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莲 《大经贸》2004,(2):64-65
如果银行机构像汉堡快餐店一样运作,沉闷的存贷款业务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是一个普通的星期五下午,也是美国商业银行公司的"红色星期五"。在位于新泽西州的一个分行里,一位笑容可掬的接待员正在分发特大"热狗"和一些红蜡烛。  相似文献   

2.
贲雷 《中国广告》2002,(1):75-75
毛主席有篇文章叫《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面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伟人的眼光,总能一下子看到事情的关键。借伟人锐利的思路,甚至套用议论的题目,今天的广告人不妨自问:我们的广告是为什么人的?这个客户……会不会很土?"这个客户……会不会很土?"化妆师悄悄问我,在 PPM 会议之前。她的担心似乎很有理由,因为对她来说,满脑子装的都是戈达尔,最不济也是北野武,所以客户很可能是"土"的,甚至是"土得掉渣"的。"我简直没法忍受!"一个多年没见的美术设计向我感慨,在  相似文献   

3.
陈璐 《中国广告》2003,(8):56-57
"每做一稿,我都问自己,够不够简单明白","应该像我们平时聊天的感觉一样,才会有人愿意看而且看得懂"。 "如果你要花十分钟来解释你的创作意图,那么你就是失败的,因为你不可能与每个消费者花十分钟面对面来陈述。" 还记得刚入行时,面对行业属性和技术性强的产品和品牌,总监对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些话。如今回过头来想想走过的创作之路,也看看别人的作品,不得不承认,简单明了的创作  相似文献   

4.
VOICE     
《广告大观》2009,(1):20-20
“我们当然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广告预算会有所削减。这是一定的事。我信为,我们会发现营销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们会从改变以往相对简单‘大笔花钱再看效果’的模式,变成更强调广告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5.
叶晓 《广告导报》2005,(6):48-50
人们会说“成也广告。败也广告”。说得不够准确。但是反映出了企业在广告应用上缺乏理性。存在缺乏科学论证的风险。广告公司如果不能负责任地替客户着想。或者不够能力着想的话。经常会拿广告的局限性作挡箭牌。好像广告成了怪物,拥有阿拉丁神灯一样的魔力。可以带来一切。也可以带走一切。的确。广告与其他营销环节配合得好。形成合力。就有可能居功自伟。抢个头功;如果瞎做、乱来。只能起到加速败家的催化剂作用。  相似文献   

6.
金一 《中国广告》2002,(12):82-85
广告是每天都存在的,只要人能走到的地方就会有广告的存在。甚至,最近可口可乐公司打算在珠穆朗玛峰山顶上设置广告牌,尽管此举受到了环保团体的强烈抗议。有几个人会去那个山顶?难道就因为偶尔有几个人上去,所以设置广告牌吗?答案很简单,只要有广告主存在的一天,只要有商品存在的一天,这样的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法国的广告人 Robert 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们用来呼吸的有氧气、氮气,还有广告。我们畅游在广告的海洋中。"对!我们生活在广告的海洋中。  相似文献   

7.
小晓 《致富时代》2012,(7):22-23
大学生在校创业.让创意变成财富2008年7月,1985年出生的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传媒艺术系的大二学生金操与庞海洋跟着视觉传达研究中心的老师俞明搞暑期调研。时常参加学校的设计比赛,有一定设计经验的金操发现,重庆的很多品牌设计公司生意都不错,而且这些公司有的也只有十几个人。"他们能做的,我们也可以做。我就是学设计的,可不可以也卖创意赚钱呢?"金操决定在学校里办个工  相似文献   

8.
夏洪波 《中国广告》2008,(10):147-147
2008年,的确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共同经历了太多难以忘怀的事情。我一直在思考,2008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即将到来的2009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2008,我想应该是"新高度"。2008年,我们的国家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更加开放、更加自信也更具凝聚力的崭新面貌。2008年,我们的企业品  相似文献   

9.
某天,一个富人见上帝去了,问上帝自己能否进天堂。他这个人很慷慨,一生行善,济贫解困。上帝反问他:"如果我提出要求,你是否会放弃所拥有的一切追随我呢?"他很勉强犹豫。于是上帝说:"让骆驼穿过针鼻,也比富人进天堂容易。"这典故是讲放弃的能力。同理,在广告中,为了成就也必须放弃很多东西。现代市场营销的主要问题,是被 MBA mentality 控制着,而非 Sellingmentality.如果你有 MBA 做销售,或者你已被冒犯了……让我们暂且称它为"SOP-mentality"(standard operattng procedure)或"Photocopy-mentality"。MBA 在商业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勿庸置疑,在商业管理方面它是很  相似文献   

10.
孙珺 《成功营销》2015,(1):10-15
当是否投放移动端终于不再是一个需要被讨论的问题时,有一家公司已经为之努力了九年。这九年期间,他们只做两件事:移动,国际化。当是否投放移动端终于不再是一个需要被讨论的问题时,马良骏已经为之努力了九年。如果用这九年给亿动的经历画一个坐标系,横轴和纵轴你会写上什么?马良骏在接受《成功营销》记者专访时,面对这个听起来很大的问题,他回答得驾轻就熟:"如果横轴代表我们,上面的坐标点写的是移动,然后是国际化。如果纵轴是中国的同业,我觉得他们走的是多广告平台、跨屏、积分墙的路。"这九年期间,亿动用移动和国际化这两条腿走路,在瞬息万变的移动互联网世界里,足可见其专注。回过  相似文献   

11.
富论     
《中国广告》2011,(5):150-150
我们正经历着大变革.只模仿原有的东西,看着身后,你是不能向前走的。如今消费者24小时都被广告包围着,但得益于网络工具,他们被赋予决定产品生死的权力,从被动的消费者变成参与性的,因此墨守成规的广告模式会越来越失去效用。 ——法国哈瓦斯广告集团灵魂人物雅克·塞奎拉谈广告创新  相似文献   

12.
杨舸 《中国广告》2003,(6):56-63
很多媒体做自己的广告,经常会陷入一种悖论。犹如一个理发师说,"我给所有不能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那么他自己呢?他给自己理发,就意味着他也给"能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如果不给自己理发,就意味着他不能给"不能自己理发的人理发"! 媒体是发布别人广告的地方,要不要为自己做广告,当然要,但不一定在自己的媒体上,因为如果你是要吸引新的阅读者或观看者,他们正在看其他的媒体。看媒体的人,是已经争取到的,将广告登在自己的媒体上,去争取已经争取到的读者,是一个悖论。而《The Economist经济学家》杂志则不同,除了自己的媒体,也将广告刊登在飞机上、刊登在俱乐部、刊登在户外,因为大多数媒体都希望进一步扩大自己的阅读群,而非只是想留住已有的读者或观众。(后者只  相似文献   

13.
我为我自己感到遗憾,但是却为看到这本杂志的广告人感到幸运。因为去年,我正好参加一个银行的信用卡广告比稿,尽管坚持到最后一轮,还是输了。我才发现,其实对银行、对银行广告,我真的都不太了解。不了解什么叫信用卡,因为这是舶来品,股有经验,就没有感觉;不了解银行,因为以前国内很少有银行做广告(当然银行也有限,就那么几个),没有机会去了解。要是那个时候我能看到这些别人的经验,也许结果会不同。还好现在有这样的一个专题出现,虽然只是管中窥豹,不够全面,但杂志毕竟是杂志,不是书。上一次的失败经历,其实过程中让我学到了很名关于银行的知识如果再有银行的比稿,相信可以变得更专业一些。但在阅读这一期的文章中,我依然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例如,第一道门里的"满意度问题",第二道门里的"无价时刻",第三道门里的"十大建议"……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银行需要做广告,所以,我们都还有机会就从拜读这些文章开始,如果认为对,我们都有收获,如果觉得不对我们就都有机会击败他们!嘿嘿……  相似文献   

14.
改变,有什么不可以? 坐在陈伦洁莹(Kitty)的办公室,看看她墙上挂着的阿尔卡特OT715广告的油画,想想第一次在南京见面至今5年了,她也从miclub com再次回归广告,任Arnold Worldwide Partners亚太区创意总监。人生的改变,在你我也许是满脸唏嘘,在她,却是"改变,有什么不可以?"一如她择善固执的生活态度:永不回望。时光如斯,对于风云际变的手机市场,改变则早已从"教育使用"变成"品牌个性"。诺基亚早已不是"科技以人为本";摩托罗拉变成了"MOTO";爱立信前面加了姓氏索尼。  相似文献   

15.
"有研究表明:如果一则电视广告在5秒钟内没有引起观众的兴趣,他们就会马上转台。这就是传说中的5秒效应。"我曾经和一位朋友交流时这样说到。他鼻子哼哼地告诉我:"5秒?这研究也太侮辱中国人的智商了吧?我们一般看到广告就条件反射地摁下遥控器,到换台完成绝对不超过2秒。"  相似文献   

16.
如果告诉你有一种药什么病都能治,你会买吗?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不会。在现实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讲师在一个笔记本里装着能治百病的"药品",今天到快消品企业讲课用的是这个内容,明天到耐用品企业讲课还是那一套,不管是什么情况都用一个固定的模具去套。  相似文献   

17.
我们可以容忍显规则与潜规则相生相克,但如果显规则沦为潜规则的工具,甚或不神圣同盟都因此而解体,那么。捞过界的潜规则终将侵犯主流意识形态或正式制度所维护的利益,习惯于提问的强者也会变成被提问的弱者  相似文献   

18.
《广告大观》2014,(12):77-78
"多屏营销"作为这个时代的新兴产物,在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便成为了媒体界老生常谈的问题。现在是手机、电脑、平板、电视的四屏世界,不久可能会进入包含眼镜、手表等的五屏、六屏世界。多屏逐渐成为主流的趋势,并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而跨屏广告营销也在迅速发展,移动广告技术、可穿戴智能设备、互联网电视等新兴力量也在改变屏幕广告模式。电视媒体在这样一种百家争鸣的时代下,想要持有原有的市场广告份额似乎变成了极具挑战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刘亭 《浙商》2013,(7):19-19
事件 近日,经济学家张维迎提出了“既得利益者变成改革者”的思路。他说:“大家普遍认为既得利益者是改革的最大阻力,这一点儿也不错。但是如果我们看—下历史,许多成功的改革,甚至革命都是既得利益者推动甚至领导的。如果既得利益者不能变成改革者,我们是没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20.
艾勇 《中国广告》2012,(2):68-69
涉"微"营销的崛起,说明微博正在开启广告人的营销智慧,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营销之门,并激励他们不停地创新营销。如果我们将"广告人"定义为"从事过广告业务的人员",那么中国广告人则可以"亿"计算。新浪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用户,因为会主动传播一些广告讯息,已经成为广告传播的"志愿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