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牌热点     
《国际广告》2011,(3):44-45
李宁在美试水电子商务 李宁有限公司计划与美国当地一家咨询公司共同出资发展电子商务,以扩展李宁品牌的美国市场。据悉,目前李宁在美仅有一家自营实体店,此次试推电子商务被猜测是为扩张节约成本。不过按照李宁的计划,实体店面的建设会同步展开,同时亦希望通过与当地公司的合作,使李宁的产品更能贴近美国消费者和美国文化。  相似文献   

2.
李宁     
《新财富》2009,(8):66-66
李宁在其近20年的运动生涯中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退役后,李宁加盟广东健力宝集团,随后创立了李宁体育用品品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李宁以“空中飞人”的方式点燃北京奥运主火炬。  相似文献   

3.
《国际广告》2010,(8):130-131
李宁品牌20周年之际,全新标识和口号——“Make the Change”(让改变发生)正式发布。与李宁公司一贯的低调不同,这次品牌重塑的动作隆重而热烈,新标识和新口号一推出,就引发各方热议。作为李宁品牌的广告代理商,更作为一个品牌多年的伙伴,上海李奥贝纳有幸参与并见证了李宁这个历史上非同寻常的时刻,也对“90后李宁”有了更深入的感触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李宁品牌价值的飞速增长与赞助体育事业不无关系,“推动中国体育事业,让运动改变我们的生活”是李宁公司成立的初衷,也是李宁产品的专业化属性与定位。  相似文献   

5.
李宁和阿迪达斯的明争暗斗早在奥运开幕之前已经早早拉开,这从两个品牌的口号就可以看出来:李宁的口号是“一切皆有可能”,阿迪达斯的口号是“没有不可能”,一个向上强调希望,一个霸气蔑视困难,总之都和可能不可能较上了劲。阿迪达斯的优势很明显,年营业额1000个亿,李宁只有32个亿;阿迪达斯是全球市场拥有者,利用奥运会进行推广单位成本更低,李宁的主要市场就是中国,硬着头皮去赞助奥运会有些不划算。因此,在李宁与阿迪达斯的赞助商之争失利的时候,李宁恐怕是以偷着乐的心情为主的。  相似文献   

6.
齐齐  王清彬 《消费导刊》2013,(2):119-120
本文主要通过李宁近三年来的业绩表现对李宁的近期的战略选择和内部管理进行了层层剖析,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试图找出导致李宁最近频频出现错误决策导致业绩下滑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李宁管理问题的探究,希望对李宁管理问题上的某些发现能够对企业管理者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蔷 《现代商业》2014,(26):147-148
201O年6月,李宁公司高调宣布品牌重塑战略,发布全新的标识和口号,李宁开始提高产品价格,刻意提升品牌形象,并正式在一线城市发布,与耐克等国际品牌展开正面交锋,然而最终却导致李宁公司连续两年的亏损。本文将从战略管理方面分析李宁公司,分析原因并给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袁媛 《华商》2014,(7):46-47
2014年3月24日,李宁公司在港公布2013年全年业绩,收入58.24亿元人民币,毛利润25.94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3.2%,在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毛利率指标上,李宁公司整体毛利率较2012年的37.7%显著改善至44.5%,显示了较强的盈利空间,李宁公司的变革已经初现成效。李宁公司执行副主席兼代理行政总裁金珍君在发布会上表示,作为变革计划第一阶段的渠道复兴几近完成,趋势令人振奋,李宁公司已经进入了再次扩张状态,将依据变革计划大胆、明智地进行投资,2014年李宁公司蓄势待发。  相似文献   

9.
李宁换新logo了,品牌口号也换了。李宁公司CEO张志勇声称,新标识设计思路是为了顺应更年轻的消费群体,特别是90后不断求变的心理。沿用了多年的李宁经典旧标告别世人,名为“李宁交叉动作”的新logo成为李宁品牌的新标志,而原有口号“一切皆有可能”也被更为国际化的“Make The Change”所取代。不过,一年后看来,该重塑行为并未看到曙光,企业高层也出现了动荡,关于新标“二流”、新广告“立意有问题”的诟病仍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10.
2005年4月4日,国内著名的体育品牌“李宁”和中国领先的门户网站“网易”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李宁有限公司李宁品牌市场副总经理伍贤勇先生和网易市场销售高级副总裁胡智琴小姐并肩站在了一起,全面启动了“网聚体育力量,创造一切可能”的李宁网易体育频道的战略合作项目。  相似文献   

11.
事件一:体育品牌“洋退中进”,李宁品牌国际化再加速入选理由:近期,中国最大的体育服饰零售商李宁对外宣布将全面布局东南亚市场,年内在东南亚地区开设最多达100家门店早在1999年,李宁公司就把“品牌国际化”提上战略议程,公司调整架构,开始开拓国际市场、此次的扩张计划是李宁开始海外征程的标志性事件、与国内品牌高歌猛进相比,经历了大规模扩张的国际品牌在中国的生存状况似乎不太乐观李宁若能继续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  相似文献   

12.
互动     
《三联竞争力》2006,49(3):6-6
谁说国产货比不上洋货?李宁这个牌子现在国内市场不仅首屈一指。在国际上知名度也迅速提升,上届奥运会上就有不少国家运动员穿的是李宁牌服装:中国、俄罗斯、西班牙等.还有好多项目是由李宁赞助的。而且现在李宁的衣服和鞋子也能和NIKE、ADIDAS拼一下了,样式和科技含量都不错.在价格上还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新财富》2008,(7):52-55
在“奥运经济”的推动下,中国本土运动服饰企业开始向国际品牌发起进攻。三大运动服饰巨头李宁体育、安踏体育和中国动向选择了不同的发展策略。业务模式上,李宁体育与中国动向采用“轻资产运营”,安踏体育则是“垂直整合”;产品定位上,中国动向瞄准“运动、时尚、性感、品味”的差异化产品,李宁体育定位于高端专业运动市场,安踏体育则定位于中低端市场;市场推广策略上,李宁体育和安踏体育采用赞助体育赛事以及体育明星代言的策略,中国动向走的则是“流行时尚”的推广路线;销售渠道上,李宁体育和安踏体育主要依靠扩张经销商数量,而中国动向则借助与零售巨头和主要经销商的“资本合作”扩展销售渠道。不同的发展模式产生不同的财务效果,目前来看,安踏体育收入增长最快,中国动向盈利能力最强,李宁体育运营效率偏低。  相似文献   

14.
晓鸣 《华商》2013,(4):54-56
25年前,李宁遭遇汉城之败,但他没有被击倒,并成功向商界转型。而今,李宁能否再次渡过难关,摆脱运动服装品牌业的“垓下之困”?  相似文献   

15.
曹一方 《商界》2010,(8):78-83
七年前,李宁相继被耐克、阿迪达斯赶下中国市场的龙头宝座,陷入了前有耐克、阿迪达斯两头拦路猛虎,后是晋江军团凶狠群狼的危险处境。 七年后,李宁超越阿迪达斯,紧逼耐克,重握战场主动权。 ——戎马七年,左冲右突,于硝烟和炮火中,李宁成就了一段超越强敌的经典战例。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人来说,“一切皆有可能”这句广告语是再熟悉不过了。作为李宁品牌精神的核心,它总是与李宁Lngo一起出现,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提及的广告语。然而,我们未见到李宁用多少创意或策划来表达、传递、丰富这一品牌精神、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一则李宁“关闭500~600家店铺”的消息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今年第二季度订货量下跌,关店传闻四起。对此,李宁方面不得不出面澄清:并非关店,而是整合销售渠道。  相似文献   

18.
扬纲 《广告大观》2008,(7):48-48
李宁是中国,甚至在世界最伟大的运动员创立的公司,已经走过18年的历史。18年里,李宁的发展非常快,特别是在过去的五年,整体的业务量每年都以35%以上的速度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日用消费品     
《新财富》2008,(5):119-126
陈义红曾任北京前门鞋厂销售科长,1989年进入国家体委下属十佳运动鞋公司,1991年加盟李宁公司,一直做到执行董事。2002年,他推动李宁代理意大利运动服装品牌Kappa,并成立北京动向,陈义红持股20%。2005年,李宁因考虑风险等因素出售北京动向80%权益时,陈义红接手,将其更名为中国动向,并通过定位于运动时尚做大市场。2006年,摩根士丹利成为中国动向第二大股东。  相似文献   

20.
关注李宁公司的原因很简单:这家公司正在经历的阵痛是众多中国公司都在经历的。只不过,这种痛对于李宁公司是“剧痛”,对多数公司“隐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