵押贷款工作,是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新型城镇化的现实需要,有利于盘活农村土地资产,增强农村土地资源效能,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为农村金  相似文献   

16.
制度成本、林区困境与生态补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将林区、林业与林农问题构成的林区困境放在制度成本、制度受益及其分摊与分配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国家汲取工业化原始资本累积的制度成本是林区困境制度根源,林业与林区不具备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林区的出路在于构建以历史贡献补偿和现时贡献补偿为主体的生态补偿机制,并提出建议:要扎实推进商品林资源产权改革;整合规划资源;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科学划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领域;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7.
山区集体生态林补偿机制的思考——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研究北京市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上,针对平谷区山区集体生态林补偿机制实践,对森林生态效益评估、产权等问题进行了思考,认为必须通过有效的机制,才能找到一个兼顾效益和公平的合理契合点。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信贷管制的存在是否会抑制制度目标的实现,即信贷管制会影响农户的信贷可得性,文章以林权抵押贷款制度为例,检验了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制度的信贷管制对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影响。在理论剖析了信贷管制对农户信贷可得性存在直接抑制效应、需求抑制效应以及价值抑制效应的基础上,运用集体林区6个重点林业县(市)林权抵押贷款政策文本与24个村465个样本农户调研数据,利用Iv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别对总效应和内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林权抵押贷款制度的信贷管制强度较高,且对农户信贷可得性呈现负向影响,未能缓解农户信贷约束问题。同时,内在机制检验结果发现直接抑制效应和价值抑制效应并存,但由于农户对林权抵押贷款制度不够熟悉,导致需求抑制效应未被证实。据此,文章认为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产权流转服务体系,并在村级层面广泛宣传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政策,多渠道增强农户信贷可得性。文章的研究结果不仅可为林权抵押贷款制度的具体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经验支撑,更能为提高农户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及缓解贫困等"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湿地缓解银行是美国实现市场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补偿的有效方式,在运作过程中通过湿地"信用"的交易实现对湿地生态系统损害的事前补偿。这一类似我国耕地占补平衡的制度,使得开发商能够直接购买"信用"完成补偿要求从而获得开发许可,湿地银行建设者以专业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建设湿地"信用"并通过交易获益,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监管制度,调动了第三方资本与技术参与生态补偿的积极性,实现了生态补偿目的。启示:为建立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我国应继续夯实相关制度和法律基础,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和考核评估制度,建立生态补偿和保护长效机制,积极引入第三方资本和技术,营造良好的生态补偿市场化氛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问题是中国农业与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农村稳定的基础。土地产权制度是土地制度的核心。本文从中国现行农村土地利用中的矛盾入手,揭示出中国现行农村土地产权主体本底不清、界定模糊、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等弊端。提出“明晰土地产权;强化农村土地承包权;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市场;加强立法;着力推进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市场化”等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