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母爱是作家们千古不变所歌颂的主题。而由于男女作家自身的差异性,对于母爱的理解也有所不同,而母亲的形象也由于作家性别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形象色彩。《黑骏马》中对于母爱的歌颂我们可以看出男性作家对于母亲形象的描写更注重于从心灵的深处去发掘母爱的伟大,从而产生对母爱的崇拜。  相似文献   

2.
舒克申的作品以简洁、精炼的语言 ,生动的艺术手法触及人的内心世界。《委屈》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通过叙事人的语言 ,体现了普通人、小人物的忧虑及痛苦 ,对无辜受屈之人予以深深同情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陈芸这位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很罕见的具有女性意识的人物形象,探究其悲剧的外在和内在根源.陈芸的悲剧不仅在于她生不逢时,还在于其极具个性,同时暗示了封建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妇女实现真正解放所面临的困难,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沈复女性主义观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阿瑟·米勒在他的戏剧《推销员之死》中栩栩如生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琳达是最为复杂的一个。琳达不仅是父权制下边缘化的妇女,而且是威利和整个家庭悲剧的促进者。  相似文献   

5.
繁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中国话剧史上具有广泛影响,并以强烈艺术力引起人们关注的人物,是著名剧作家曹禺笔下最精彩、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之一。女权主义思想繁漪的出现使人们在文学作品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发现过去未曾察觉到的许多成分。本文正是运用女权主义的视点,对《雷雨》中繁漪形象作一个新的描述,从而从更深层内涵上呼吁“女性特质”和自然母性的回归,实现女性的真正个性解放.  相似文献   

6.
《英国病人》是一部叙述历史和人的寓言式的影片。通过四个经受战争创伤需要拯救的人的治疗与被治,诗意地表达了反战的主题。影片成功地改编于同名小说,融战争、爱情、侦探、史诗于一体,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极具可看性。  相似文献   

7.
方英文在长篇小说《落红》中所塑造的唐子羽,是一位当代多余人;方英文塑造唐子羽的文学观念和方法,是对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继承和延续;再将唐子羽与加缪笔下的当代多余人作以比较,便能清楚看出唐子羽这个人物的意义来。  相似文献   

8.
《喜福会》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之作。小说通过讲述身世坎坷的四位华裔母亲与之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间的情感纠葛和矛盾冲突,侧面展示了华裔群体在美国多元文化社会里的生存状态。从多元文化角度看,母女在各自的文化群落里,坚守自己的文化理念,追求自己的理想人生。母女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矛盾最终消解体现了在各自人生轨道上前进与反思中,母女双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立场伴随人生感悟的加深而发生着改变,存在于不同文化群体间的隔阂和偏见伴随跨文化交际的深入而逐渐消解。  相似文献   

9.
哈代以其“威塞克斯”小说闻名于世,许多学者已从诸多角度对其作品作了自己独特的诠释。该文则选中哈代最后一部,也是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无名的裘德》,从一个新的角度,即“人生的困境”切入,从“社会困境”和“人本体困境”这两个逐步深入的层面,对该作品进行解读,以期对这部悲剧小说的悲剧性内涵有更深入、更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0.
从高校管理上来说,在当前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如何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何提升学生的道德品格和综合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和拼搏精神,如何引导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树立正确的观念,如何促进学生蓬勃而朝气的和谐发展,这又是"劳心者治人"发展到今天所产生的且丞待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印第安营地》中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像男性一样,拥有个体意识、个人情感、尊严和独立行为,勇敢面对虚无,征服痛苦,具有“硬汉”特质的印第安女人形象。  相似文献   

12.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杰出作品。作者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通过对脚镣、桑博娃娃、烤红薯、公文包等不同事物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的探讨,巧妙地烘托了小说的主题,也反映了主人公的内心精神世界以及在种族歧视的社会中追寻自我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13.
电视连续剧《父母爱情》演绎的是一对出身和生活习惯迥异的夫妻50年相濡以沫相伴到老的爱情故事,展示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对当今物欲横流、人情淡薄、世风日下的社会现象具有温馨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的论著中,有三个最著名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人的本质即劳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这三个论述紧密联系,构成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  相似文献   

15.
曹禺的《日出》展示了“人的异化”这个中国现代文学的普遍主题。首先它揭示了人的本质的异化 ;其次是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以及人的道德情感的异化。三者共同构成了三十年代中国都市异化的奇特景观。《日出》还深刻地揭示了造成这种异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看不见的人》中的主人公构建个人身份经历了扭曲的自我身份、自我身份的转变、找到自我身份的过程。在明白自己的身份后,主人公下定决心要做真正的自己。  相似文献   

17.
18.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爱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一部优秀的象征主义小说。主人公对他的公事包的态度的转变具有深刻寓意。作品通过公事包在不同时期所装物品的不同,对病态的、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鞭挞,揭示了西方社会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精神生活日益空虚、无视人的尊严、践踏人性的社会现实,探讨了人类在发生危机和寻求自我本质时的苦闷与彷徨。  相似文献   

19.
柳永的《雨霖铃》一词可以说是宋词中抒写别情的代表作,舒缓悠长的慢词便于抒写离愁别绪的主题,多重离别意象的运用又使它具有了历史的回音,白描手法的勾勒使离别的瞬间化作了永恒的雕像,正是离别才使柳永强烈地体验到生命的缺憾。解读本词,我们好像也重新体验到了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20.
<看不见的人>表现出埃里森在创作中高超的艺术手法.寓言和象征主义的成功运用是其一大特色.埃里森运用寓言和象征手法揭示大主题"不可见性",批判种族压迫与歧视,展现黑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